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石頭的認知,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僅僅停留在一些普通的見識上,像路邊隨處可見的小石子,家裡地面上的大理石等等,這些是我們常見的石頭類別。但是我今天所要介紹的並不是它們,而是擁有特殊歷史文化意義的歙硯石,歙硯為古代四大名硯之首,一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讓它們變得愈發稀有,歙硯石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帶有皮色效果的,皮色往下就是黝黑的石質,而另外一種就是帶有紋理的老坑石,紋理的種類有很多,例如眉紋、水波紋、金星、刷絲紋等等,今天所要介紹的就是兩塊 2塊帶有紋理的石頭,一塊隨型雕刻、一塊規整處理,你喜歡哪一種?
這兩塊都是帶有眉紋的石頭,我們來看第一款,這是雕刻而成的「泗水回歸」茶盤,它沒有太多花哨的雕刻,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規整,對於這類的石頭雕刻,它最考究的就是一個線條的平順程度,雕刻師計算好水渠的深度與寬度之後,就不能出現一丁點的失誤。
因為稍微失誤一點,就會導致線條的不平整,那樣子成品的效果就會很奇怪,幾乎就是廢了,因此雕刻這種的造型不僅花費時間長,還要耐心。當然啦雕刻師在雕刻這塊茶盤的時候還在右邊稍微點綴了一個圖案,藉助眉紋的效果,把它比喻成海浪,上面雕刻了一座帆船,寓意一帆風順。
我們再來看第二款,這是隨型的一種雕刻手法,同樣也是一塊眉紋石,但是石頭的紋路效果上要比上一塊深一些,因為石頭本身的天然造型比較修長且特殊,所以雕刻師就把它雕刻成一個爛樹樁,像邊緣樹苞的處理以及爛洞的刻畫都非常的直觀,當然,我覺得最有設計特色的還是中間那個凹陷的處理,藉助爛洞進行一個排水,銜接得很自然也很獨特。
總的來說,這兩塊帶有紋路的石頭,雕刻表達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規整的處理,而另外一個則是隨型的刻畫,那麼對於這兩塊石頭,你們大家喜歡哪一種雕刻的表達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