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知道:生子當如孫仲謀,交友如魯達,信心如唐僧,讀書就讀四大名著。
然而,孩子到底該不該讀四大名著呢?北大秦春華院長就曾公開發文反對,他說:
《水滸傳》滿是打家劫舍,落草為寇,佔山為王;《三國演義》充滿了陰謀詭計,權術心機,爾虞我詐;《紅樓夢》則悲情到了極致,冷到了骨髓;《西遊記》本來還算合適,但它隱含意義極為深遠宏闊,孩子根本看不懂……
這些成年人的教育焦慮隱患,著名的文學家錢穆老先生8歲、冰心老先生甚至是7歲開始讀四大名著,周總理接受美國專欄採訪時就說到:「我從8歲到10歲就開始讀小說,第一部就是《西遊記》,後來讀了《鏡花緣》《水滸傳》和《紅樓夢》。」
市面上西遊記版本給孩子看過幾套,孩子並不感興趣,或者過不了我這一關。今天推薦的這本《給孩子講西遊記》拿到時,首先吸引了我自己,這裡面的知識很多是我不知道的,孩子湊過來看圖片就會問我圖片裡面的細節。
測評之後,我認為這一本厚厚大大精美的冊子至少讀到12歲,大兒子今年初一學校要求七年級必讀《西遊記》,剛好也做補充讀物。
名著絕不是形成人生觀的錯誤根源,故事情節是否符合兒童心理,我覺得首先要在合適的年齡做分階閱讀,從名著中汲取各階段性的營養
4-6歲:視覺盛宴+情節橋段
八零後、九零後出生的我們,大部分人接觸四大名著,尤其是《西遊記》,則是來自寒暑假必播的86版的電視劇。在這30多年裡,這部《西遊記》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
影視本身有「戲說」成分,情節改編並賦予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期待,初次接觸的《西遊記》是一次愉快的記憶,這對重複閱讀有很好的基礎。
4~6歲的孩子們思維發展水平有所提高,從簡單、短小的故事,逐漸發展到喜歡連貫的、有曲折情節的故事。
在親子閱讀時,雖然可以聽懂更深入的文字解說,但精彩需要配合繪本結合著想像和思考。而且非常注意文字內容與文字的貼合度,以及細節處理。
這個階段讀解讀+繪本版《西遊記》更適合。但市面上,圖片和文字解讀版本良莠不齊,很影響孩子的閱讀感受。該如何選擇呢?一個原則:文字和繪圖儘量靠近原著。
《西遊記》大量的人物形象與衣著描寫,在繪本中如果太過隨意,追求現代Q風格,場景過於現代就完全古風古韻,失去了孩子了解中國古代認知的機會。
《給孩子講西遊記》作者整理出70個獨立篇幅故事,可以從最精彩也最傳神的片段讀起,如三打白骨精、大鬧天空等精彩片段能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讀名著並不需要從頭開始逐字逐句地讀完,可以挑選孩子喜歡的章節跳躍式閱讀,這樣不僅有利於吸收消化,還能提升孩子閱讀興趣。
6-9歲:原汁原味詞語記憶
《西遊記》是冰糖葫蘆式的結構,每個故事都是相對獨立的。 6-9歲的孩子更傾向於每個故事的因果關係和細節,對師徒四人及各種妖魔鬼怪的性格特點有了充足的想像力,也在體會人物性格和微妙關係。
很多版本為了吸引孩子,在文學上採用幽默簡短的現代寓言,重寫下來,雖說去掉了原著小說的文言文硬殼,但根據個人想法改寫,基本上就喪失了文學性甚至原意。
這套《給孩子講西遊記》的語言是我個人最歡喜的地方,文字基本是採用原文,只是縮寫和改動極少詞彙,展露其依然新鮮有趣的核心:強勁的故事進展、個性鮮明的人物、插科打諢的對話,足夠豐沛多汁的細節,竟然沒覺得有古今隔閡感。
《西遊記》裡的孫猴子,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很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和想像,可算好的兒童書了;但它畢竟是五百年前的著作,也不是專門為兒童寫的。它的內容未必全合適兒童,文字未必兒童都易懂,所以改寫很有必要的,但《西遊記》原文是四大名著中語言不算難懂的,很多字詞沿用至今,換詞不如用原詞,用最少的字數展現每個故事的精華。
而且在書後面附送了一張人物系譜圖,這樣不會做思維導圖也可以一目了然人物關係了。
魯迅先生在 《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 「《西遊記》中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對孩子來說,從童年就開始打基礎,對孩子日後的深度閱讀、考試成績也頗有裨益。不必要求孩子從童年時期就一字不落地閱讀傳統原著,但原汁原味,吸收精華更接近經典。
9-12歲:細節折射出文化
當前名著教學的尷尬現狀 德國詩人歌德說過 : 「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不讀四大名著無法理解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智神諸葛亮,關羽義薄雲天,孫悟空大鬧天宮……
不讀四大名著也不會產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共鳴:《西遊記》裡的古代神話故事,《三國演義》裡的忠君結義,《水滸傳》裡的替天行道的俠義,《紅樓夢》裡整個古代人生活的展現。
孩子9-12歲正是邏輯思維形成的最佳階段,他們對任何故事和事件都期待了解得更深入,經常冒出疑問,但轉瞬即逝。所以這套書的好處正是提問和專業的解答,有一些問答涉及的知識範圍非常廣泛。
《給孩子講西遊記》中每一個故事,附帶著一個問題,而解答正是故事背後的故事,如:
「悟空被封為弼馬溫有什麼深意?」「孫悟空這一次為什麼沒有去求玉帝或觀音?」「豬八戒真的比孫悟空弱嗎?」
這些疑問想必也是我們小時候看電視劇的時候的疑問,只是苦於沒人解答,就忘記了這回事。而如今面對給孩子講西遊記,才發現30年過去了,有些問題依舊困擾著我們。
例如孫悟空被任職為「弼馬溫」,而這「弼馬溫」我們知道是飼養馬的官,無足輕重,然而還有一層寓意: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年都有記載,將猴子系在馬廄裡,可以避免馬得病。
如果懂這個暗理,就讀懂了更深一層的諷刺意味,也更理解孫悟空的大鬧天空了。
寫在最後
CCTV中國詩詞大會冠軍、中國成語大會冠軍彭敏說:「在我特別小的時候,;。後來又讀到一套縮寫版世界名著,這才被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簡潔明朗的語言和引人遐想的插圖深深吸引。」
不是每個人都是彭敏,但我想說在年幼肯定是讀不懂名著的,更談不上享受,選擇好的版本分階閱讀是十分必要的,而把握原汁原味的程度,就是為人父母需要做的功課了。
如今看86版《西遊記》的我們如今已為人父母,《西遊記》原著在我們心中到底有大程度的熟讀呢?如果我們並不熟悉,又該如何要求孩子熟讀呢?
這個時代的我們很幸運,在任何一種知識面前,都能找到無數種方式去接近。
作者介紹:榮榮
每本書都認真讀過,寫書評,推薦好書!歡迎關注~@榮榮家庭關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