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如何傷害腸道的?有什麼方法拯救它?

2021-01-10 瘦龍健康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3643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頭孢、阿莫西林、土黴素、四環素、紅黴素、螺旋黴素、氧氟沙星、慶大黴素……這類你可能非常熟悉的藥物,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抗生素』。

生活中,無論你生病,還是孩子、老人生病,都可能接觸到它們。

比如,孩子白血球和c反應蛋白都偏高,炎症性原因誘發高燒,這個時候,醫生開具的藥物裡面,就可能有頭孢類混懸劑抗生素。

再比如,大人腸胃不適,查出幽門螺桿菌強陽性,而應對策略中,就需要服用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等等。

此外,像是鼻竇感染、喉嚨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等,都可能用到抗生素,沒錯,它的作用的確非常強大,能幫助我們高效對抗細菌感染。

但,不幸的一點是,大多數抗生素,在滅殺細菌的過程中,都可能發生「敵我不分」的狀況。

換句話來說,它在殺掉有害細菌的同時,還可能毀掉有益細菌,這對腸道菌群來說,會帶來近乎「毀滅性的傷害」……

抗生素治療1周,她每天腹瀉20次

2015年,35歲的Andrea Duclos,從印度旅行回來後,出現了腸胃感染和皮膚傷口感染情況,醫生給她開的藥劑裡就有抗生素。

Andrea Duclos

服藥一周後,Andrea Duclos就感覺自己的腸胃狀況好像更糟糕,出現腹瀉狀況,並且每天要跑20次以上廁所,2周內體重急劇下降15磅。

隨後,被醫生要求檢測艱難梭菌,結果為陽性,而她吃完抗生素後的一系列症狀,就來自於艱難梭菌。

這是因為,抗生素的服用的過程中,殺掉了一些腸道中的「好」細菌,進而導致「壞」細菌艱難梭菌火速繁衍,影響其他菌群的同時,引發炎症……

沒錯,抗生素對腸道菌群的第一個影響就是,打破平衡,影響細菌種類的豐度:

→導致腸道菌群失衡

經過抗生素治療後,腸道菌群的平衡會發生戲劇性的長期變化,例如,服用抗生素環丙沙星五天,可以改變大約1/3的腸道細菌種類的豐度。

儘管在停止環丙沙星治療後的1個月內,大部分菌群恢復正常,但即使經過相對較短的抗生素療程,仍有幾種細菌無法恢復。

→可能誘發腸漏

有益菌群還會產生諸如短鏈脂肪酸(例如醋酸鹽)之類的物質,它們「餵食」腸內壁細胞,並增加腸壁屏障的完整性,從而減少因腸壁滲漏而引起的問題。

但是,抗生素的「滅殺」可能負作用於此,誘發腸漏。

腸漏狀況下,細菌、毒素等能輕易竄過腸道屏障,進入機體,帶來更多傷害。

→降低免疫力

腸道不僅僅對於消化,還對於免疫系統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腸壁可容納構成免疫系統的細胞的70%。

健康的菌群,會支持免疫細胞發育,且有助於微調免疫反應的分子信號。

但是,如果我們的腸道菌群失衡(dysbiosis),就會干擾分子信號的產生,使我們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bug。

→使腸道「營養不良」,帶來各種消化系統疾病

腹瀉是最常見的腸道副作用,會影響5%至35%的服用抗生素的人,此外,還可能包括腹脹、胃腸脹氣等狀況。

腸道營養不良還與腸道長期問題也有關,例如憩室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等等。

比如,艱難梭菌在腸道中的定殖可導致嚴重的併發症,這包括嚴重的腹瀉、結腸炎等等。

抗生素一路「燒殺搶掠」,留給腸道菌群收拾著殘局,很多人說了,沒有這麼嚴重吧,即便有,停用抗生素後,慢慢不就恢復了麼?

實際上,帶來的傷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吃過抗生素後腸道菌群很難恢復

很多人可能覺得,吃完抗生素後,腸道菌群就會慢慢恢復,但實際上,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容易。

2018年,來自哥本哈根大學健康與醫學學院的一項研究就發現:

當3種抗生素被給予健康的年輕男性4天時,它們的腸道菌群受到重創,菌群的生態系統多樣性被嚴重稀釋。

隨後,在6個多月的時間裡,大多數細菌種類逐漸恢復,但仍有9種常見有益細菌存在缺乏。

而且,一些新的潛在有害細菌,開始定居於腸道。

換句話來說,危害可能是「永久性」的,那麼,想要減弱這類危害,或者更好地幫助腸道菌群恢復,有沒有辦法呢?有!

如何減少抗生素對腸道的傷害?

儘管知道抗生素的危害,但很多時候,為了治病,你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觸它。

所以,能做到的就是,儘可能減少傷害,儘快幫助菌群重新恢復,由此,你需要在服藥期間或者之後做到:

→嚴格遵循處方吃藥

有些人為了病快點好,可能會加量吃抗生素,或者拉長周期去吃,這都會給腸道菌群加壓,所以,首先要做到,嚴格遵守處方來吃藥。

→試試益生菌

在抗生素療程過程中,適量加入一些益生菌非常重要,對包括近400名兒童在內的23項研究發現,與抗生素同時服用益生菌可以將腹瀉的風險降低50%以上。

但是,要注意分開來吃,間隔3個小時左右,這是因為,如果一起吃的話,會存在相互抵消的情況。

同時,抗生素療程結束後,也要注意添加益生菌,來幫助可能被殺死的有益菌去恢復。

2014年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益生菌可以在破壞性事件(例如服用抗生素)後,將微生物群恢復到原始狀態。

→充分利用益生元

益生元是我們大腸細菌的食物,它們通常不會在小腸中被「進一步消化」,益生元食品通常含有纖維和植物多酚。

比如蔬菜,再比如可可,研究發現,可可中的抗氧化多酚,能夠增加腸道中健康的雙歧桿菌和乳桿菌,並減少一些不健康的細菌。

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它們可以餵養益生菌,比如說,我們以前推薦的菊粉,都是不錯的選擇。

→加入發酵食品

發酵食品,包含許多健康的細菌物種,比如乳酸菌,可以幫助腸道菌群在使用抗生素後恢復到健康狀態。

多項研究也發現,吃酸奶或發酵乳的人,腸道中的乳酸桿菌含量較高,而致病細菌的數量較低。

生活中發酵食物有很多,比如泡菜、酸奶、奶酪、納豆、酸菜、康普茶等等。

→多喝些骨頭湯

骨頭湯中含有非常豐富的明膠。

而發表在《臨床腸胃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明膠有利於恢復腸道內層的強度,以及身體對食物(比如小麥或者乳製品)的敏感性,有助於腸道中益生菌的生長。

更令人欣喜的是,明膠中的胺基酸,有助於維持腸壁的健康,並且可以預防,甚至治癒「腸漏」。

→減少高糖類食物的攝入

抗生素治療後遇到的許多問題,比如腹瀉,都可能歸因於真菌的過度生長,尤其是酵母菌。

比如白色念珠菌,在抗生素治療後會減少,但是它們極度喜歡高糖類食物,比如麵包、麵條、糖果等等,如果能夠獲取足夠糖分,會迅速繁衍壯大,給身體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為了防止此類細菌的生長,建議抗生素治療後,減少高糖類食物的攝入。

→降低過敏類食物的攝入

如果你本身就有食物不耐受的情況,在抗生素療程結束後,更不能急於吃這類食物。

比如高麩質食物、牛奶、高FODMAP食物等等,以減少可能帶來的腸胃系統疾病。相關閱讀→腹脹,屁多,拉肚子或便秘,少吃這些東西吧

→舒緩壓力

長期的慢性壓力,會降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而且,改變的腸道微生物可能影響神經遞質的調節,進一步加劇壓力。

所以,要儘可能嘗試舒緩自身壓力,嘗試諸如冥想、散步、聽音樂等方法。

→適當鍛鍊

一項研究發現,鍛鍊能夠豐富您的微生物組中的多樣性,改善特定細菌家族的平衡,還可能有助於減輕體重。

此外,獲取足夠維生素D、吃抗氧化食物、戒菸、減少酒精、睡個好覺等等,都是有益的。

關鍵的瘦龍說

抗生素救了很多人,也悄悄的毀了很多人,它對腸道的傷害可能是不可逆的。

生病的時候,為了高效對抗感染,有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吃一些抗生素。

但是,很多抗生素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也可能傷害到你腸道裡面的有益菌群,帶來諸如腸道菌群失衡、免疫力下降、腸漏等等狀況。

很多人覺得,停止吃抗生素了,腸道菌群自然就慢慢恢復了,但實際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一項研究中發現,抗生素治療半年後,大多數菌群才正常,但是,仍有部分有益菌數量匱乏,與此同時,一些有害菌開始在腸道菌群中定居。

所以,想要儘可能降低傷害,需要做到謹遵醫囑吃藥、添加益生元和益生菌、多吃發酵食物、多喝骨頭湯、避免高糖食物、不吃可能觸發腸道疾病的食物……

最重要的是,儘量避免吃抗生素,吃完以後,你會發現你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變成一個藥罐子。

相關焦點

  • 失控的救兵:抗生素是如何導致的腸道菌群失調的
    昨天小編菌菌寶貝已經就80%江浙滬地區兒童體內檢測出抗生素這一事件,給出了部分的原因,也有很多讀者留言,得到了很大的反響。我們今天的文章會討論為何抗生素在我們生活中的會越發泛濫,以及抗生素是怎麼出現在我們體內的,最後就是抗生素的危害有哪些。我們大多數人談到「抗生素」這個話題就會色變,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是抗生素。
  • 抗生素致腸道菌群失調?男子連續腹瀉近一個月
    近日,王先生因為出現了這樣的奇怪症狀,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就診,經過診斷後,醫生告訴王先生,導致他腹瀉的原因,竟然是與之前感冒發燒點滴用的抗生素有關。今年31歲的王先生在廈門務工。最近他的身體出現頻頻不適,先是感冒發燒,才剛好又反覆拉了近一個月的肚子,每天都要來回多趟衛生間。前往醫院就診後,醫生結合王先生的症狀和病史,診斷他可能是過量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
  • 長江水檢出多種抗生素,孕婦兒童成最大受害者!
    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調查者發現長三角孕婦兒童體內檢測出了多種抗生素。據了解,在此次調查中,長三角地區,有40%的孕婦尿液中檢測出了抗生素,近80%的兒童檢測出了獸用抗生素,並且有很多抗生素可能嚴重影響人體免疫力,已經不能在臨床中使用了。據了解,水中的抗生素主要來自於醫院和藥廠廢水、水產和畜禽養殖廢水以及垃圾填埋等等。
  • 如何確定腸道菌群失調及其檢測方法
    腸道菌群失調係指腸道正常細菌間的比例發生重大變化並引起某些臨床症狀而言。正常情況時腸道各種非致病菌間有相對固定的比例,並可分解某些物質、產生人體需要的某些維生素、抑制某些致病菌繁殖等,對維持人體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有益。
  • 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其實,我們的身體就像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一樣,它是一個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每個部位都有一個特定的生態群落。如果任何一個生態群落的出現擾動,我們稱之為生態失調,任何的生態失調都會使我們感到不適,然而,我們才剛剛開始發現這個生態失調居然這麼具有破壞性!
  • 腸道細菌左右我們的幸福感
    腸道菌群是當今醫學界最時髦的詞彙之一。因為在我們的身體上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它們影響著我們整體健康的方方面面。腸道細菌的健康平衡可以影響從身體到大腦的一切,包括一些看似不太可能的事情,如你的心情,效率和幸福感!那麼,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等。
  • 沙門氏菌竟會在腸道中促進抗生素耐藥性質粒的傳播!
    持久性細菌是一種個細菌亞群,它們通過可逆地調整自身的生理結構而躲過抗生素的殺傷作用存活,並能促進耐抗生素突變體的出現。Typhimurium在一些宿主組織中形成能在抗生素治療中存活的持久性細菌。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證明了與組織相關的S. Typhimurium持久性菌代表了質粒供體或受體的長壽庫。持續型S. Typhimurium的細菌庫的形成需要沙門氏菌致病性島(SPI)-1和/或內臟相關組織中的SPI-2,或全身部位的SPI-2。
  • 兒科專家崔玉濤:輪狀病毒腹瀉不用吃抗生素
    圖解寶寶的母乳與配方奶粉            3.孩子拉肚子別急著止瀉* 什麼是輪狀病毒有一種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嬰幼兒被它侵犯後初期出現輕度上呼吸道症狀,很快就會引起嘔吐和急性腹瀉,常常會導致脫水。因為這種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外形貌似車輪,所以稱之為「輪狀病毒」。
  • 清腸排毒用什麼方法好,睡前喝點它,或可以幫助排出腸道毒素
    清腸排毒用什麼方法好,睡前喝點它,或可以幫助排出腸道毒素導語:現在生活節奏是非常快的,很多人都忙於工作。吃飯睡覺都非常的不規律,時間一長就容易造成便秘。而大量的糞便就會堆積在體內,時間一長就會導致腸胃腸道疾病,對健康危害非常大,所以清除腸道內的毒素是非常重要的。
  • mSphere:抗生素如何殺滅修飾膽汁酸的細菌進而促進芽孢桿菌的感染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可以被大腸中生存的細菌改變的膽汁酸或可抑制艱難梭狀芽胞桿菌(C. diff)的生長,這種細菌是一種可以引發機體疼痛甚至死亡的有害細菌,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mSphere上,本文研究為後期科學家們制定新型策略,來避免使用抗生素殺滅改變膽汁酸的微生物進而促進艱難梭狀芽胞桿菌引發感染提供了新的希望
  • 腸道健康如何影響疾病風險|維生素D|腸道菌群|...
    那慢性疾病為什麼與腸道健康有關呢?01 許多疾病始於腸道看過我們文章的朋友,大概已經開始有了這樣的概念:許多疾病始於腸道。因為免疫系統有很大一部分在腸道,具體來講,這要涉及到腸道通透性的問題。來自麻省總醫院兒童醫院腹腔研究和治療中心主任Fasano博士和他的團隊發現了zonulin蛋白(連蛋白),這為研究腸道通透性功能的新方法打開了大門,不僅因為它影響腸道,而且還影響了整個過程中炎症和自身免疫的作用。
  • 什麼是腸道黑變病 這些情況小心腸道黑變病
    什麼是腸道黑變病?腸道黑變病就是結腸黑變病。結腸黑變病是介於潰瘍性結腸炎和普通型慢性結腸炎之間的一個病理變化,此病以往在國外較為多見。那麼,腸道黑變病的症狀是什麼?如何治療腸道黑變病?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腸道黑變病結腸黑變病(melanosis coli,MC)是以結腸黏膜黑色素沉著為特徵的非炎症性腸病,其本質是結腸黏膜固有層內巨噬細胞含有大量脂褐素,以往國外報導較多,國內報導較少,近年結腸黑變病在我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涉足結腸黑變病的研究不少,但病因和發病機制尚難確定,多數患者僅有腹脹、便秘和排便困難,個別患者可出現電解質紊亂。
  • 浙大汪以真團隊20年攻關:讓豬飼料沒有抗生素,讓豬肉吃得更放心
    當前,我國豬飼用抗生素使用量已佔畜禽用抗生素的70%,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等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飼用抗生素成為阻礙優質、安全、生態的動物飼料和畜產品生產,阻攔我國由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邁進的主要瓶頸。2019年7月,國家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2020年我國飼料中將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如何實現豬飼料無抗?
  • 如何調理和改善腸道,吃什麼食物?
    如何調理腸道?腸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因為學習、生活、工作的壓力,很多人胃不好。改善腸道不好。需要吃什麼食物?下面我們來看看。腸道不好怎麼調理?1.多攝入膳食纖維。每天攝入更多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患胃炎和胃癌的風險,有助於清潔腸道和調節腸道菌群,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緩解便秘,保證胃腸功能暢通。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為讓更多人了解腸道菌群分類的原則和方法,今天我們特別編發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陳亮博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宏基因組學實驗室工程師劉永鑫博士對這篇文章的翻譯,希望對你有用。題目:基於腸道菌群組成的「腸型」如何定義?
  • 不想濫用抗生素,那你應該試試麥盧卡蜂蜜
    其次也是最關鍵的,麥盧卡蜂蜜是從馬努卡樹的花蜜提取而來的,它之所以有強大的抗菌活性,是因為它含有特殊成分。多酚具備一定的抗氧化功能,對心腦血管等慢性病、各類炎症有預防和抵抗作用,能夠延緩細胞衰老,起到美容養顏的作用。麥盧卡蜂蜜如何取代抗生素?
  • 腸道真菌與消化系病研究進展
    腸道真菌是腸道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這一影響人類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群體。隨著真菌菌群在健康人群及患病人群中的構成情況逐漸清晰,人們也開始探討腸道真菌參與宿主病理生理過程的機制。但是,由於各研究實驗方法不一致、研究部位的差異等,加之腸道菌群本身複雜多變、影響因素較多,各個研究機構的結論不盡相同,且缺乏可比性。
  • 慢性腸炎的發病因素有哪些?有什麼可靠的治療方法?
    急性腸炎是比較容易治癒的,但是如果出現了慢性腸炎,就會經常出現拉肚子的情況,比較難以治癒,那麼慢性腸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怎麼辦呢? 常先有噁心、然後出現嘔吐,嘔吐多為胃內容物,嚴重時可嘔吐膽汁或血性物。 拉肚子本來是吃錯東西或者過敏的反應,但是如此頻繁的拉肚子確實讓人難以理解,尤其是有些人竟然連高溫天氣都在拉肚子,而且還讓人感覺拉不爽 ,拉不出,這其實就是慢性腸炎導致的, 曾經有科學家指出,菌群平衡是我們腸道健康的指標,如果菌群失衡,那麼腸道將變得非常脆弱。
  • 腸道感染只是鬧鬧肚子疼?也許沒那麼簡單,這8個「元兇」很難搞
    1、腸道寄生蟲腸道寄生蟲是很常見的現象。寄生蟲會進入腸道,以體內的營養為食。寄生蟲寄生的時間越長,會導致感染越嚴重,對腸道的傷害也越大。有時候寄生蟲不用治療,如果治療的話,一般做血液檢查和糞便樣本檢查,然後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為此,幹細胞領域的著名科學家 Hans Clevers 教授發明了一種新方法:人工培養 " 迷你腸道 "(實際上,不光是腸道,其他器官也可以培養)。培養皿中的迷你器官 | bio-review.comClevers 教授用這種技術培養出了迷你的 " 人體腸道 ",用它來探索腸道細菌與結直腸癌發病的關聯。結直腸癌是世界第三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很高。而大腸桿菌是人體內一類常見的條件致病菌,其中有一個品種帶有特殊的基因片段,能產生損傷腸道細胞 DNA 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