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可愛的河豚,也叫球魚、充氣魚、氣球魚,它在熱帶海洋中確實很普通,但又是一種讓人猜不透的魚類。比方說,它最拿手的好戲就是可以把自己的身體膨脹到原來的2-3倍,一旦它受到驚嚇或是打攪的時候,它就會把水或空氣,擠入體內的一個袋子,以此恐嚇敵人,阻止捕食者的下一步進攻。即便如此,河豚也還是成了餐桌上常見的食用魚,除了人工養殖場外,在普通的山河水溪中,河豚這種魚類還算較為罕見。它們的頭根據種類的不同,呈菱形、方形等,有的河豚有美麗的斑紋,有些則沒有。它們通常身藏細刺,遇驚變脹,如同帶刺的圓球般,這樣的河豚與刀魚、鰣魚統稱為「長江三鮮」。肉質皆為味美嫩香,從古至今令無數人垂涎欲滴。
在日本,河豚是美食家眼中的上上品,人們還用柔軟、細嫩、絲滑來讚美它,稱它是難以形容的美味,和日本生食方式不同的是,國內吃河豚的最佳月份,主要在三月底至四月初,這個時節,豚魚生長到了產卵期,經過一個冬季的緩養,它們身上的脂肪與皮肉比例更為優厚,問題是,它們體內的毒素含量也達到了較高的峰值,所以說,廚師在處理過程中,更需要小心翼翼,要知道,在100多種河豚中,許多河豚都是有毒的,人類早年因吃河豚而斃命的,也不在少數,別忘了,自古民間就有「捨命吃河豚」的說法,說的就是這河豚有劇毒,品嘗這道美味,大致就是需要拿生命去冒險,這河豚魚到底能不能吃?它的劇毒是從哪來的?河豚的毒性有多大,幾百年來日本人真的是在冒死吃河豚嗎?看完不得不佩服日本人,首先要明確一點,河豚並非一生下來就含有致死的劇毒,這種毒素的來源,除了主要出自其身上的細菌種類外,還與其食用大量特殊的海藻有關,因為河豚食用完藻類後,它會在體內逐步轉化為毒素,有專家說,河豚毒素會麻痺神經,主要是肌肉麻痺,嚴重的時候,橫膈膜的肌肉會被麻痺,導致患者無法呼吸,時間長了就會無法搶救。
你可能還不知道,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界中,發現的毒性最大的神經毒素之一。就目前情況來看,尚無特效解毒藥,中毒後倘若就醫不及時,10分鐘到6小時內就會死亡。說白了,河豚毒素主要是海洋裡的一些細菌分泌的。簡單來說,海洋裡的生物,包括魚蝦、藻類等,都有可能含有河豚毒素。但由於這些毒素的含量極小且無法積累,得益於河豚魚對河豚毒素的耐受性強,可在體內不斷積累,以致於野生的河豚魚毒性非常大。根據化學分析結果來看,河豚毒素是一種比古柯鹼效力足足大100倍的麻醉藥。更驚人的是,從一隻中等體型河豚中提取的白色粉末,大約只是一片阿斯匹林的1/10的大小,就可毒死30個人。
如此看來,河豚就是人類餐桌上最毒的食物。現實中,河豚的藥力的確不同凡響。據說,在一次事故中,一個人僅僅吃了一口烤河豚的內臟,就昏迷了24小時,你知道吃河豚後致死的可怕景象嗎?有目擊證人表示,中毒的人思路清晰,不能說話、也不能動,最後甚至不能呼吸。可以確定的是,日本人非常清楚,河豚有劇毒,他們愛吃,主要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去處理乾淨有毒的河豚。在日本境內,所有處理河豚的廚師,都需要有專業的證書,才能去做廚師,而且要考這個認可證書,是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畢竟吃完河豚這種最鮮美的東西後,能活下來的秘密就在於準備工作。懂的人都懂,河豚可食用的部分是它的肉,只要它沒有受到肝、卵巢、腸、腎、眼睛的汙染即可。尷尬的是,儘管烹製河豚的人受過訓練,烹製的時候也很小心謹慎。但在過去的20年裡,日本還是有200多人死於食用河豚,這其中的多數死亡事件,都是因為食用了自家沒處理妥善的河豚所致。其次是因一些河豚愛好者,為了尋求強烈的刺激,懇求廚師為他們製作除去毒素的肝和卵巢。從理論上來說,吃了這種致命毒藥的恢復率為50%,但不得不說的是,食用河豚的內臟往往就成了一個人「最後」的晚餐,若是食用有經驗的廚師做的河豚,才會很少出現這種現象。
大約是1989年的時候,河豚魚就進入了美國,在這之前並非沒有人反對。比方說,紐約一家餐館與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談判了整整4年才被允許進口河豚,管理局還要求他們只準從下關市進口虎河豚。原因很簡單,因為下關市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沒有發生過一例河豚中毒事件,河豚也只有在每年10月到第二年3月期間的非交配季節裡,在除去一切有毒部分,並說明使用目的後,才被允許空運到美國。你可能知道,即使經過仔細的處理,河豚體內還會有微量河豚毒素,少量食用這些會造成什麼影響呢?它會引起輕微的麻醉效果,一般來說,「河豚醉」的感覺表現在嘴唇輕微發抖,指尖微微發麻,河豚愛好者認為這是吃河豚最愉快的感覺,沒有人認為這種反應會讓人類死亡,雖說現在做河豚的特色飯店數量不少,卻也沒有人敢擔保處理後的河豚百分百沒毒,所幸的是,人工淡水飼養品種的河豚,它們的毒性低了很多,再加上廚師們處理得越來越科學,即便如此,人們還是要小心,不要因為貪戀河豚魚美味,導致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