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每種生物都有著不同的習性。比如穿山甲喜歡打洞,熊貓喜歡吃竹子,蜜獾喜歡打架等等。不同的動物、不同的行為,將大自然演繹得生機勃勃,顯現生物的多樣性特徵。
人類也是如此。人類與生物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的大腦具有自主能動性,能萌生意識,獨自思考。也是因為如此,人類可以根據環境的不同,調整自身的某些特徵,同時通過勞動、創新等方式製作各種各樣的工具,改造並適應身邊的環境,慢慢地被形成了現代社會的文明。
那麼低等智慧的生物又是如何的呢?它們的大腦不能萌生自主意識,只能做出應急的反應。當遇到什麼危險的情況時,都是根據本能反應去對抗的 ,這樣往往會危及自身的安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種生物,它的名字叫做河狸。
河狸,英文名為Castor fiber,別稱是海狸,是一種脊椎動物。它的體型肥大,手足短小,是一個天生的「胖子」,從外形看上去非常像松鼠。河狸是齧齒目中最大的中型水陸兩棲獸類,主要分布在一些河流旁,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河狸有一種特性,那就是非常喜歡咬樹木。河狸的咬肌非常發達,據說它可以在2小時候內高端一顆直徑40釐米的樹木。所以在河狸生活的區域,你經常能看到樹木被咬的痕跡。
至於河狸為何如此喜歡咬樹木,專家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首先河狸在磨練自己的牙齒,這是它應對天敵時的武器。第二,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天敵來騷擾,故布疑陣,讓天敵難以分清自身的行蹤。第三,可以獲取自身所需要的事物。
另外,河狸還是一位「建築師」。它喜歡撿一些樹枝、樹葉、石頭以及泥巴將自己所在的水域圍起來,形成一個小堤壩,截留水流,製作一個小湖泊,方便自身的生活。
然而,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的河狸們,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所啃咬的樹木會成為隨時奪走他們生命的「不定時炸彈」。因為河狸啃咬樹木的時候,都是不定向地咬的。當咬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樹木就無法保證平衡,再加上受到樹冠重量和樹木傾斜角度的影響,河狸無法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思考。樹木失衡,傾倒下來時,不少河狸就因此而被壓死了。
曾經有一個獵人便目睹了這一幕事故的發生,一顆直徑20釐米的歐洲山楊樹倒下之時,一隻河狸也因此而死亡。專家表示稱,大樹倒下的時候,本能反應是在驅動河狸逃跑的,但是它們的大腦並沒有告訴應該往哪一個方向跑,就這樣把自己的性命也掉了。
其實,在人類祖先剛剛開始進化的時候,何嘗不是這樣,難以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有效的判斷,曾因此死傷慘重。幸好的是,後來隨著自主意識的萌生,他們學會收集經驗,知道如何規避風險減少傷害。
大腦是否存在自主意識,在劃分生物等級的同時,也確定著他們的生存機率。我們非常慶幸,被上天選為高智慧生物,可以站在如今食物鏈的巔峰,不用過多擔心一些憂患。與此同時,在未來動物是否也有機會進化成為高智慧生物呢?近幾年裡,生物進化一直備受爭議,其真實性遭受到了挑戰,人類也非常關心自身是否可繼續進化的問題。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