超市裡的「菜籃子」商品早已不再是「小兒科」。
流通環節多,成了菜市場一個短板。
在市民的傳統印象裡,菜市場裡的蔬菜要比超市便宜一些。事情真是如此嗎?從個別品種的低價促銷,到越來越多的價廉的生鮮擺上超市櫃檯,這種情形正越來越微妙——越來越多的市民一大早往大超市跑。
一次菜價的比對實驗
昨天上午,記者分兩路分別走訪了市區的高塘菜場、華嚴菜市場、張斌橋菜市場、中心菜市場以及三江、歐尚、麥德龍等一些超市。記者注意到,部分市民「價格神經」非常敏感的大眾蔬菜以及豬肉等,超市確實比菜市場便宜。而一到晚上「打烊」的時候,超市裡的部分菜籃子商品會更加便宜。
記者選取了大白菜、青菜、蘿蔔、包心菜、豬肉這5樣大眾菜籃子商品,以三江購物俱樂部和華嚴菜市場在昨天上午的售價為例進行了比較。
在三江購物俱樂部,上述菜籃子商品的售價分別為1.38元/公斤、4.56元/公斤、2.78元/公斤、2.8元/公斤、25.36元/公斤;而在華嚴菜市場,售價分別為3元/公斤、5元/公斤、5元/公斤、5元/公斤、32元/公斤。
「一般來說,超市裡的蔬菜價格比菜市場裡便宜,少則幾毛,多則幾元。而且現在超市裡的蔬菜新鮮度也不比菜市場差,現在除了特殊情況,我們家裡基本上都是在超市裡買菜。」市民黃阿姨告訴晚報記者。
超市的價格「窪地」如何形成
據記者了解,前些年,寧波一些大型超市的「菜籃子」商品與菜市場相比並不佔明顯優勢,有些超市開生鮮銷售區也僅僅作為「積聚人氣」的籌碼,一看人氣不怎麼旺了,於是,臨時搞些特價的蔬菜以及雞蛋來誘客,過後也就風平浪靜。
而現在則不同了,寧波不少超市的生鮮商品經營比重與「地盤」大幅度上升,有些超市的生鮮商品經營區域達到了1000多平方米,有的乾脆將超市稱為超市化菜市場。「現在,我們150多家門店每天要銷售蔬菜400噸、水產品60噸、蛋30噸、豬肉20多噸、家禽10多噸。」昨天,市內一家超市生鮮運營副總監羅先生告訴晚報記者。
而遇到「五菜四肉」大規模促銷活動的「檔期」,這些商品更是急劇放量。菜籃子商品銷量一多,加之超市有較完備的物流配送體系以及相應的蔬菜等食品生產基地,成本自然降了下來。
而菜市場裡的攤販,更多的還是「提籃小賣」的零散銷售,不可能有超市那樣的消化「能量」。
流通環節大比拼
與在超市販賣的菜籃子商品不同,菜市場裡的蔬菜經歷的流通環節要更多,而超市的扁平化銷售渠道以及更為高效的流通環節優勢凸顯。
市區不少菜市場內的攤主,大多到批發市場進貨,由於採購量不多,又要加攤批發戶和攤販的銷售成本,菜市場的菜籃子商品更加易受供求關係的影響。
而據記者了解,目前三江、麥德龍、華潤萬家、家樂福均已經開展「農超對接」。超市蔬菜從蔬菜基地和國內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直接採購,豬肉直接從我省湖州、江西的一些生豬基地訂貨。
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市的一些超市還對生豬的訂單採取大批量「遠期預訂」價格「一錘定音」的方法,防止了價格大幅波動。而對部分蔬菜品種的採購量比市內批發市場的一些大戶還多,分銷給市內一些小生鮮超市還「綽綽有餘」,這樣價格優勢就十分明顯地凸現出來。
這段時間的菜籃子商品價格波動與陰冷天氣延續、國內部分地區受冰雪天氣影響交通條件不暢有關,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菜籃子商品「價格神經」。
而與菜市場相比較,市區一些大型超市「菜籃子」商品資源可控性強,以大白菜、西藍花為例,市區一些大超市直接與慈谿上千畝蔬菜基地掛鈎,「招之即來、來之即賣」十分方便,而生豬實行大批量「遠期預訂」制,資源與庫存調劑又能靈活掌握,不會貨源緊缺時「臨時抱佛腳」。
(來源:寧波晚報 記者:徐躍年 史娓超 王凱藝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