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人,我們是怎樣學習一門課程的呢?對於襁褓中的嬰兒來說,就是跟著大人們說,按照語感,慢慢地就學會了,這才是學習語言的「捷徑」。
可如今我們確立了一個外族必修的語言:英語。我們又是怎樣學習的呢?可以說,對於絕大部分的學生來說,從小到大(小學到大學),我們都是「昏昏然」的。
我們每學一種語言,都是先說出來,然後在學習字詞義,這才是學習語言的規律;偏偏中國的英語學習方式是相反的,記單詞、背語法,真真的讓人受不了,尤其是語法這一塊兒,東也繞、西也繞,繞老繞去受不了。
最重要的還是全民性的學習。
讓許許多多的偏才和怪才「折戟沉沙」。
多少人因英語問題而埋葬了自己,多少人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
方法反了,對於高考的學生來說,有的學習了十幾年,仍然是「話難出口」,絕大部分學生成為了啞巴式英語的「苦行僧」,非常非常苦悶,有感覺到是那樣的無聊,卻又不得不學習。因為這是必修之課,主力課程。
討厭它,還得要天天和它打交道。這是何等的痛苦啊!
改革開放就是一場「斷臂」之旅,我們靠著自己的努力,勝了,哪怕是慘勝!我們已經在世界上有了強大的立身之地。
如今到了對某些事情說不的時候了,對英語進行「區隔」和「隔離」,就是題中之意。
無論是研考、還是高考,都應該對英語進行說不了。太累了。
讓喜歡英語的人,進行埋頭苦幹式的努力學習,讓不喜歡的人不必再和它一起「捆綁」了,這就是專業專才的道理。
在學術方面達到全球的頂尖,說什麼語言,都會有人跟隨。所以、有人就舉例了日本的某些科學家不會英語,用日文發表的頂級文章,一樣得到全球的認可和追捧。此次、新冠疫情期間,李蘭娟女士用自己的母語闡述了對疫情的認知,一樣的收穫豐滿。何也?因為李蘭娟女士是在其研究的專業領域方面是頂級的。
國際化、就得一定要人人學習英語嗎?國際化、切記跟風化。
國際化最終的歸途就是對國際社會的主導權和話語權。誠然、我們需要「先當孫子後當爺」的發展過程。但過程的進取中全民學英語的情景,是不是有些過了?
外國語學院(系)的學生們要求學習英語,必修課程,還算是無可厚非。但要是對一個歷史系的學生必修英語,的確不妥了。
有人統計過,百分之九十多的人對自己曾經刻骨銘心一般的英語學習,在實際工作中壓根兒用不上。這就是悖論。
取消英語的必修地位一個最為現實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其他語言如俄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從大學才開始學起,(學的人)卻一樣學得很好,而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的大部分人們確是學的很差,說不出口。這就是問題。
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該學的才會去學,喜歡的自然就學的很好。而英語從小學算起花費了一二十年的時間,還是學的很爛、很垃圾,就是因為這是一種被動式的「填鴨」學習。英語、也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更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
我們對英語的認知和指導方向,錯了。
英語的必修課程地位,應該被取消;放在輔修的位置上,也許更能夠發揮其語言性的功能和意義。「能者多勞」,願意學的,自然會深入進去學習的。
有人反對取消英語的必修地位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認為目前的世界的論文專著以英文論著為多,不學英語,看不懂英文原著。
哇、多麼現實的理由啊!!
多麼可笑的思維邏輯啊!!
說其「現實」,一個令人噴飯的思維錯位就是不和英語看齊,就發展不了。那麼、我想請問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數千年的文明是不是發展錯了,因為文明發展的初期,壓根兒就沒有英語。早期的英語是英國國內草根兒的底層百姓的用語,上層社會則根本不屑於這麼一種鄉巴佬式的的語言;拉丁語才是上流語言。所以、這種「錯位」就會導致拉丁語的原著很尷尬,往哪兒擺呢?不知道、很受傷。
這種「錯位」,法國人會第一個站起來表達憤怒,法國人認為他們的法語才是歐洲世界最美的語言,英語出身地下,小跟班兒都不是。
如果說是我們的翻譯隊伍和翻譯工作做的還不夠的話,這個理由,還是有一定的說服力的。全世界那麼多種語言文字,只有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才能夠發揮得更好。不可能每一個人優秀的學者的英文水平都是很高的。從「專業專才」的方面來看,只能夠說明我們的翻譯工作還是不夠的。
說它「可笑」,邏輯不通。因為不可能每一個專業的領域內的專家和優秀的學者,都得是一個「語言通」,必須完全的掌握英語超過專八水平以上。可能嗎?搞笑啊搞笑。
有些專家,能夠粗略說幾句英語就算很不錯了,但是呢,可能在自己的領域和專業內在其國內舉足輕重。你難道能夠說這樣的專家不行嗎?
滾滾紅塵,國際化不是英語化。
之所以英語很強勢,是因為英語背後的勢力,英語成為了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人的母語。美國人及其帶領下的歐洲小兄弟組成了當今的所謂的國際社會,並成為這個社會的主導和主流。所以、其母語——英語的地位變得很尊崇。這就是為什麼現今的專著和專刊多用英語發表的原因。
儘管有現實的利益的考量,但是、絕不能夠全面化、絕對化和一盤棋的思維。
假若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漢語重返中央。美歐國家的人民紛紛學習漢語,用漢語來發表文章的時候,我們想一想,我們還這麼的「絕對化」下去,會失去很多人才的,也會失去很多未來的。
是時候,該改變了。
網絡報導,俄羅斯、日本等國已經開始取消英語考試了。那麼、與英語深度綁架的中國是不是也要取消呢?呼聲一大片,因為痛苦了幾代人。
英語課程必修、高考必考、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研考(包括碩博考試)必考、各種就業前後的職稱資格能力鑑定必考英語,舉例說明,筆者是一個國內律師,要想成為一名高級律師,筆者也必須要過外國語這一關。
什麼邏輯啊?這都哪跟哪兒呀?
服嗎?不服。
不服?必須得服。
為什麼?沒有原因。
誰要是先探究原因誰就是先死的那位,誰要是探究的最深,誰就死的最嚴重。網絡上的一副對聯,上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聯: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也許、這就最能夠說明一切了。
表面上看、這就是規定,不服也得服;實質上、關乎著每個人前程命運。至於、思想火花和發明創造只能往後「擱一擱」了。
錢學森之問的痛心的背後,就是要有打破格局、打破固定思維定式的「破繭」。絕對化和全面化的一刀切,失去的就是「錢問」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