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化名)因家庭原因和老公常年在浙江一帶打工,不得已將孩子留在農村給奶奶帶,儘管每天在工廠上班非常辛苦還是每天給孩子打電話,年底過年回家還給孩子買了很多漂亮的衣服和好吃的糖果,希望能彌補平時沒有陪伴孩子的遺憾,可惜一到家門口,孩子像看陌生人一樣,躲在奶奶身後,不管小劉怎麼哄,孩子就是不靠近她,這讓小劉感到十分傷心,要知道孩子小時候非常黏她,現在形同陌路讓她難以接受。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有原因的:
6歲前未帶孩子。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孩子與父母天生是有依戀關係的,而與孩子建立牢固的親子關係一般在6歲以前,如果在還在6歲以前,父母的陪伴較少,孩子沒有和父母建立依戀關係,那麼6歲以後就需要花費風度哦的時間和精力來彌補這段情感空白。因此6歲以前孩子能自己帶就自己帶吧,辛苦一些也會收穫更大。
陪伴質量低下。很多父母認為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就行,不讓老人帶肯定和自己很親,但是大多父母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回家看手機,忙自己的,孩子說:爸爸媽媽陪我玩吧。得到的永遠是敷衍的答應或者明確拒絕,長此以往,孩子失去和父母親密互動的興趣,就再也不願意和父母一起玩,慢慢的孩子就會和父母形成隔閡。
父母思想落後。孩子狠下的時候缺乏對世界的認知,所有的知識和觀念都來源於父母,在孩子的眼裡父母是無所不知的超人,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接觸和學習的事務增多,孩子的知識結構豐富,對父母的要求提高,但父母學習能力不夠,就會漸漸和孩子產生代溝,思想上的落後,會讓孩子感覺和父母難以交流,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親疏。
孩子性格形成。嬰兒時期孩子成長以自身需求為主,天生依戀父母讓他們喜歡粘著父母,沒有父母在身邊就會產生焦慮,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性格慢慢的形成,就會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自然對父母在情感表達方面也會根據自己的性格體現,比如有些孩子外向,對父母表現需求高,有些孩子內向,對父母情感表達較為含蓄。就會出現孩子不如小時候那麼黏著父母的情形,這種情況父母應當調整自己內心,適當放手,不必再情感上過於焦慮,多了解孩子內心世界,自然還在也會對父母敞開內心世界,這樣才能構建更加親密穩固的親子關係。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