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特色
民間童謠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它來源於民間,中國傳統鄉土民間文化的傑出代表。它篇幅短小、 童趣盎然、 富有節奏、 聲韻的美感, 幼兒在吟誦中潛移默化,逐漸增長知識、 了解民俗文化,提高人文素養。
有研究表明,押韻的兒歌童謠是最適合用來培養孩子語言聽覺與口語的材料,也是教育孩子道理和認字的順口溜。
押韻語言聽起悅耳,讀起來上口,可以激發孩子對語言聲音的敏感度。
其實就類似我們小時候背誦唐詩,雖然不明白其含義,但是其押韻的詞句,使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優美,文字的魅力,同時愉悅了我們的心情。
曾幾何時,當你看到這些熟悉的童謠,是否還能想起給你唱過的人?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
檳榔香,切子姜。子姜辣,買胡達。
胡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
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
馬鞭長,頂屋梁。屋梁高,買把刀。
刀切菜,買鑊蓋。鑊蓋圓,買條船。
船沉底,浸死一幫大懶鬼,
浸死兩個番鬼仔。
一個浮頭,一個沉底。
一個躲落門角落,一個躲落床下底。
仲有一個隨街去賣油炸鬼。
暈暈轉,菊花園,阿媽帶我睇龍船。
龍船冇好睇,睇雞仔。雞仔大,擔去賣。
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錢。
一百打金簪,兩百打銀牌。
金腰帶,銀腰帶,公公婆婆出來拜。
拜得多,冇奈何,一對雞,一對鵝,擔去江邊尋外婆。
外婆冇在屋,擔去尋三叔。三叔騎白馬,三嬸騎冬瓜。
冬瓜跌落塘,摸到大檳榔。檳榔香,嫁二娘,二娘頭髮未多長,等到明年長大了,梳只大髻做新娘。
新娘不入轎,一棍打出尿,二棍打出屎,三棍打落轎。
鼻涕流流嫁沙牛,沙牛會耙沙,嫁疍家,
疍家會摸魚,嫁蟾蜍。蟾蜍一身簕,嫁田特。
田特比人斬,嫁烏欖。烏欖比人磨,嫁秤砣。
秤砣比人秤,嫁米升。米升比人量米煮,嫁老鼠。
老鼠會嗑谷,嫁百足。百足會咬人,嫁紅人。
紅人會飲酒,嫁只狗。狗尾長,嫁只羊。
羊尾翹,嫁只貓。貓頭低,嫁只雞。
雞腳硬,炒冷飯。冷飯香,炒金姜。
金姜苦,炒豬肚。豬肚韌,一棍打到鼻梁更。
去過劉永福故居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故居裡面有個大廳記載著很多我們記憶中的童謠。
看到這些童謠,大家會不會不知不覺哼唱起來呢?
小編相信,本地人基本都很熟悉這些旋律。因為,這都是我們童年的記憶。驀然回首,原來,我們不再年輕,當年給我們哼唱的那個人,也不再年輕…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時間,常回家看看。
很多人會有疑問,這些民歌童謠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形式逐漸發展起來的、和人民生活緊密地聯繫著的歌曲藝術。它有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複雜多樣的生活環境,博大的文化背景。
再給大家分享一些童謠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
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
排排都有十二粒,粒粒圓滑無疵瘕。
打開蚊帳打開蚊帳 有隻蚊有隻蚊
快啲攞把扇嚟快啲攞把扇嚟
拍走佢拍走佢 (兩隻老虎音調)
蘿蔔勾,點士油。點得多,鹹過頭。
點得少,淡茂茂。佢以為,好正鬥。
點不知,比人踢籮柚,一踢踢到西門口。
月光光,照沙塘;車來等,轎來扛;
扛到大間嶺,點火睇新娘;
新娘十分新,扛去遊屯陳;
屯陳兩裡路,豬肉煮豆腐;
豆腐溶,阿公敲竹筒,阿婆學道公;
道公點火打燈籠,照著新娘捉蚊蟲;
大蚊蟲,黑又紅,吃人血,鑽窟窿;
日晚磨牙又擦齒,等著咬只爛哭蟲。
翻筲箕,翻撈籬。
荔枝果,龍眼皮。
金亞姐,銀亞姨。
金荷包,銀鎖匙。
鎖匙銅,掛燈籠。
燈籠車車轉,番鬼爬龍船。
爬得快,走得快,今年好世界。
……
以上就是小編記憶中的童謠,如果有勾起你們的回憶 ,歡迎在留言區把你記憶中的童謠分享出來。
圖片來源:部分來源網絡
▍圖文整理:老雷
▍審核:何文賓
▍熱線:0777-2885099(投稿)、2885066(商業)
▍郵箱:qzlyw@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