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善於用人而得天下,稱帝後卻剷除異己,真是因為兔死狗烹嗎?

2021-01-09 夢槐文史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史記·淮陰侯列傳》

前言

秦朝滅亡後,昔日的六國貴族不甘淪為平民,欲復闢舊國,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劉邦帶領著自己的草根團隊擊敗了驍勇善戰的西楚霸王項羽,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成為了西漢的開國皇帝,史稱漢高祖。

毛主席曾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那麼劉邦到底是憑藉著什麼出眾的才能實現了草根逆襲的巨大成功呢?

籠絡人心

劉邦出身沛縣,因此被稱之為「沛公」。他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但是到了劉邦這一代已經是農家出身。

他生性豁達,不拘小節,但是自小不務正業,不事生產,到了35歲才娶到媳婦,成家以後依舊不願意下地幹活,被父親痛罵也不知悔改。劉邦雖然是個混混,但卻是有理想的混混,他總覺得自己有一天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

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頻發,劉邦也帶領著自己的一幫草根兄弟在沛縣起事,此時的他已經48歲了,卻最終笑到了最後,成為了天下共主,皆因劉邦善於籠絡人心,劉邦自己文不成武不就,但是卻招攬了許多能力出眾的賢士武將,讓他們死心塌地地跟隨自己出生入死。

酈食其是歷史上有名的說客,他曾經以三寸之舌遊說列國,使得列國貴族和劉邦一起建立了滅秦抗楚的「統一戰線」,後來又勸降了秦國的守將,幫助劉邦攻破了武關,率先攻入鹹陽,滅亡了秦朝。楚漢相爭時,他又奉命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以七十餘城歸順。

但是酈食其初見劉邦時,卻遭到了怠慢。因為劉邦不喜儒生,所以酈食其前來拜見的時候,他並沒有以禮相待,而是滿不在乎地坐在床邊伸著雙腿讓兩個侍女伺候洗腳。

酈食其面對著劉邦,只是作個長揖而沒有傾身下拜,對他問道:「您是想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滅掉秦國?」劉邦聞言罵道:「你個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們才陸續起兵反抗暴秦,你怎麼說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酈食其說:「如果您下決心聚合民眾,召集義兵來推翻暴虐無道的秦王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倨慢不禮的態度來接見長者。 」

劉邦聞聽此言,立刻停止了洗腳,將衣服穿戴整齊,把酈食其請到了上賓的座位,向他鄭重地道歉。 酈食其談了談自己對六國合縱連橫的看法,劉邦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酒菜來招待酈食其。後來劉邦採納了酈食其的計策順利攻克了陳留郡,收繳大批軍糧,實力大增,酈食其也被封為廣野君。

陳平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也是漢朝有名的丞相。

但是他早年卻幾度易主,名聲不佳。在秦朝末年之時,六國諸侯也紛紛起兵反秦,陳平一開始投靠了魏國君主魏王咎,後來又叛離魏國追隨了項羽,還和他一起入關滅秦。楚漢爭霸開始後,陳平經舊識漢將魏無知推薦,欲投靠劉邦。

當時劉邦手下眾將對陳平十分不滿,紛紛說他品行不端,貪圖賄賂,認為這種人不能信任重用。

劉邦便召來陳平質問道:「聽說你原來是為魏王做事的,後來背叛了魏王去幫助項羽,現在又來投奔我,這怎麼不讓別人懷疑你的信義呢? 」陳平從容應答道:「同一件物品,在不同人的手裡作用就不一樣了。我侍奉魏王時未得重用,因此投奔了項羽,亦未得重用,所以我才來歸附大王。雖然我還是我,但是用我的人卻不同了。我聽聞大王知人善用,久仰大名,所以才不遠千裡來歸附大王。我孑然一身,到這裡來如果不接受別人的財物,便無法生活,也沒有辦法辦事。如果大王聽信讒言,也不重用我,那麼我就交還之前收的禮物。只希望大王放我一條生路,讓我能夠回到老家,老死故鄉。」陳平寥寥數語,卻將各方勢力的政治優劣道得明明白白。

劉邦聞聽此言,疑慮頓消,並從此重用陳平。後來,陳平與張良成為了劉邦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他不僅輔佐劉邦奪得了天下,還在日後聯手太尉周勃合謀平定了諸呂之亂,守護了劉氏王朝的政權,迎立了漢文帝,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劉邦稱帝之後,曾經問自己的臣子:「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麼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麼呢??」

高起、王陵兩位將軍答道:「項羽仁愛且待人有禮,陛下則生性傲慢粗俗無禮。但是陛下調兵遣將攻略城池之後,經常會將獲得的利益封賞給部下,真正做到了與天下同利。而項羽嫉賢妒能,害死有功之人,猜忌賢能之人,打勝仗不給部下計功勞,攻城略地後也不給兄弟們好處,所以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

名利雖然是重點,但劉邦卻道出了他能夠擊敗項羽最重要的原因——用人。

他對自己的臣子說道:「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不斷絕糧道,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開戰就一定獲勝,進攻就一定攻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手下僅有一位範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清除異己

劉邦在公元前202年擊敗項羽後稱帝,在他的大漢帝國之內,授功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在此時的劉邦看來,打天下時需要利用各個諸侯合縱連橫,但到了坐天下時,他就要開始清除異己,拱衛王權了。

公元前202年,就在劉邦稱帝的當年,劉邦奪了韓信的兵權,將他從齊王徙封為楚王。後又因人誣告,將韓信貶為淮陰侯。同年,劉邦誅殺了試圖謀反的燕王臧荼,將自己的髮小盧綰封為新的燕王。

公元前198年,劉邦將趙王張敖貶為宣平侯並廢除趙國。

公元前196年,劉邦逼反韓王信並將其斬殺。隨後,呂后和蕭何也合謀將韓信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的韓信最終落得個夷三族的下場,他在被殺前仰天長嘆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同年三月,劉邦又將梁王彭越滅三族,並將彭越剁成肉醬,賞賜給各個諸侯王。

這一行為使得淮南王英布十分驚懼,深深自危的英布起兵造反,於十月兵敗被殺。

此時,代替臧荼成為燕王的盧綰也如履薄冰,他自認為現在的異姓諸侯王只剩下了自己和長沙王吳芮了,覺得劉邦不久後便要對自己下手了,於是盧綰被迫暗中連結匈奴,後來逃亡至匈奴境內,最終老死於匈奴。

在劉邦執政期間,他所賜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被剷除了七個,取而代之的是以劉姓子弟為主的九位同姓諸侯王,因為劉邦在徵討英布時受了重傷,沒多久就駕崩了,因此長沙王吳芮幸運地躲過了一劫,得以善終。

而對內,為了加強皇權,劉邦對於自己親自定封的第一功臣蕭何,也越來越不放心了。要不是蕭何設法自汙聲名緩解了劉邦對他的猜忌,最後也差點不得善終,不過蕭何為了自保,後來對於國事基本上也保持沉默了。

結語

劉邦人生的前四十八年不過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小混混,最後十四年卻急轉直上,前七年打天下,後七年坐天下,成為了西漢的開國皇帝。

後世許多人評價劉邦猜忌功臣,兔死狗烹,但是站在帝王之位上,如果不是劉邦雷厲風行的將異己剷除,漢朝亦難免會步秦朝之後塵,也就不會有此後四百多年熠熠生輝的大漢王朝了。

參考文獻:《史記》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中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原來這樣解讀才對!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最初來源于越王勾踐和謀士範蠡的故事。兔死狗烹-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鳥盡弓藏-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 蕭何韓信張良幫劉邦鞏固天下後三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蕭何在劉邦得天下後,為幫劉邦鞏固地位,在得到劉邦默許的情況下與呂后聯合起來在長樂宮中將韓信捆綁後處決,並誅連三族。不由感慨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一手將他提拔起來又親手將他處死,真的是感慨頗深啊!
  • 劉邦身邊最聰明的人,早看出劉邦會「兔死狗烹」,辭官歸隱了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兔死狗烹」的悲劇一直在上演,失去了利用價值以後,那些用命換來的榮耀轉眼即逝,反而是功勞越大,受到的猜忌越重,紛紛落得悽慘的下場,劉邦打下江山以後,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在呂后的枕邊風下,身邊的大臣幾乎都遭到了迫害,為大漢打下半壁江山的韓信,一貶再貶,最終以謀反罪名慘遭穿心之刑。這些人當中只有張良自始至終沒有出事,甚至深得呂后尊重,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功成名就後,這4位歷史級名將,為何會被帝王「兔死狗烹」
    雖然歷史上很多名將,在功成名就後,會得到帝王的善待和賞賜,能封妻蔭子,光耀門庭,但也有不少名將,在建立赫赫功勳後,卻被帝王「兔死狗烹」,獲得了一個很悲慘的結局。歷史上這4大名將,為何在他們建立赫赫功勳,且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會被帝王殺害或者逼死?
  • 劉邦的一次講話,張良聽懂活下來了,韓信沒懂命丟了
    這是劉邦稱帝後,在洛陽南宮的一次講話,是對過去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的預告,此次對話是一次承上啟下的講話。在這次酒宴上,他分析了項羽為何會失敗,也總結了自己是如何得到天下。正如他所說,蕭何、張良和韓信,都是當代人傑,而自己能取項羽而代之,大部分都是因為有他們三人相助。但若從這三人跟劉邦的關係來看,蕭何的地位最超然。
  • 歷史選擇劉邦不無道理?性格特點極為鮮明
    劉邦絕非遊手好閒,乃是素懷大志之人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劉邦完全就是一個遊手好閒,整天不顧家,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的浪蕩子,即使成家後也是如此,以至於其父、其兄嫂對其多有怨言,事實果真如此嗎?《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有載,「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
  • 劉邦為什麼不殺呂后?是不敢動,還是動不了?其實是因為不能動
    據史書記載,劉邦成婚時已年過四十,年少不衰,名存實亡。但劉邦情商高,人緣好,所以身邊兒從來不缺女人。在正式結婚之前,劉邦就有了長子劉肥,母親是同鄉曹氏。曹氏稱帝後,並沒有向劉邦討名分,也沒有住進劉邦的宮中,而是默默無聞地度過了餘生,可見劉邦的情場水準實在不可小覷。
  • 假如韓信接受蒯徹之計,真的會三分天下嗎?其實是成人版童話罷了
    他前腳走,後腳謀士蒯徹踏進韓信的大營。就在當天,蒯徹獻計韓信:認清形勢,抓住機會,製造第三極世界,實現割裂天下,唯我獨尊!蒯徹的話很長,我把他的陳述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形勢分析,結論是你韓信前面懸崖,後面深淵,進退不得;第二部分為獻策,結論是只有在楚漢之間製造第三極世界,再利用條件分割天下,你才能做到唯我獨尊,保住自己的地位。先講第一部分:形勢分析。
  • 淺析殘唐(增六)安重誨擁立李嗣源稱帝,卻落得個兔死狗烹的結局
    在這期間,後唐明宗李嗣源統治時代的政局是相對平穩的。他採取了休養生息的國策,整飭吏治,削弱藩鎮,使得國家政治清明,被人稱讚為「小康」。所以李嗣源在歷史上的聲譽不錯,被認為是混亂年代少有的明君。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當時執掌朝廷的權臣安重誨的輔佐,李嗣源也是在安重誨的支持下才登基稱帝,穩定了後唐大局。可坐穩皇位後,李嗣源卻與安重誨爆發了激烈衝突,最終做出了兔死狗烹的事情。
  • 很多人都說劉邦能稱帝,是因為自身帶有龍氣,是真的嗎?
    歷史上對劉邦的記載,關於他的事跡有很多,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在歷史上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他能從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最後到當上皇帝,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但是關於他最後能稱帝的說法,在民間有很多傳說,也有很多人覺得他是運氣很好,遇到了很多輔助他的大將們,用那個時候人們的思想來說的話,那就是他自身帶有龍氣
  • 劉邦出身貧寒遊手好閒,四十歲還一事無成?真實的劉邦可不是這樣
    才學過人的富二代,年少有為的公安局長,這才是真實的劉邦 秦末暴政使得民怨沸騰,劉邦斬白蛇起義,先入關中滅亡秦朝,而後戰勝項羽、徵服諸侯、平定天下建立了漢王朝,前後不過七年時間。這是一個傳奇人物,圍繞在他身上的話題數不勝數。
  • 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完全是因為一個意外,老朱本來也想做個好人
    朱元璋打天下時,有如大神下凡,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他幾乎不需要什麼謀士,即便有個聰明絕頂的劉伯溫坐鎮。但在實際指揮作戰中,朱元璋的大部分決策明顯要高於堂下的謀臣武將。劉伯溫有時候都自嘆不如朱元璋。的確,老朱對形勢的判斷能力和臨場指揮能力,在開國皇帝中很少見,劉邦、李淵、趙匡胤在這方面都不如朱元璋。但歷史上明太祖的口碑卻不怎麼好,主要是因為老朱坐天下後,殺功臣殺的太狠了。
  • 劉邦樣樣不如人,為何人才都向他聚攏?因他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正是因為用了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才取得天下。實際上,劉邦身邊,何止僅此三位大才?陳平、婁敬、周勃、彭越、樊噲等數不勝數的文武人才,均雲集劉邦左右,助其打天下、治天下。為何劉邦深諳用人之道,並擁有非常高超的馭人之術?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可能一不小心,無師自通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何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為什麼劉邦被圍白登山,最後能全身而退,真是靠賄賂匈奴嗎?
    這要怪劉邦當初用人太過草率。劉邦的失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騰出精力來對抗匈奴。當時匈奴的?單于是頭曼,他趁著中原地區連年徵戰,便侵佔了陰山地區以及河套地區的部分土地,此外他還經常帶人騷擾中原地區,這惹惱了秦始皇,於是他讓蒙恬帶領30萬大軍前去攻打匈奴。
  •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劉邦剛起兵之時,蕭何就幫劉邦處理政務,劉邦兵發鹹陽,正是蕭何率先入宮,找到了文書、戶籍等重要資料收集起來,避免被人破壞,才讓劉邦清楚了天下地形、戶口、形勢等重要信息。蕭何在劉邦統一的道路上,是為左膀右臂,不論前線打到什麼程度,蕭何總能籌集到足夠的兵源、糧草、輜重,保證了最後戰爭的勝利。
  • 老子《道德經》,柔弱處上,善用人者為之下
    02「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老子說: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 劉邦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都是軍事大才?
    想必劉邦也沒少吃樊噲的狗肉,通常吃罷把嘴一抹,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你看著辦!好在後來劉邦娶了呂雉,又將小姨子呂嬃牽線搭橋給了樊噲。這樣一來,總體算帳,樊噲不虧。而後來劉邦起兵,自然也少不了樊噲。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得益於樊噲同劉邦是連襟關係,所以打仗時候他比誰都勇猛。通常劉邦一聲令下,樊噲拎兩把大砍刀殺得敵軍人仰馬翻,常常一口氣攻上城樓。
  • 劉邦帶朋友去嫂子家蹭飯,嫂子謊稱沒飯了,他稱帝後是怎麼做的
    如果她知道劉邦日後貴為天子,殷勤招待還來不及。然而,詩作者這樣指責劉邦的嫂子,似乎有失公允。這樁歷史公案是有爭議的,我們不妨從劉邦給侄子封侯說起。奇怪的「羹頡侯」《史記》記載,劉邦兄弟四個,他排行老三,大哥叫劉伯,二哥劉喜,還有個弟弟劉交。劉伯死得早,沒跟上劉邦稱帝。劉喜和劉交都活到了西漢立國,一個是代王,一個是楚王。
  • 劉邦最痛恨的人是雍齒,論功行賞時,為什麼第一個封賞雍齒為侯?
    而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劉邦當皇帝後,是如何封賞開國功臣的,為何這人可以封侯,其中依據是什麼?劉邦消滅了項羽後,馬上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漢王朝。新政權成立後,擺在劉邦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對開國功臣論功行賞。眾所周知,功勞最大和最小的好封官,而功勞中等的就難以封官了。首先功勞最大的20多人得到了皇帝的封賞,如韓信被封為齊王,張良被封為留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