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退出主科的地位是必然的,問題是幾十萬英語教師怎麼辦?從天堂突然墜入地獄,那種失落感會不會引發這個群體的集體抑鬱?
英語熱的幾十年,英語老師成為職業的「香餑餑」。不僅課堂上最受尊重,而且課外組織的培訓班也能賺得盆滿缽滿。
一旦取消英語的主課地位,必然在精神上給予這個群體與沉重的打擊。從捧到天上,到跌落神壇,對他們將是一個巨大的人生玩笑。
不僅英語教師倍感失落和沮喪,而且幾百億的英語產業蛋糕也會瞬間灰飛煙滅。整個英語產業鏈都將受到巨大的衝擊。英語培訓一旦垮掉,整個培訓產業的半壁江山將渾然倒塌。或許會讓一大批人失業,甚至影響到GDP。
不僅是校內的英語老師會受影響,校外培訓機構的專職英語教師同樣會深受其害。作為一名選修課的教師,他們再也無法刷存在感,再也無法高傲地出現在學生當中。成為失落的喪家犬。沒有人會再會把他們奉若上賓。
總之,一旦英語退出主課的地位,幾十萬英語教師隊伍將陷入沉淪和迷茫。
但一個民族要想自信,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必須經歷這樣的陣痛。因為不經歷這樣的陣痛,整個教育事業就無法獲得新生!
因為死記硬背的英語,在過度開發左腦的同時,抑制了中國人右腦思維的開發。這就使我們學生的獨創精神比較缺乏,創造性創新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而且英語佔用了學生們1/3到1/2的時間。以至於讓學生們沒有時間去反嚼知識和靜心思考。就又進一步壓縮了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空間。使得中國式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多的是繼承老師那裡學來的知識,甚至在水平上也超不過老師。表現在科技創新上,就是我們更加擅長模仿跟隨,而不善於獨創。
印度人說了100年英語,一直接受英式的教育。二戰之前,它的工業基礎都比我們好,而且我們還經歷了10年浩劫,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遠遠地把印度人甩在了後面,實現了後來居上的反超。儘管我們國民會英語的比例不足5%。
非洲人長期屬於英國法國的殖民地,也長期接受著歐式的教育,包括英語的公式,也能讀得懂英語寫的論文。結果怎樣呢?200多年了,也沒見有多大的起色。
可見英語對於一個國家的強大,幾乎不起任何作用。因為它僅僅是個語言交流的工具,不是知識,更與創造力無關。
我們知道戀愛中的男女都是詩人,都有靈感,都有創意。為什麼呢?因為雙方不了解,有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激發了創意和靈感。但一旦結婚以後,他們就不再是詩人,也不具有創造性。
英語也是如此,當我們全會說英語(相當於和西方人結婚)的時候,我們也就對說英語的民族失去了好奇心。也就喪失了創造力的源泉。因為好奇心和創造力來源於差別差異,包括文化和語言的差異。
所以,英語必須退出主科,讓需要它,認為它重要的人去選學,不需要全民陪讀。這樣不僅嚴重浪費了資源和精力,而且也擠佔了學習更有價值知識的時間,擠佔了靜心思考萌發靈感的機會,扼殺了無數可能成為屠呦呦的人才!
英語熱幾十年,英語老師的紅利已經吃盡,是該急流勇退、見好就收的時候了。
中國教育事業要想獲得新生,幾十萬英語老師就必須做出犧牲。只有他們做出犧牲,退出主科歷史舞臺,我們的芸芸學子,才能重拾文化自信,聚精會神學知識,靜心思考搞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復興!
關注天演之源,更多新知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