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遊的解讀和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還是那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對於我們中國的戰鬥英雄,自然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認知。只是在看西遊時,我自己也有了一點想法,很多人都覺得大聖取經的整個過程是被別人操縱的一盤大棋,而我卻有一種似乎孫悟空是自己故意進入局中,而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他不再是棋子,而是對於自己命運的主角,如果有不對之處,望請諒解。
孫悟空出世之後,依靠著,強大自己(三星洞學藝),尋找靠山(白菩提為師),搞事情提高自己知名度(勾生死波,龍宮借寶),以進為進(打敗天兵天將,待價而沽),成功被太白金星招安進天庭大集團的體制之內。
對於一個出身在當時水深火熱的妖族的人,而且沒啥靠山的大妖來說,褪去妖身,成為了天地認可的天庭正神來說,暫時性的戰略目標基本上就是實現了。且看悟空聽封弼馬溫之後(不知道自己的官大官小)的做法就可見一斑:「猴王查看文薄,點明了馬數。本監中典簿官徵備糧草;力士官刷洗馬匹,扎草,引水,煮料。監丞,監副輔助催辦。弼馬晝夜不睡,滋養馬匹,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殷勤,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吃草,走的捉將來靠槽。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蹄,都養的肉肥膘滿。」說明孫悟空起初是想做好這個工作的,而且每日交朋好友,聯絡人脈,就是為了能在天庭更好地立足。
但是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孫悟空畢竟有著自己的驕傲。等到他知道了自己的官職是最微末之時,就知道天庭已經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而天庭裡的神仙,也根本沒有看起自己,那麼就要尋找另一條出路,當時的天庭基本編制已經滿了,大部分的妖族被收服之後都不免流落坐騎的命運,對於各大仙神來說,能給他個官已經不錯了。而佛教正在積極地向中土傳播,唐僧取經其實就是一場大興佛教的事情,將西方靈山的佛教經典傳到東土是他們最終的目的。理論上來說,靈山也是一個正式編制的部門,所以孫悟空將目光投向西方也算是正常了。
如來,老子,玉帝三方都在算計,大聖其實已經看得清楚,所以他才敢大鬧凌霄寶殿,偷吃蟠桃,吃了老君的仙丹,打到了他的煉丹爐。因為猴子清楚的知道,三方都在以自己在博弈和算計,那自己的性命當是無礙,索性鬧的大一點,自己也能在其中撈夠了好處,多一點話語權,順便發洩一下,何樂而不為呢。
如來被玉帝請來,捉拿猴子的時候,對孫悟空說了這樣一句話:「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當人子,不當人子!折了你的壽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
大聖聰明,早已明白如來所說的話的重點: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
就像斜月三星洞學藝的時候與菩提老師的默契一樣,孫悟空和如來在瞬間達成了一種默契,雙方為了顧念天庭的面子,一起演了一場戲。孫悟空被壓在了五行山下,而如來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你現在只有一條路了,那就是皈依靈山。要不然只能是遭了毒手,性命不保。而大聖一個筋鬥在如來的掌中佛國中轉了一圈,最後寫下:俺老孫到此一遊。也許就是對如來的答覆,天庭我只是遊玩一下,不是我久留之地。雙方默契地進行了一波溝通。然後理所當然的孫悟空成為了取經的主要戰鬥力。
至於在取經途中,很多人覺得孫悟空的戰鬥力虛弱了,是因為被壓了五百年,跟不上時代。我倒是覺得,他根本沒用全力,悟空在三星洞學道不過十餘載,就已經超過了天地間大部分的老牌仙神妖王,短時間內他的戰鬥力肯定是能增長,而且五百年時間,雖然增長不了戰鬥經驗,倒是內在修為是可以修煉的。所以我以為,他是在刻意保存實力,說白了,這趟取經之行,就是他到西方成佛的鍍金之路,而鍍金如果太過簡單的話,不免被人議論德不配位。所以要有困難,再解決困難,才是正途。就像悟能和悟淨的戰鬥力也沒有完全發揮一樣,他們自然也有自己的原因。
最後悟空和如來完成了當年的溝通,他也順利的得到了靈山的正式編制,脫去了妖身,封為——鬥戰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