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唐五代十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最為混亂的年代之一,那時候藩鎮割據四方,短命王朝更迭,整個華夏大地處於一片混戰之中。在這期間,後唐明宗李嗣源統治時代的政局是相對平穩的。他採取了休養生息的國策,整飭吏治,削弱藩鎮,使得國家政治清明,被人稱讚為「小康」。所以李嗣源在歷史上的聲譽不錯,被認為是混亂年代少有的明君。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當時執掌朝廷的權臣安重誨的輔佐,李嗣源也是在安重誨的支持下才登基稱帝,穩定了後唐大局。可坐穩皇位後,李嗣源卻與安重誨爆發了激烈衝突,最終做出了兔死狗烹的事情。
安重誨是後唐明宗李嗣源時期的樞密使,也是當時掌控朝政大權的權臣。從晉王李克用時代開始,安重誨就是李嗣源麾下的大將。後唐莊宗李存勖末年,趙在禮發動叛亂,李嗣源在出徵平亂時與叛軍合流,打起了反攻朝廷的大旗。在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後,李嗣源被擁立稱帝,成為後唐的第二位皇帝。在這個過程中安重誨功不可沒,是李嗣源贏得叛軍支持,並且奪得後唐皇帝位的重要功臣。所以李嗣源登基後重用安重誨,將其任命為左領軍衛大將軍、樞密使,兼領山南東道節度使,累加侍中兼中書令,護國節度使,總攬政事。
在李嗣源當皇帝的初期,他與安重誨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朝廷政務都委託給安重誨處理。即便安重誨與宰相任圜在政治上發生衝突,李嗣源也偏向於安重誨一方。在這樣的環境下,後唐政治上趨於穩定,剷除了李存勖時代的弊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開創了亂世中的小康時代。可是不久之後,安重誨變得專橫跋扈,與任圜的矛盾日趨激烈,在李從珂的問題上也與李嗣源發生衝突。這樣的結果使得李嗣源對安重誨更加猜忌,逐漸奪去其朝中大權,迫使其以太子太師之位致仕。後來李嗣源又擔心安重誨叛亂,便派李從璋將其處死。
很多史書上認為安重誨之死是因為他自己的野心造成的,是他剛愎自用和欺君罔上的結果。可是從史料上來分析,這種說法是非常偏頗的,也是斷章取義的。安重誨固然有把持朝政的操作,但要說他欺君罔上和野心勃勃這就罔顧事實了。實際上直到被李嗣源派去的李從璋殺死,安重誨都沒有擁有個人的私軍,也沒有起兵反叛,這比其他發動叛亂的藩鎮好了不知多少。如果安重誨真有野心要奪取皇位,以他把持朝政的權力,怎麼會不給自己準備條後路?以他手中的大權,建立一支私人軍隊來控制洛陽,那是輕而易舉的。
可是安重誨並沒有如此做,朝廷中的軍權一直的控制在李嗣源手中。後唐當時發生的各種叛亂都是李嗣源派將領攻打,而安重誨只是出於後勤補給的地位。不論是平定盧臺亂軍,削弱魏博驕兵,還是整頓禁軍,都是李嗣源一手操作的。從這個角度看,安重誨雖然專橫跋扈,但是在軍權上並沒有專擅的行為,這說明他不具有奪取皇權的野心。而在政治上,安重誨卻是李嗣源最大的支持者,也是開創小康時代的核心重臣。對於這樣的大臣,李嗣源居然採取了兔死狗烹的操作,實在是讓很多人想不通。
按照史書的說法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因為安重誨借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叛亂的機會污衊任圜,然後矯詔逼死任圜;另一種是安重誨勸說李嗣源殺掉養子李從珂,引發了兩人之間的矛盾。這兩種說法受到很多人的支持,寫出不少分析的文章。但是從歷史時代背景出發,卻是存在諸多疑點的。
關於任圜的問題,實際上李嗣源多次都是站在安重誨一邊的。安重誨和任圜的政治鬥爭,表面上看是朝中兩位重臣爭權,實際上卻是文官政治和武官政治的鬥爭。出身於武將的李嗣源,在這個事情上一直偏向安重誨。對於安重誨矯詔逼死任圜的事情,李嗣源早就知道,卻故意不管,顯然是借刀殺人的操作。
史書上雖然說安重誨處死任圜是矯詔,但從歷史線索來分析卻未必是真的。安重誨給任圜安插的罪名是和宣武節度使朱守殷勾結叛亂,而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的。從朱守殷叛亂的全過程來看,必然是有人內外勾結的。當時李嗣源要帶兵東巡,卻有人傳出謠言說李嗣源目的是出兵削藩。朱守殷信以為真,先下手為強,在汴梁城發動叛亂。然後在東巡的路上,李嗣源派出心腹大將範延光攻打汴梁城,一舉將朱守殷的叛軍消滅。假如李嗣源沒有削藩的念頭,他東巡何必帶那麼多軍隊?作為皇帝,李嗣源出巡必然是保密的,那怎麼會被朱守殷知道呢?
因此從這些角度來看,洛陽城中必然有官員與朱守殷勾結,才使得它消息靈通。李嗣源剛剛離開洛陽,他就起兵反叛了。關於皇帝的行蹤,普通的官員肯定是難以把握的,但曾經作為宰相的任圜肯定有自己的渠道。安重誨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他也是力主削藩策略的,自然不會輕易暴露軍隊和皇帝行蹤。如此推算,在朝中能夠輕易得到皇帝行蹤,還能夠與外面的藩鎮相勾結的,任圜是具有很大嫌疑的人。因此,不論李嗣源離開洛陽是否為削藩,但行蹤的洩密必然是重大政治事件。安重誨以此為由處死任圜,也許真得到了什麼線索。
關於安重誨多次提出殺死李從珂的事情,從歷史發展來看是具有先見之明的。李嗣源死後,李從珂果然與安重誨預料的那樣發起叛亂,奪取了皇位。但後唐在李從珂的內戰中也耗盡了元氣,使得石敬瑭因契丹軍隊進入中原,斷送了中原王朝的江山,也出賣了幽雲十六州的地盤。
雖然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但李嗣源對其並不是沒有防範。李嗣源在世時多次分化瓦解李從珂的兵權,就是為了避免他擁兵自重,威脅到自己親生兒子的繼承帝位。而且從史料記載來看,安重誨和李嗣源的矛盾並不在於是否猜忌李從珂,而是是否處死李從珂的問題。
在削藩方面,安重誨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不論是各地的藩鎮,還是李嗣源的親信,他都力求處死,防止他們威脅到皇帝的權威。安重誨在執政期間,大肆推出自己的削藩策略,其目的就是削弱割據四方的藩鎮,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中原長期的戰亂。而在這方面李嗣源的態度比較溫和,並沒有積極將藩鎮節度使處死的打算,只是要求削弱其權力,瓦解其軍隊勢力。兩人的目的相同,而手段卻有些詫異,這也是兩人的矛盾所在。但從史料上看,安重誨雖然強硬的要求削藩,但並沒有越過李嗣源直接調兵,這說明他沒有謀反的野心。
在安重誨沒有野心之時,又是自己削弱藩鎮節度使的好幫手,李嗣源處死安重誨豈非自毀長城?安重誨雖然蠻橫霸道,但都是對藩鎮和文官集團的,對於地方提拔的官員也是禮賢下士,這對於治理國家是非常有利的。李嗣源作為明君,對這些怎麼會看不明白,盲目地處死安重誨?
分析安重誨被罷免樞密使權力,到被處死的過程,可以發現這段時間後唐的政治環境並不好。各地藩鎮造反持續不斷,李嗣源派出的軍隊四處滅火。由此可見安重誨的削藩策略雖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激化了朝廷和藩鎮的矛盾。這在李嗣源和安重誨削藩策略不統一的情況下,必然引發內部衝突。
結合李嗣源上位稱帝的過程,可以看出這樣的藩鎮造反時直接威脅到後唐統治的。李嗣源的前任李存勖就是在這樣的藩鎮造反中敗亡,而李嗣源也是利用地方藩鎮的擁立而上位的。因此從統治基礎而言,李嗣源本身就是以地方藩鎮為基礎的。他削弱地方藩鎮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而不是徹底削藩並進行中央集權。而且因李存勖的前車之鑑,李嗣源本身對藩鎮也不敢過分進逼,所以在處理藩鎮問題上與安重誨是有很大衝突的。而安重誨比較強硬的削藩策略,也是引發了很多叛亂,這也直接威脅到後唐朝廷的政治穩定。
從這個角度看,李嗣源和安重誨的矛盾是集中在削藩問題上。為了避免進一步激化矛盾,李嗣源罷免安重誨,以相對溫和的手段處理藩鎮問題。所以李嗣源處死安重誨完全是跟藩鎮妥協的結果,也是避免朝廷與藩鎮的戰爭進一步擴大。這種做法是典型的卸磨殺驢和兔死狗烹,也是李嗣源維護自己統治的手段。他犧牲安重誨,並不是因為猜忌安重誨,而是向藩鎮表達緩和的政治態度。但是這種妥協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後唐國家權力也逐漸落入藩鎮之手。李嗣源死後,這種策略的惡果逐漸顯現。李從珂和石敬瑭起兵爭權,後唐也就只能亡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