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中,烏龜這種動物應該是最尷尬的一種存在了。
一方面,它是四大靈獸之一,《禮記·禮運》上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它還與青龍白虎朱雀一併為我們指引方向。而且它性情溫和、水陸兩棲,還能忍飢耐寒,缺病少災,能夠長壽。
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就說:「龜三百歲大如錢,遊華葉上,三千歲則青邊有距。」任昉《述異記》說:「龜一千歲生毛,五千歲謂之神龜,壽萬年曰靈龜。」
所以龜在古人心中的形象一直被定位于吉祥、長壽。
但另一方面,它又是日常俗語中罵人的必備動物。「王八羔子」、「王八蛋」充分體現了我們文化的博大精深。
既罵了對方是烏龜蛋,又罵了對方的長輩,簡直是一箭雙鵰,狠毒至極。
按說烏龜這樣的神獸,即便它的蛋沒那麼靈,也不至於成為一句「國罵」呀,我們並沒有聽說青龍蛋、白虎蛋——當然這倆也不下蛋。但也沒聽誰罵人說「你這個朱雀蛋!」
那麼,靈龜之蛋與「王八蛋」這兩件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意向,是怎麼攪到一起的呢?
其實,王八蛋是古人的一種誤讀,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忘八端」。
「八端」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件事情是做人的根本,忘記了這「八端」就是忘記了做人的根本。
可是因為我們廣大群眾們文化程度並不太高,而且烏龜這件事情雖然是靈獸,但比其他靈獸更接地氣,形象也不是太美,就被很多人當做罵人的畜生。
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就提到:「王建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盜為事,裡人謂之賊王八。」
於是,「忘八端」就以訛傳訛,慢慢變成了「王八蛋」。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