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又把毛姆的幾本書翻出來讀。翻開《月亮與六便士》,第一句話:」老實說,我剛剛認識查理斯·思特裡克蘭的時候……。」竟回想起奶奶給我講故事時的語氣。
奶奶一生大多生活在農村,見證了民國、抗日、解放、新中國、文革以及改革開放。她是一位少有的人生智者。我想父輩們的成功大多可以歸於她的教育。
她在世時,每有假期我們就會回家看望她。每次回去,她總都會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很多的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父輩們早已聽煩,孫子、重孫加起來7、8個,只有我喜歡一遍一遍聽。
也許那些故事就像書櫃裡的經典名著,不忙時總會拿出來看看。那些故事,聽似只是故事,裡邊卻暗含著人性,富有人生哲理。
《月亮與六便士》眾人心中地位極高,讀者們羨慕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能夠追尋生命的意義。我讀時,仿佛在聽這位老人給我講他一位好友的故事。
讀完一段故事,合上書。就像之前聽完奶奶講的故事,我會想,如果當時是我會怎樣?我會感慨,感慨人與人的不同。會思考,我的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不想那麼多了,還是接著聽這位老人的故事。打開《面紗》如饑似渴的讀了起來。一天時間,拉著這位老人講完基蒂女士的故事。
故事的結尾基蒂與父親的對話讓我疑惑,「他閉了會兒研究,她覺得他都快要哭了。他的臉上顯露出極度的痛苦,這讓她的心一陣絞痛。她看的沒錯,他的妻子的死讓他的心裡充滿了快慰……」
這位老人故事裡的父親心裡為什麼充滿快慰?她母親又是什麼樣的人呢?這位老人經歷了什麼,會這樣講述一段親情?
品著他對這段父女情的講述,讓我想起有次回家看望奶奶。回家後奶奶十分生氣的給爸爸說,以後再也不要幫助某位伯父。一向樂善好施的奶奶怎麼會說這種話?這又是一段怎樣的親情呢?
那時我只知道這位伯夫是爺爺堂哥的孩子,年幼喪父被收養來。我的記憶也只是放假回家後在村子裡遇見,或偶爾過節帶著孩子們來看奶奶。
以前奶奶總給我講,過去因為收留山裡饑荒出來要飯的人讓爸爸和叔叔餓肚子的故事。總會叮囑爸爸條件好了,能幫一個是一個。怎麼突然不讓再幫一位已過花甲之年的伯父?是奶奶變了?還是?我勸奶奶先消消氣。
消了氣的奶奶給我講起了過去:那時還沒解放,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沒人願意家裡多張嘴吃飯。我們家裡本來孩子就多,都吃不飽。但和爺爺一商量,那麼大點孩子沒人管肯定餓死了,領回就多張嘴吃飯。
文革時家裡被誣告是地主,說他是我們家長工,他膽子小沒敢說話,我沒怨恨他。他來時路都走不穩,怎麼當長工。
家裡七八口人三年沒做過一件衣服攢的布票買了布給他當聘禮娶了媳婦。成家後忘了娘,沒什麼,我們本來也沒圖他孝敬。後來有次你大伯被村裡人陷害,他知道真相,還是不敢出來作證。從那以後來就少來往了。
前些年你們條件都好了,他才又來看我,讓給兒子安排工作……現在好點了,他又忘恩負義……說著說著,奶奶抹起了眼淚。
拉著奶奶皺巴巴的手,暗下決心,我以後一定不會做忘恩負義的人。聽了奶奶過去的經歷、完整的故事,我越能理解奶奶那些故事的意義。能理解奶奶的傷心,多少也能理解那位伯父的膽小,為了孩子,又為了自己。
奶奶的故事裡有善良、有完美,還有惡與扭曲,這才是故事,這才是生活。她總是教我們要勤勞,要善良,故事影響著家族每一位。迷茫時,總想再聽聽奶奶的故事,卻難以實現。
那麼毛姆又是怎樣的一位老人呢?他還有哪些故事?他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一生?他又怎樣用他的經典著作影響著一代代人。好奇心驅使我拿來厚厚的《人性的枷鎖》(毛姆自傳體小說)讀了起來……
看到米爾德瑞拋棄菲利普去做一位「紳士」的情婦,懷孕被拋棄後回來求助菲利普,又愛上菲利普的好友格瑞菲斯……我學著平等的看待人與人的不同,看待人性。
讀了不少書,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奶奶的故事和這些經典著作。故事潛移默化的刺透我們的內心,影響著、改變著我們。
聽完毛姆所有故事、經歷,我試著站在這位老人的角度再去看待他講過的故事,他看待故事裡每個角色的角度。聽完奶奶的故事,我試著重新看待身邊每一個人。學著品這些故事,品其中的哲理,審視人生。
有機會多陪老人聊聊天,有時間多讀些名著。如果可以,讀完一位偉大作家所有的著作;如果可以,聽完老人的故事。
這些看似無用,無用之用,方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