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裡,我跟大家一起探究了滿族神話《天宮大戰》。中國版「荷馬史詩」早於西方一個歷史時代,《紅樓夢》裡也藏著它。
這個神話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沒有創世史詩的那一段空白,堪稱是「中國版」的《荷馬史詩》。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天宮大戰》清一色「全女神」的陣容,應該也給《紅樓夢》的「仙境女神系統結構」提供了神話的創作借鑑。
今天在這個篇幅裡,我還想繼續滿族神話的討論。不過,這次的討論涉及方面可能會更加廣泛一些。
1 還得從那塊石頭說起
相信讀者朋友們已經非常熟悉了,《紅樓夢》本名是《石頭記》。曹雪芹在創作時,開篇點題——先以一首《頑石偈》來告知讀者:這個故事,跟一塊石頭有關。我們先來品讀一下這首詩:
無才可去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是身前身後事,
倩誰記去作奇傳?
這樣的開篇,也告訴了讀者們另外一個信息:頑石是一個偌大形象體系當中的一個環節——它的作用,應該放進整個體系裡仔細研究才能體現出來。為什麼這樣講呢?
青埂峰下這塊頑石,本身就有一段很神奇的來歷。上古時期,女媧在大荒山無稽崖煉成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補天石。然而,在補天完成過後,唯獨只有一塊石頭沒用上,女媧將它丟棄在了青埂峰下。沒有能夠成為「補天之才」的頑石,因為已然經過了大母神女媧的煉造過程,靈性已通。它不僅有了感情、有了獨立的思想,還能說話、能記事。正因如此,它看到一同被煉造的補天石最後都成了有用之才,只剩下自己沒法得償所願,於是就非常哀傷,心裡感到萬分愧疚。
一僧一道偶然路過這青埂峰,坐在石邊高談闊論,聊了許多紅塵裡榮華富貴的故事。頑石聽了之後便動了凡心,請求一僧一道將它帶入紅塵,去那「富貴場溫柔鄉裡」享受一番。一僧一道連忙勸阻,告訴頑石:紅塵雖好,但樂極生悲,物是人非,最後只能落得個「萬境皆空」的結局。但頑石執迷不悟,堅持一定要去體驗一回。於是,僧人念了一通符咒,將這塊碩大的頑石變成了一塊如扇墜大小「鮮明瑩潔」的美玉。從此頑石幻形入世,拉開了「懷金悼玉」的《紅樓夢》序幕。
曹雪芹由一塊「頑石」將全書的故事帶入了近一個極高的藝術境界——而從脂硯齋的批註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全書最後的結尾可能就是「青埂峰下重證前緣」,這塊頑石最終又回到了它幻形入世的原點。
明義閱讀過《紅樓夢》的初稿,並且寫過一首《題紅樓夢詩》,也印證了頑石「從哪裡來,又回到了哪裡去」的結局:
「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縱使能言亦枉然。」(節選)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仔細地分析這塊石頭呢?不就是一塊補天石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依靠這樣一個「頑石」的形象和它在人間的經歷,作者完成了一次由「幻想照進現實」、「實現理想」、最後「現實回歸幻想」的三部曲。同時,也因為「頑石」這個獨特的形象,給了讀者一種奇妙的觀感,並營造出一個神秘的藝術氛圍。
不過,在中國古典文學裡,「石頭」的形象並不僅僅出現在《紅樓夢》裡。
2 四大名著的另外三部裡也藏著「石頭」
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當中,還有「石頭」形象的,應當首推《西遊記》了。
熟讀西遊記的讀者肯定記得,《西遊記》在全書第一回就寫到了石猴孫悟空的出世的精彩場景: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胎。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衝鬥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裡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
這裡面我要強調一個問題:我們普遍意義上理解的孫悟空出世,就是簡單幾個字的概括:「孫猴子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然而我們仔細研讀原文,就會發現——這原本又是一塊「靈石」,靈石吸收了天地之靈秀與日月之精華後,體內出現了一個「仙胎」。而後,仙胎由石卵見風以後變成了一個四肢皆全的石猴。
而孫悟空的秉性當中就繼承了石頭的特點:生來不受拘束、剛正不阿、甘願忍受痛苦、嫉惡如仇、忠誠如一、不畏險阻。
我們再看《水滸傳》。這部名著裡,有兩回提到了「石頭」。先是在開篇第一回裡,欽差內外提點殿前太尉洪信奉旨前去江西信州龍虎山,特意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前來「祈禳瘟疫」。而洪太尉和他的隨從到達目的地後,在黑暗「伏魔之殿」內發現了一個石碑:
「約高五六尺,下面石龜趺坐,大半陷在泥裡。照那碑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人皆不識。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洪信集結眾人放倒石碑,掘開了石龜下面的土地,又發現了一個石板。石板下面是萬丈地穴,瞬間傳來一聲巨響,升起一道黑氣,直衝雲霄,天空裡立刻出現了百十道金光。隨後,這金光往四面八方散去了。
那麼,這座殿內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呢?原來,「此殿內鎮鎖著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在裡面。上立石碑,鑿著龍章鳳篆天符,鎮住在此。」自此,《水滸傳》的一百單八將橫空出世,一步步展開了所有故事情節。
在《水滸傳》第七十回裡,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正打算排座次,卻在半夜三更的時候聽到了天上傳來一聲巨響。隨後天門上「天眼開」,從裡面冒出一團火,鑽到正南方向的地底下去了。宋江吩咐眾人用鐵鍬和鋤頭挖來了這塊地,挖到三尺深的時候,看到裡面又出現了一個石碑,正反面都寫著「天書」。
當時在場的有一名姓何的道士,能夠辨認天書。結果發現,這石碑上寫的就是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漢的排名順序。
先是「神石」下面鎮著「魔君」,再是「天火」墜落,又在一塊「靈石」上明示了一百單八將的座次順序。而且,「神石」的乍然出現,分別放在不同的兩個章節裡,可見作者的「石頭情結」也很深厚。
還有一部《三國演義》。讀者們可能要納悶了:這裡面沒見過石頭啊?至少沒明著寫啊,對吧?
大家一定記得「董卓火燒洛陽」的情節。當時董卓面臨的境況是:洛陽東邊只有一道虎牢關,萬一被關東聯盟軍攻破以後,位於北邊的黃河無法成為天險。加上董卓在洛陽城裡的兵力不足,一旦開戰,在實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肯定沒有好下場。因此,董卓的策略是「火燒洛陽」,並且遷都長安。然而,一把火燒了洛陽,雖然解了眼前的困境,但是董卓把傳國玉璽給弄丟了。後來,孫堅率先進入洛陽境內,找到了遺失在洛陽廢宮的玉璽。然而袁紹得知此事之後,讓孫堅交出玉璽,孫堅假裝稱病不肯讓出。此後,孫堅跟袁紹之間的反董卓聯盟也就瓦解了。
玉石本來就是石頭的一種。《三國演義》裡這塊玉璽的重要性在於它代表了皇權的正統地位,相傳是秦始皇命人專門雕刻的,上面還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來宣布登基者的無上權威。
孫堅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孫策才十七歲。因為兵力不足,孫策用這塊玉璽跟袁紹的弟弟袁術做了個交易:玉璽交給袁術,而袁術借兵輔助孫策渡江。因為這筆交易,孫策一路攻陷了江東六郡,奠定了吳國大業的基礎。
除了這塊玉璽之外,劉備也跟一塊石頭有著淵源。當年,孫權看到劉備的軍事力量逐漸壯大,心生畏懼。為了能跟劉備交好以防將來之患,孫權願意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後來劉備過江入東吳進贅,呂範曾提出建議:讓孫權趁此機會軟禁劉備,但最終這個建議並沒有被採納。
就在劉備準備去吳國的時候,看到路上有一塊巨石。於是他就對天祈禱說:假如自己還能再回到荊州成就霸業,那麼揮劍斬石必定能劍落石斷;如果他此行會命喪東吳,那麼巨石就會毫髮無損。結果,劉備一劍揮去,石頭立刻碎成兩段。果然,在他返回荊州以後,接連攻陷了漢中和益州兩地,建立了蜀國。
藏在四大名著裡的「石頭」我們都找到了,接下來就要分析一下——「石頭情結」到底是怎麼回事。
3 漢族文化裡的「石崇拜」
從原始時代開始,石頭就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之一。人類用於製造各種工具和容器的原料,實際上是文明程度的主要標誌。考古發現顯示,元謀人已經學會打磨出粗糙的石器;而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經學會製造箭頭一類的精緻工具。而石頭被打磨成石珠並鑽孔用作裝飾物,則標誌著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而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生產工具出現了更多種類,比如石磨、石鏟、石錛等等;陝西半坡遺址還出土了石刀、石鋤、石斧等。這些都標誌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同時,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耕業和畜牧業,這就標誌著人類從依靠採集和漁獵生存的時代過渡到了能夠改造自然的時代。
正因為石頭對人類的發展有著如此重要的意義,漢民族就逐漸形成了一種「石崇拜」的心理。跟石頭有關的最早的神話,就是女媧鍊石補天,我們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大家所熟悉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在神話裡也是由靈石所生。《淮南子·修勿訓》中有記載:
「大禹之母女狄得石入珠,愛有吞之,生禹。」
而大禹的妻子塗山氏在去世以後,由人形化成了石頭。大禹一路追趕,到了山下看到化為石頭的妻子,大喊「歸我子」。於是石頭開裂,啟出生了。這一連串跟石頭有關的神話人物,也反映了漢民族對石頭的崇尚和敬仰之情。
《禮記》中有一段記載: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
古代人深信所有的山裡都有山神,而山神可以掌控人類的命運。因此,人們開始有了對山嶽的崇拜和敬畏。這其中恐怕以對泰山的崇尚最為突出,也因為這種民族心理,人們就認為山腳下的石頭可以鎮宅,更可以闢邪。民間流傳至今的,就是有名的「泰山石敢當」。
中國歷來就有向帝王進貢玩賞美石的習慣。古代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中有一段這樣寫到:「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來朝獻白環,玉玦」。而從秦漢南北朝開始,就有記載顯示:秦始皇有賞石的愛好。比如他在建造阿房宮時,就用了很多景觀石進行園林的點綴;而到了西漢時,未央宮內採用了大量形態各異的景觀石;東漢以及三國時期,官宦望族之家的庭院裡也有石頭景觀,甚至形成了一種「賞石文化」。
我們再講講著名的隋煬帝。在開鑿大運河以後,隋煬帝曾經三下江南,命人在各處搜尋奇花異石並建立了皇家園林,園林中造型各異的景觀石數不勝數。而賞石文化就是在隋唐時期開始盛行,王公貴族以及文人墨客還喜歡將小型的觀賞石置於案頭,以便隨時賞玩。
南唐後主李煜也特別喜歡收藏石頭。北京文博學院內收藏的靈璧石「寶晉齋研山」就是李煜的鐘愛之物。此石頗有山峰的俊秀與奇麗之感,三十六峰可謂各有千秋。南唐亡國以後,「研山」被大書法家米芾所收藏。
到了宋朝,我國迎來了賞石文化的鼎盛時期,各界名流對奇石的熱愛和追求甚至形成了「痴迷」之風。比如宋徽宗,他就曾不擇手段地從大書法家米芾那裡奪走了李後主的「研山」,將其視為珍寶。在修建華陽宮時,宋徽宗不惜民力,四處遍搜奇石,導致地方官吏橫徵暴斂,百姓怨聲載道,最終引發了農民起義。
乾隆皇帝對園林和奇石也非常崇尚,他以蘇州獅子林的設計為藍本,在北京的故宮、圓明園以及承德避暑山莊之內,建築了以景觀石和花草樹木為主的園林。故宮御花園裡的天然石十二屬相,就是利用鐘乳石、太湖石、鵝卵石、生物化石等創製而來,觀感非常令人愉悅。
4 《紅樓夢》的「石頭情結」是「滿漢合一」的產物
我在研究《紅樓夢》的時候,也仔細研讀過曹雪芹的家世。他的祖父曹寅文學造詣非常高,同時也是一名賞石的大家,一生對石頭可謂是非常酷愛。
曹寅《楝亭集?詩鈔》裡分別有兩段這樣寫到:
「我有千裡遊,愛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浮光自容馬,天風鼓空碧。露坐聞遙鍾,冥心寄飛翮。「「巫峽石,黝且斕,……媧皇採煉古所遺,廉角磨礱用不得。或疑白帝前、黃帝後,漓堆倒絕玉壘傾。風煦日暴幾千載,旋渦聚沫之所成。胡乃不生口竅納靈氣,崚嶒骨相搖光晶。嗟哉石,頑而礦,礪刃不發硎,系舂不舉踵。砑光何堪日一番,抱山泣亦徒湩湩。」
每每讀到這兩段,我都仿佛看到了青埂峰下那塊頑石的樣子。在曹寅的詩詞集裡,尤其是列舉的第二段,活脫脫就是賈寶玉的前身。而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應該也受到了祖父一生愛石的影響。
曹家幾代都是滿族正白旗包衣,生活起居與文化社交都受到了滿族文化的浸染和薰陶。石頭在原始時代也是滿族人民重要的生產工具之一,因此,對石頭的崇拜也處處滲透進了這個民族的文化當中。
比如滿族神話《女真定水》裡的故事情節,就是年輕夫婦完達和女真為了除掉水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在完達去世後,女真最後用石頭的力量完成了「定水」的偉大任務。
大家可能也留意到了,滿族人民長期生活的地方盛產岫巖玉,這個地理環境也給滿族人的生活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有一個神話叫做《玉石阿瑪》,講的就是一個小男孩的父親,常年沉迷於賭博不能自拔,最後只能靠自殺來解脫。小男孩於是只能流浪街頭,靠乞討為生。在小男孩父親自殺的地方,恰巧有個修煉成精的玉石。它也是開天闢地的時候被留下來的, 經過了不知多少年的日月精華滋養,終於有了靈氣。玉石精很同情這個孩子,就變化成了男孩父親的模樣,開了一間玉器店,並把孩子帶回來學習雕刻手藝,以此為生。後來一位道人發現了玉石精的身份,怕它為害一方,就放火將它燒死了。小男孩趕到時,奪下了玉石精留下的一塊玉石,供奉在自家西牆,並從此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看,這又是一塊有靈氣的「石頭」,大家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國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經說過:「沒有漢人的「滿化」,沒有滿漢兩大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沒有產生《紅樓夢》作者與作品的可能的。」
曹雪芹在血統上是漢族人,但是因為「旗制」的影響,使得漢滿兩個民族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完成了互相滲透的過程。這樣一種非常深厚的積澱,使得兩個民族之間的特點融為一體,互相包容,並且形成了新的特色。這樣的家族,成為了長久「滿化」的漢人,不但漢族祖傳家學猶在,家族成員的氣質當中也有了滿族文化的特徵。而這種現象不但明清的時候有, 在宋代北方女真時期也出現過。
因為這個原因,我個人非常贊成從漢族和滿族兩種民族文化的角度去看待《紅樓夢》的創作背景,並從這兩個角度對《紅樓夢》進行解析。感謝各位的關注和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