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輕音樂隊開風氣之先,音樂茶座孕流行新聲

2021-01-11 金羊網

廣東流行音樂之萌芽

金羊網記者 胡廣欣

視頻製作/周巍

中國內地的流行音樂自廣東起步。中國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第一家影音公司、第一次評選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第一個音樂排行榜、第一個流行音樂組織、第一個歌手籤約制度、第一批明星「94新生代」等全都是廣州首創。

這一切都始於1978年。這一年,廣東出現了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同年,內地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在廣州東方賓館誕生。早期的廣東流行音樂仍處於對港臺音樂及國外音樂的模仿階段,但「輕音樂隊」「茶座歌手」「炒更」「走穴」等新鮮詞彙和現象已經讓人目不暇接。漸漸地,這些伴隨改革開放春風而生的新事物如星火燎原,打開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

【開風氣之先】

·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

首次登臺,把輕音樂版《送你一枝紅玫瑰》演了兩遍

1977年,畢曉世剛滿20歲。此時的他在廣東省歌舞劇院當了四年小提琴手,閒暇時寫寫歌,但從未帶過自己的創作上舞臺。這一年,省歌舞劇院應邀前往香港演出交流,隨團音響師帶回一張開盤帶(在盒裝卡帶出現之前的一種聲音儲存載體,又名四分之一磁帶)。誰也沒想到,這張開盤帶,寫下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第一筆。

透過這張開盤帶,畢曉世第一次接觸到國外十分流行的阿波羅輕音樂和法國輕音樂大師保羅·莫裡哀的作品。清新鮮明的音色、流暢優美的旋律、無拘無束的音樂形式……自由奔放的輕音樂不僅與當時國內主流的「語錄歌」、樣板戲有天淵之別,甚至與畢曉世自小學習的古典音樂也截然不同。嶄新的樂感撞擊著畢曉世的耳朵,一個新鮮的念頭闖入他的腦海:「太震撼了,我想模仿這種音樂,自己也來做一做。」

可是,實行起來第一步就讓人犯難:輕音樂隊所需要的電吉他、爵士鼓、電貝斯等流行樂器,畢曉世一件都沒有。怎麼辦?那就自己動手!他與歌舞劇院低音提琴手劉志一起,用漆包線和磁鐵做成一個簡易拾音包,把低音提琴改裝成原始的電貝斯;借來一個小型麥克風,綁在木吉他上充當電聲吉他;歌舞劇院的巴松樂手汪革非,在軍樂團找到塵封多時的舊鼓,重新換上鼓面,當成爵士鼓……畢曉世和他的夥伴們,居然把這鍋「無米之炊」做成一臺令人驚嘆的大餐。

組建之初,紫羅蘭輕音樂隊是一支十人樂隊,初代成員包括畢曉世、韓乘光、吳志、林源、盧一鳴、梁文宇、劉志、汪革菲、餘其鏗、麥美聲。樂隊配置有三把小提琴、一個黑管、一支長笛、一把吉他、一套爵士鼓、一個貝斯、一臺鋼琴、一個鋁片琴。「電聲樂器、爵士鼓等是流行樂隊的象徵,紫羅蘭為內地開拓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畢曉世說。由此,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正式誕生。

1978年5月1日,中山紀念堂,紫羅蘭輕音樂隊首次登上舞臺。在這臺國際勞動節聯歡晚會上,紫羅蘭輕音樂隊表演了《送你一枝玫瑰花》和《藍色的愛情》兩首歌。觀眾的熱烈反應畢曉世至今記憶猶新:「我們只是當一個好玩的節目上去表演,沒想到觀眾反響那麼熱烈,我們只好返場把《送你一枝玫瑰花》又演了一遍。」

之後,畢曉世離開廣州前往上海音樂學院繼續學習,紫羅蘭輕音樂隊繼續活動,在廣州舉辦售票演出、到從化參與送戲下鄉活動、舉辦全國巡演。所到之處,場場爆滿。「紫羅蘭」當時有多火?成員韓乘光回憶:「紫羅蘭在文化公園紅星劇場舉辦售票演出,四場票兩小時就賣完了。後來,我們全國巡演了三個多月,每人獲得870元收入。要知道,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40元。」

·內地第一個現代音樂茶座——東方賓館音樂茶座

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東方賓館有個音樂茶座

在廣東省歌舞劇院的紫羅蘭輕音樂隊悄然拉開廣東流行音樂序幕的同時,廣州東方賓館辦起了內地首個營業性音樂茶座。此後的十餘年間,音樂茶座和輕音樂隊蔚然成風,培養出大批歌手和創作者,成為廣東流行音樂的搖籃。

音樂茶座的出現與廣交會有密切關係。1978年的廣交會共有來自97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1000境外採購商到會,出口成交額達24.48億美元。當時,只接待外賓的東方賓館辦起了營業性音樂茶座。茶座設於賓館內的花園餐廳,面積為300平方米,共設210個座位。廣東民間曲藝團(廣東音樂曲藝團的前身)作曲兼指揮吳國材看到了音樂茶座的巨大前景,於是與東方賓館合作,籌建了音樂茶座的第一支輕音樂隊。

最初的音樂茶座是「外賓特供」:只在廣交會舉辦期間開放,一年兩次、每次辦一個月,入場收7元外匯券;而且必須憑護照購票,港澳臺同胞也謝絕入內。每晚9點,吳國材和他的輕音樂隊準時在花園餐廳開演,「我們唱世界名曲,比如《蘇珊娜》《哎呀媽媽》《郵遞馬車》,等等;也唱中國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珊瑚頌》等都唱過。」吳國材回憶。

伴隨著蒸蒸日上的中國經濟,音樂茶座中叮叮咚咚的音樂聲越來越響亮。1979年,音樂茶座開始全年開放,港澳臺同胞也可以入場了。吳國材於是在演出中加入粵語流行歌。有一晚適逢香港公眾假期,來了很多香港觀眾。歌手李華勇演唱了《小李飛刀》《好歌獻給你》《親情》等多首流行歌,吳國材回憶:「客人又是歡呼、又是敲茶杯、甚至站到桌子上,安可到根本停不下來,我們完全沒預料到。」香港客人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東方賓館有個音樂茶座,每晚都要排長龍。後來,連羅文本人也專程來到廣州,就是為了看看「廣州羅文」李華勇。

在音樂茶座「炒更」一晚,賺回一個星期的工資

到了1980年代,音樂茶座如雨後春筍般在廣東省湧現,華僑大廈、廣州賓館、迎賓館、愛群大廈等知名酒店,文化公園、友誼劇院等文化場所都有了自己的輕音樂隊,服務對象也拓展至普通市民。根據《廣東省志》統計,1987年初,全省社會文化娛樂活動場所達5989個,其中輕音樂團隊156個,音樂茶座91個,歌舞廳449個(其中舞廳244個)。

茶座演出收入優厚,吸引了不少體制內的音樂演員出來「炒更」。吳國材回憶,在東方賓館演出,輕音樂隊每晚有70元的酬勞,平攤下來每個人也有七八元的收入,也就是說一個晚上就能賺到在單位一周的工資。如果唱出名堂,還有機會去「走穴」演出。首位籤約香港公司的廣東歌手李達成就曾是紅玫瑰輕音樂隊的成員,1986年,他被音樂製作人解承強看中,帶去四川「走穴」,一晚就能賺80元,遠遠高於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

音樂茶座不僅提供了一條發財致富的道路,也有力地推動了廣東流行音樂的發展。茶座歌手是早期廣東流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呂念袓、陳浩光、李華勇、陳棟、張燕妮、劉欣如等眾多知名歌星都是茶座歌手出身。李達成介紹,當時音樂茶座每晚演出會有7至10個歌手輪流上臺唱歌,一場演出大概兩個半小時左右,最紅的歌手通常唱上半場的壓軸:「剛開場的時候客人還沒到,還有很多客人等不到下半場結束就走掉。上半場壓軸是茶座演出最好的時間。」

【獲政策支持】

「靡靡之音」輕音樂終得官方認證


新事物誕生之初,必然伴隨著大量的試探和質疑。畢曉世回憶,紫羅蘭輕音樂隊的第一次登臺,是樂隊成員爭取得來的:「我們申請上臺演出,團裡其實是猶豫的,當時還沒改革開放。但經過討論研究,最後還是同意了。」中山紀念堂首演大獲成功之後,廣東省歌舞劇院看到了輕音樂隊的潛力,開始對其進行重點培養。到了1980年代,伴隨著音樂茶座的盛行,包括省歌舞劇院在內的大量文化團體都組織了自己的輕音樂團;廣東更在1984年成立了輕音樂研究會,曾被批評為「靡靡之音」的輕音樂終於得到官方認證,一登大雅之堂。

至於音樂茶座,最初更是頂著巨大壓力才得以辦下來。一開始,茶座接待的除了外籍和港澳臺客人之外,還有各種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吳國材回憶:「許多人想來了解一下音樂茶座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當時也有思想負擔,畢竟在那個時候,光是唱粵語流行歌就是一個很大膽的舉動。」他介紹,還好當時東方賓館的領導楊憲庭給輕音樂隊成員派了定心丸:「你們不用擔心,總之一切由我們向上面交代,你們負責演好節目就行。」

按照當時的規定,體制內的人不允許賺外快。作為東方賓館輕音樂隊的組織者,吳國材沒少被舉報、被內部通報批評,有一次還被一次性扣去10個月工資。但他一咬牙、一閉眼繼續做下去:「我又不是搞破壞!我是做作曲的,利用業餘時間做樂隊,單位的任務我照樣完成,有什麼理由扣我工資?」回憶起這段幾十年前的往事,吳國材笑道:「後來他們還不是得把工資補回給我,哈哈!」

文化政策促進廣東原創音樂萌芽

每當談及早年的廣東流行音樂發展,老一輩音樂人都會提及當年友好寬鬆的政策環境。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經過數年的醞釀,廣東省委在1985年正式提出「提倡有益的、允許無害的、取締非法的、打擊犯罪的」和「排汙不排外」的文化發展方針,引導流行音樂及相關產業往健康、規範的方向發展。這些措施在客觀上促進了廣東原創音樂的萌芽,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廣東原創音樂輝煌時期打下穩健的根基。

當時,廣東省政府先後制定《關於開辦舞會、音樂茶座和專業藝術人員參加對外演出、錄音等活動的暫行規定》《廣東省音樂茶座管理暫行辦法》《廣東省舞會管理暫行辦法》等。廣州市則成立了社會文化管理辦公室(簡稱「社管辦」),管理所有茶座輕音樂隊。種種舉動,讓音樂茶座不再「野蠻生長」。有趣的是,當時社管辦為各支輕音樂隊取的名字都帶「紅」,「紅玫瑰」「紅珊瑚」「紅荔」「紅蕾」「紅牡丹」……

此外,文化主管部門主動引導音樂茶座和輕音樂隊往高質量方向發展:開展業務輔導,組織流行歌曲創作評獎活動、文明娛樂場所的競賽評比……吳國材回憶,當時廣州市文化局不時從各支輕音樂隊中選出精英,集中在友誼劇院、中山紀念堂等地方演出,鼓勵輕音樂隊提高演藝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茶座演出對原創歌曲的比例也有規定。李達成也回憶,每晚的演出中,每位歌手必須唱一首廣東原創歌曲。

1987年1月,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音協在三水召開了省通俗音樂創作研討會,研討了廣東通俗音樂的發展前景和方向。文化主管部門的正面引導,讓流行音樂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大事記]

1978年: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成立

1978年:內地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東方賓館音樂茶座成立

1978年:內地第一首原創流行歌曲——《星湖蕩舟》推出(吳國材作曲、蔡衍棻作詞)

1979年:內地第一家影音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

1985年:內地第一次評選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紅棉杯85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舉辦

1986年:內地第一個流行音樂作品研討會——現代流行歌曲座談會召開

1987年:內地第一個音樂排行榜——「健牌」歌曲排行榜誕生

1990年:內地第一個流行音樂組織——廣東省通俗音樂研究會成立

1992年:內地音像行業第一個企劃部——中唱廣州公司企劃部成立

總指揮 |劉海陵

總策劃 |林海利 孫璇 林如敏

統籌 |吳慧玲 劉虹 邵梓恆


編輯:Qiudong

相關焦點

  • 下一個「中國流行音樂之王」在哪裡?什麼時候會出現?
    那是一篇英文文章,不過周杰倫笑稱自己只看懂最後一句話:「中國流行音樂之王」。可以看出杰倫很自信,而且這評價可以說並沒有什麼異議,因為我們知道周杰倫在華語流行音樂領域的成就,這個頭銜當之無愧。這股翻唱之風的盛行超過了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就連剛剛崛起的韓娛電子音樂,都被翻唱過來。但2001年的金曲獎改變了整個樂壇,周杰倫首張專輯《Jay》獲得最佳專輯獎項,而這種全新曲風也正式取代過去的流行風。因為除了周杰倫,還有蔡依林、SHE、五月天,孫燕姿,林俊傑等一大批歌手崛起。之前在R&B和華語音樂融合道路上探索的陶喆和王力宏也乘著這股東風達到了事業的巔峰。
  • 流行音樂之王麥可-傑克遜生平簡歷
    麥可-傑克遜(MichaelJackson)被譽為流行音樂之王(theKingofPop),西方流行樂壇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其成就已超越貓王。他是出色的音樂全才,作詞,作曲,場景製作,編曲,演唱,舞蹈,樂器演奏都有著卓越的成就。
  • 麥可·傑克遜的稱號流行音樂之王怎麼來的?歌迷認為他當之無愧
    美國著名歌手舞者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素來有「流行音樂之王」的稱號,那麼這個稱謂是怎麼來的?麥可·傑克遜第一次成名是從1965年的傑克遜五人組開始的,這是個他與兄弟組成的樂隊。這支樂隊在流行音樂、節奏布魯斯、靈魂樂和放克樂方面都很有名,每個人都很有天賦。但最突出的還是最小的兄弟麥可·傑克遜。1993年,在奧普拉·溫弗瑞的電視採訪中,傑克遜講述了他在音樂界的成名史。而當被問及「流行音樂之王」這個稱謂從何而來時,傑克遜表示,這不是他的主意。
  • 素食文化:流行音樂與素食主義
    當代流行音樂和搖滾的歷史圖景是由各種富有同情心的藝術家們所組成(圖片來源:資料圖)當代流行音樂和搖滾的歷史圖景由各種富有同情心的藝術家們所組成。1991年,在庇護所遷至紐約州北部之後,我第一次看到這個牌匾。儘管過去了20多年,但是流行音樂與素食主義交匯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更早。草莓地披頭四樂隊在1968年拜訪印度瑞詩凱詩的瑪赫西·馬赫什瑜伽的瑜珈行者之後,開始涉足無肉飲食。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那些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下,人們禁錮已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許多年輕人都渴望一種新的文化樣式的到來。儘管當時已有張行、張薔等內地歌手翻唱了一大批臺灣流行音樂,但社會上似乎還缺乏一首能夠被廣泛認可、傳唱度也更高的流行歌曲。1984年,東方歌舞團的歌手成方圓在當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第一次翻唱了《童年》。
  • 四川衛視跨年推開國樂流行之門,節目歌單曝光音樂多樣性凸顯
    五糧液花開天下·國韻新年演唱會將於2020年1月1日晚19:40準時在四川衛視播出。本次新年演唱會以「國韻」為主題,以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為訴求,在嘉賓邀請和歌曲呈現上下足了功夫。演唱會齊集了國風圈的半壁江山,不僅匯聚了國風大咖霍尊、音頻怪物、吳彤,還邀請了電子國風女團sing,以及人氣國風歌手蕭憶情、奇然liya、沈謐仁、趙方婧等加盟,從音樂榜單熱門歌曲,國風新歌,耳目一新的改編歌曲等角度選曲,以搖滾,抒情,說唱等音樂表達類型作為載體,把國風音樂的多樣性傳遞給觀眾,讓他們感受到國風不只是音樂,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態度。
  • 內地流行音樂男歌手藝濤-成名曲《夜色》2018年最新資料
    2014年10月藝濤邀請老友梁劍東填詞併合唱的粵語金曲《夜色》正式發行(成名曲),2015年藝濤、梁劍東《夜色》合唱版春節後在廣東地區夜店這首歌開始流行起來。2016年1月-6月,藝濤、梁劍東《夜色》合唱版長期佔據權威音樂榜單【酷狗音樂TOP500】第一名,並曾衝上【蝦米音樂.原創榜】第一名,【QQ音樂.巔峰榜流行指數】第一名、【酷狗分享榜】第一名、【酷狗中文DJ榜】第一名等。
  •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流行音樂回顧
    改革開放後(70末/80初)出生的那一代人,可能不熟悉上世紀70年代的許(冠傑)、羅(文)爭霸,80年代的譚(詠麟)、張(國榮)爭霸,但在他們心智初開的20世紀90年代,卻親身經歷了四大天王在流行樂壇爭奇鬥豔、流光溢彩的時代,「四大天王」光環餘暈延續至今,並在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慶」時再度同臺獻藝,續寫香港流行樂壇的輝煌傳奇。
  • 2020首屆大灣區現代音樂產業論壇舉行 沒有創新就沒有流行
    文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相信一切會越來越好。」  關於廣東音樂產業的未來,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主席、著名詞曲作家陳小奇認為「可能性很多」,「因為網絡時代的變化很大,跟上時代的發展,我們需要很多的努力。我最近發現方言的流行音樂開始出現突破。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就開始有意發展潮汕、客家的流行音樂。近幾年,玩具船長、馬幫樂隊火了,近兩年五條人、九連真人又衝了出來,我們聽不懂並不影響我們被他們的審美所感染。
  • 網易雲音樂推出新聲音量計劃第二季 助推顏人中妖揚等7位音樂新聲
    近期,網易雲音樂新聲音量計劃第二季正式啟動,為顏人中、妖揚、謝俊澤、崔瀚普、趙嶽松、李毅諄、靳凡7位「音樂新聲」量身打造的個人專屬EP將陸續上線。接下來,網易雲音樂還將通過推出宣傳片、專訪視頻及舉辦演出等多種形式,助力7位音樂新聲獲得更多關注。
  • 黑人,撐起了流行音樂半邊天
    原創 Leonardo 印客美學 來自專輯音樂——印客美學「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詩經·毛詩序》「音樂」,是人類內心情感的最直接表現。最初是上世紀40年代末被命名的,是一種結合了爵士樂、福音音樂與布魯斯為一體的音樂風格。現代的R&B是嘻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R&B通常很注重旋律的優美,但更注重歌手演唱時即興的轉音技巧。
  • 網易雲音樂推出"新聲音量計劃"線上線下多形式扶持「音樂新聲」
    網易雲音樂推出"新聲音量計劃"線上線下多形式扶持「音樂新聲」 2018年07月02日 11:4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 崛起的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
    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自70年代後期全面發韌,於90年代達到興盛巔峰。後又出現諸如李壽全、陳昇、李宗盛等音樂製作人,培養了大量在華語流行樂壇鼎鼎大名的歌手,掀起了臺灣流行音樂在兩岸三地的追捧高潮。羅大佑相繼推出《童年》《光陰的故事》《野百合也有春天》《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未來主人翁》等歌曲,奠定了「華語樂壇教父」的地位。
  • 從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到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總共需要幾步?
    這位西湖觀光客正是黎錦暉,他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寫出的歌曲,竟成了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而他本人也被稱作「中國流行音樂之父」。李錦暉他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曾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李錦暉的音樂創作,填補了我國流行音樂的一大空白。
  • 2019年首屆登封遇見民謠音樂節嵩山腳下溫情落幕
    11月9日-10日由音樂廠牌唐音時間聯合樂享音樂主辦的2019年首屆遇見民謠音樂節在河南·登封謠LIVEHOUSE圓滿落幕,兩天十組獨立民謠音樂人輪番登臺現場,吸引了眾多當地的樂迷、知名媒體人到場支持。
  • 「國風音樂」正悄然流行
    經常上網聽音樂的人,對「國風音樂」這個詞都不會陌生。國風音樂的主體元素,是一種曾被稱為「古風歌曲」的小眾音樂形式,其特徵是混合了琵琶、古箏等傳統民樂的配樂以及半文半白、意境典雅的歌詞,受到部分年輕人的喜愛。這些年輕人自己寫詞、譜曲、放到網上傳播,形成了一個青年音樂群體。後來,古風歌曲吸收融合了帶有古典氣質的流行音樂、民謠、世界音樂等音樂類型的部分特徵,曲風更加多樣,外延更加寬泛。
  • 「歲月如歌·流行國樂」 廣東民族樂團2019/2020音樂季月底開幕
    「歲月如歌·流行國樂」 廣東民族樂團2019/2020音樂季月底開幕金羊網  作者:艾修煜  2019-09-04 9月30日,廣東民族樂團攜
  • 中國音樂少年唱燃2019維也納國際流行童聲大賽
    這場開創先河的藝術文化交流國際盛會,由奧地利維也納JAM MUSIC LAB爵士流行音樂大學攜手中國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聯合主辦,中國-廣州色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廣州陳小奇音樂有限公司、奧地利- 維也納索納塔文化教育交流促進會共同承辦,並得到維也納鋼琴藝廊的大力支持。
  • 沒有「外來妹」,沒有「公關小姐」,你就不能理解今日的廣東文化
    可能今天年輕人不知道,在九十年代初期,楊鈺瑩的「玉女」形象,紅透大江南北;那時,是廣東流行歌壇對整個中國流行樂壇定義的年代,也是廣州影視文化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什麼叫萬人空巷,說的就是那時的廣東了。其實,這篇文章不是談廣東樂壇的;但是,為什麼偏安於一隅的廣東,甚至連普通話都說得很不標準的廣東,它的流行歌會火向全國,倒是值得一提。當然不是因為廣東這個地方的人唱歌特別好聽,而是因為,廣東地區就是改革開放得了風氣之先,在娛樂事業上,也同樣率先改革,率先學習、引進、借鑑了香港等地的做法,才讓整個樂壇煥發出勃勃生機的。
  • 從流行到古典,從嘻哈到民謠,騰訊音樂人2020年原創音樂作品覆蓋...
    《2020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中,女性創作者佔比從2018年22.7%上升至2020年30.8%。騰訊音樂人的年終盤點也顯示,平臺入駐的女性原創音樂人佔比已達近4成。「新聲代」湧現,90、95後原創音樂人近5成隨著數位音樂平臺成為了音樂人職業發展的核心陣地,各平臺入駐的音樂人也日趨年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