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遠艦沉船水下考古文物打撈始末[圖]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重點調查取得重要發現

考古隊員工作照

帶「致遠」篆書的瓷盤

水下發現的152 毫米副炮彈頭

水下發現的穹甲結構

水下發現的魚雷引信


  人民網北京10月14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官網消息,「丹東一號」沉船遺址地處黃海北部、丹東市東港西南約50多公裡的海上,曾為1894年甲午海戰時的交戰海區。為配合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的海洋紅港基建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水下中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水下考古隊承擔丹東港水下考古調查項目。遼寧省文物局、丹東市委宣傳部和文化局對本項目給予了有力支持,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資助了本次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的相關費用,並在後勤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次調查工作始於2013年11月,歷經2013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度三個年度的調查。通過詳實、科學的考古調查,初步推斷「丹東一號」沉艦為北洋水師致遠艦。

既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2013年11月,項目啟動階段。
  
  2014年4月,物探調查階段。考古隊收集文史資料,劃分出有可能存在遺址的十一個區域,運用多波束、旁側聲納、淺地層剖面儀、磁力儀等設備逐一進行大範圍的勘探,最終發現一處符合條件的磁力異常點,經潛水實地搜尋,找到少量鐵板、煤炭與木質船板等遺物,依據後續對鐵板的金相分析結果,以及甲午海戰的史實,可確認為一處沉船遺址,而且很可能為北洋水師的一艘沉艦,暫命名為「丹東一號」。

  2014年8~10月,第一期重點調查階段。「丹東一號」的發現得到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為進一步確認其性質,當年又即刻啟動再次調查工作,鑑於沉船深埋於沙下,增加了抽沙環節,對沙下的沉船進行抽沙揭露,清理出長達50米、寬10~11米的艦體,沉船上部輪廓基本出露,艦體兩側倒覆著用鉚釘連接的鐵板。遺物發現有一門十管格林機關炮、主炮炮管殘片及少量彈藥、陶瓷器等。此外,考古隊還在莊河海域發現經遠艦的準確位置,並及時開展水下調查。通過上述工作,在黃海北部的交戰海域,「丹東一號」可確認為北洋水師的一艘沉艦,並推測可能為「超勇」艦與「致遠」艦二者之一。

2015年調查發現

  為確認「丹東一號」的具體身份及保存狀況, 2015年開展第二期重點調查工作。8月1日正式出海開始調查,直至10月6日結束回港,海上歷時67天。參與此次調查的水下考古隊員來自於水下中心、遼寧、天津、山東、福建、浙江、廣東、海南等省市文博單位,共計22名。

  海上調查使用改裝過的 「遼浚九」挖泥船為工作平臺,提供操作空間、電力供給、潛水平臺、起吊等作業需要。「中國考古01號」船提供人員住宿與文物臨時存放。工作期間,船上人員的所需的生活物資與淡水定期從岸上補給。

  為高效利用有限的工作時間,考古隊沿沉艦艏部、艉部以及左舷、穹甲區等較重要區域進行較大深度的抽沙,揭露出沙下的遺蹟。後期,還在左舷的前部布設兩個小探方進行試掘。發現遺物後,經考古記錄再進行提取,較沉文物使用吊框。為防沉艦癱塌,舯部地區儘量控制抽沙深度。

  本次調查抽沙揭露出更大面積與深度的艦體外殼,舷側鋼板較薄,一般厚1釐米左右。考古隊在舯部偏右後部,發現較大面積的厚重鋼板,每層厚達3釐米左右,最厚使用三層板可達10釐米的厚度,該鋼板用鉚釘連接,中部弧起,推測為穹甲結構。在艦體兩側均發現有方形舷窗,左舷3個,右舷1個。考古隊對其中的兩個舷窗進行了提取。

  在清理過程中,艦體絕大部分區域均發現有過火痕跡,尤以艉部、艏部、右舷最劇烈,只保存下一些不易燃燒的金屬類結構。左舷前部未過火處,堆積著散亂的木材,考古隊也推測該處更有可能保存下遺物,特意在該處布了兩個小探方進行試掘,先後發現兩個帶「致遠」篆書的瓷盤及一些小件遺物。

  歸結於海戰中受損嚴重,以及後續的多次破拆,沉艦整體保存一般。鋼板、鍋爐零件被拋離原來位置,穹甲以上結構已經損毀,不存在完好的艙室,其下已是不適宜住人的機艙,現仍埋在泥沙之下。出於安全因素考慮以及保護文物的技術要求,本次水下調查並未對艙體內進行大規模抽沙。具體艙體結構以及艙內埋藏文物情況尚待日後更系統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通過清理,水下文物共發現60個種類,計120多件文物,還包括60多枚清代銅錢,涉及船上構件、武器、個人物品三大類。
  船上構件包括鍋爐配件、舷窗、銅牌、電燈罩、衣帽鉤、銅鎖、木滑輪等。

  武器裝備包括210毫米炮管殘件(2014年發現)、152毫米炮彈、57毫米炮彈、37毫米炮彈、格林機關炮彈、毛瑟槍子彈等。從數量佔比而言,以57毫米炮彈、37毫米炮彈、格林機關炮彈、毛瑟槍子彈較多,與上述四種武器配置較多有關。此外還發現多枚馬蒂尼·享利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等武器,涵括「致遠艦」所有的武器配備。

  個人物品包括茶杯、鞋底、皮帶、木梳、鼻煙壺、印章等。

重要遺物發現始末

  魚雷引信 8月29日, 艉部偏左的位置抽沙露出一件長管狀物體,酷似高壓水槍頭。晚上經討論,大家意識到很可能是魚雷的引信,查找資料後進一步確認。30日開始提取工作,由周春水與崔勇負責測量與提取,黎飛豔與吳立新負責記錄。水下再度確認為魚雷引信無疑,用吊框將之平穩提取出水。完整的魚雷引信可判定為「丹東一號」自身攜帶,又出自於艉部,至此,其身份已推測為致遠艦。

  152毫米炮彈 9月2日,從左舷偏後部的外側抽出,鋼質、實心彈頭,表面粘滿煤渣等凝結物。10月5日中央電視臺直播時,將其提取出水。

  「致遠」銘文餐盤 9月17日,抽沙工作已延至左舷前部,周春水在水下查看時,發現該處多為倒塌的鐵板與殘斷的木板,並注意到有一方形舷窗及兩片很小的白瓷碎片。9月18日,上午潛水收工時,有隊員取了一塊瓷片上來,上面有英文 「al chinese」,對照「靖遠艦」餐盤(現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為「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中的一部分,無疑正是考古隊想尋找的定製餐盤。當天下午開始,由周春水去清理,先在發現瓷片的位置布一小探方,隨後開始清理。該區域表面蓋有一層厚20~40釐米不等的泥沙(抽沙已揭露);其下出露木板、鐵板凝結物,厚達10~40釐米不等;再往下為板結的貝殼層,夾雜煤渣及小件遺物。白瓷片即發現於貝殼層。用手扇法進行清理,從50釐米開始,至80釐米,均有零星瓷片出露,記錄後全部提取出水,整個過程由吳立新拍攝。岸上拼對瓷片,盤心見篆書「致遠」二字,外圈為字母,上半圈為「CHIH YüAN」(威妥瑪拼音「致遠」),下半圈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

多方證據指向致遠艦

  1894年9月17日上午,清北洋艦隊運送陸軍從鴨綠江口(當時稱大東溝的位置)登陸支援朝鮮前線,卸載停泊時發現尋求決戰的日本聯合艦隊。北洋水師本只有護送任務,卻主動迎敵,遭遇戰一觸即發。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從中午開始,持續到下午5點半鐘結束。此戰北洋水師先後損失揚威、超勇、致遠、經遠、廣甲5艘軍艦,其中揚威、 超勇、致遠、經遠沉滅於交戰區,廣甲艘在撤退途中擱淺,後被日軍擊沉於大連灣三山島附近。交戰海域在黃海北部,1894年又為甲午年,此次海戰又可稱為中日黃海海戰、大東溝海戰、日清甲午海戰等。

  海戰之時,揚威艦起火後向臨近的大鹿島衝灘擱淺。2014年調查期間,考古隊在莊河附近找到經遠艦。因而,「丹東一號」身份推測為「超勇」與「致遠」二者之一。

  超勇,撞擊巡洋艦。1880年4月由英國阿姆斯特郎公司承建,1881年11月歸國加入北洋水師。設計排水量1380噸,艦長64米,寬9.75米,吃水4.57米,航速16節,儲煤250噸,雙桅、單煙囪。艦體用3/4英寸厚的鋼板,鉚接在木質船板上。主要武器:阿姆斯特朗10英寸主炮2門、阿姆斯特朗4.7英寸副炮4門、阿姆斯特朗9磅炮2門、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4門、37毫米單管哈乞開斯炮4門、4管諾典費爾德炮2門、艦載杆雷艇1艘。甲午海戰時,超勇艦在交戰不久即被擊中起火,很快沉滅,當時超勇管帶為黃建勳。

  致遠,穹甲巡洋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於1887年完工,並在當年11月回國。全長250英尺(約76米),寬38英尺(約11.6米),吃水15英尺(約4.6米),排水量2300噸,雙桅、單煙囪,穹面裝甲2至4英寸厚,航速18.5節。主要武器:裝備三門210毫米克虜伯主炮(艦首雙聯裝,艦尾單管),兩門6英寸152毫米阿姆斯特朗副炮,8門57毫米單管哈乞開斯炮,6門37毫米哈乞開斯炮,4門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4具18英寸魚雷發射管。甲午海戰中,致遠艦奮勇激戰,為救起火的旗艦定遠艦而以艦體側面抵擋炮彈,艦體多處中彈傾斜。管帶鄧世昌欲衝撞日艦吉野與之同歸於盡,但不幸致遠艦爆炸而沉沒。

  1.2014年通過磁力儀物探的科技手段,「丹東一號」沉船鐵質遺物的體量約為1600噸,明顯大於完整的「超勇」艦的1380噸排水量。致遠艦排水為2300噸,因炮火的摧毀和後期打撈破壞而折損了一些鋼材,還需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質的體量。因此,目前的「丹東一號」的水下艦體1600噸與致遠艦的現狀是相匹配的。

  2.考古隊在2015年獲得一張日本所繪「黃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圖,有明確標註出致遠艦、揚威艦的沉沒位置。其中致遠艦的位置與目前「丹東一號」的位置最為接近,誤差不大於1000米。

  3.水下調查發現眾多遺蹟現象均指向為致遠艦。

  (1)艦體結構:水下調查發現殘存的穹甲鋼板,與致遠艦的穹甲防護結構吻合。此外,水下還發現多個方形舷窗,該形制的舷窗安裝在致遠艦水線以上部分的艙室兩側,也是識別「超勇」和「致遠」艦的重要標誌物。

  (2)武器配備:「丹東一號」武器裝備與致遠艦的裝備一致,致遠艦配備的武器裝備均有發現,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152毫米副炮炮彈、57毫米炮彈、37毫米炮彈、11毫米格林機關炮以及大量的彈藥,特別還發現保存完整的魚雷引信一枚。

  (3)瓷具:發現帶有清晰致遠艦艦徽的定製瓷盤,中間為篆書「致遠」。此外,還找到一把與瓷盤配套使用的銀勺,勺柄也印有致遠艦的徽標。

  2014年工作已經將戰艦身份縮小到「超勇」和「致遠」艦之間。至此,從「超勇」艦的武器配備來分析,超勇主炮為260毫米口徑,沒有210毫米的武器,副炮為4.7英寸120毫米口徑,而「丹東一號」發現的副炮是6英寸152毫米口徑。同時,超勇艦沒有配備57毫米炮和魚雷,超勇艦所謂的杆雷艇前端綁的是水雷。因此,通過兩艦武器配備分析,完全可以排除是「超勇」艦。此外,獨特的穹甲結構、方形舷窗也不是超勇艦所具備的。

  綜上所述,通過上述考古實物資料,結合磁力物探成果、海圖資料等分析,「丹東一號」明確指向為清北洋水師「致遠」艦。將來,考古隊在本次調查結束後,將對所有資料與文物進行分析與研究,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行研究論證,力求得出科學結論。

後續工作

  為保護好沉船遺址,調查工作結束時,考古隊按慣例對遺址進行了衝沙回填。丹東港聯合當地公安部門也積極籌備安保船,擬建立起長期巡邏機制,並設立專門的安保小組負責。此外,早在2014年,水下中心即將該海域納入海洋部門海上執法範疇。希望通過多方努力,儘可能確保遺址的安全。

  此次調查,考古隊對艦體進行了局部抽沙揭露,並輔以小探方試掘,發現了較多殘存遺物。致遠艦在海戰中被炮火多次擊中,受損嚴重,船體過火面積較大;沉沒以後又曾被日方打撈,船體再度受損。從水下考古調查的情況來看,「致遠」艦保存不算太好,穹甲以上結構已經損毀。儘管如此,「丹東一號」沉艦的歷史文物價值仍不可估量,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丹東一號」沉船發現的意義更顯重要。

相關焦點

  • 中國考古人員在黃海發現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
    新華網瀋陽9月29日電(記者趙洪南 徐揚)中國考古學家近日在黃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戰中沉船的真實身份,經初步確認為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一號」沉船發掘領隊周春水,29日告訴新華社記者,經過近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考古人員目前已經打撈發現100多件文物,從打撈起的文物可以斷定,「丹東一號」沉船就是甲午海戰致遠艦。  周春水說,目前已發現的文物中,一組上面寫有繁體「致遠」字樣的瓷器碎片,是「丹東一號」實為甲午海戰致遠艦的最直觀證據。
  • 「丹東一號」沉船確認為致遠艦
    原標題:「丹東一號」沉船確認為致遠艦 重磅發現 地點 丹東港海洋紅港區 考古單位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成果「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於2015年啟動第四次大規模調查,揭露出更大面積與深度的艦體結構,在艦體兩側均發現致遠艦採用過的方形舷窗,先後發現三個帶「致遠」篆書的瓷盤
  • 2020年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啟動
    據介紹,近些年來,國家圍繞近代大型沉艦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尤其是「致遠艦」「經遠艦」的水下考古工作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影響,開啟了新的水下考古工作領域。膠州灣作為一戰在亞洲唯一的戰場,發生在此海域的日德海戰,對世界歷史進程,尤其是東亞和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沉睡於膠州灣海域的一戰沉船等軍事文化遺產,是重要的見證和載體。
  • 丹東港重造沉船「致遠艦」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
    「致遠」紀念艦建造現場「致遠」紀念艦龍骨安放儀式【環球網報導 記者劉瑾】為紀念甲午中日戰爭120周年,「致遠」紀念艦安放龍骨儀式於7月10日在遼寧省丹東港舉行。這艘紀念艦為鄧世昌殉國的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1:1複製艦,耗資3700萬元,預計於今年9月完工。遼寧丹東船舶重工基地造船船臺上,「致遠」紀念艦長81.38米、寬11.58米,已完成了船體甲板部分的建造。7月10日龍骨安放儀式即安放船體主承力梁,此後造船進入安裝各部件階段。
  • 沉艦、軍港與海戰場——考古學視野下的北洋海軍史 東楚網
    近年來的水下考古與遺產調查工作,為北洋海軍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致遠、經遠、定遠等北洋海軍沉艦先後被確認;威海、旅順、大沽等軍港要塞的海防設施,均得到地面考古調查之驗證;天津、福州、威海等地的船政設施及水師學堂等遺蹟,作為近現代工業遺產亦已開展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考古新成果為我們從科學與技術層面深入研究北洋海軍史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 入選2019十大考古新發現,「南海I號」牛在哪兒?
    日前,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19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我們熟悉的考古,大概都是陸上的考古。但你知道什麼是水下考古嗎?簡單來說,就是陸地考古的工作移到水下做。1987年,我國發現了「南海一號」,它對我國的水下考古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家們在這艘800年前的古船中,發現了18萬件文物。究竟如何進行水下考古呢?
  • 中國考古界奧斯卡將揭曉:20個項目展示 經遠艦受關注
    、新疆溫泉呼斯塔遺址、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甘肅寧縣石家墓地和遇村遺址、山西襄汾陶寺北兩周墓地、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河南滎陽官莊遺址兩周及漢代手工業作坊遺存、內蒙古福路塔秦文化墓地、四川渠縣城壩遺址、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遼寧北鎮醫巫閭山遼代帝陵遺址群、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慶合川釣魚城範家堰南宋衙署遺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 浙江鎮海區打撈沉船公司,本地推薦打撈隊
    浙江鎮海區打撈沉船公司,本地推薦打撈隊水下堵漏,汙水管道堵漏,汙水管道封堵,汙水管道堵水,汙水管道閉水工程,水庫大壩堵漏以及閘門封堵堵漏。市政飲用水中水罐、水管、水庫檢查.排汙管道、排澇管道、水下管道檢查,水下管道檢測。
  • 守護「微笑天使」 千噸級沉船正在被打撈
    為更好地保護江豚,最近,南京長江辦和海事部門緊鑼密鼓地展開了一場沉船打撈行動。千噸級沉船如何重見天日?打撈中如何保護好環境?今天(1月4日),記者帶大家去長江上瞧一瞧。 如果幾百噸的淤泥沒有辦法清掉,就會造成整體打撈的時候,船身斷裂,打撈失敗。所以最終我們排除了這個方案,決定選用抓除的方式來打撈這艘沉船。」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近日,由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包括本文作者在內的上海博物館代表團一行5人曾於2002年4月赴紐西蘭「黑石號」文物整理現場考察。
  • 「黑石號」「開進」上海博物館 168件文物珍品首次回國展出
    本文圖片:「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長江南京段:科學打撈千噸沉船 守護江豚美好家園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經過相關部門人員二十多天的聯合作業,1月4日,長江南京段一艘千噸級沉船被成功打撈上岸。此前由於發生觸礁事故,這艘千噸級貨船沉沒在長江南京段。雖然沉船不影響長江航道正常通行,但卻存在溢油風險,威脅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幾十頭江豚生存。去年12月10號,南京市長江辦聯合海事部門決定採用先清淤、後整體打撈的方案,儘快消除隱患。沉船清淤潛水員周順武告訴記者,主要是要把吸泥巴頭送到泥塵最高點,開始慢慢用水槍衝,清理一個地方後再換一個地方。
  • 打撈沉船發現大量金幣,博物館請求捐獻,打撈隊:不給,我們賣了
    在國外,很多地方打撈海底的沉船是合法行為,從而衍生了很多職業打撈的公司,那些有實力的公司,在很多海域打撈歷史的沉船,不少都賺得不少,這些公司基本唯利是圖,基本就然博物館要去其捐贈文物,他們也是不搭理。近些年,一隻美國的打撈公司的隊伍,他們對外宣稱成功打撈出一艘1838年代的沉船,在船上發現了大量的金幣和一些金幣。同時表示,金幣已經賣出,這些金表歡迎大家出價競買。他們成功打撈的這艘船在歷史上也比較有名,可以算是美國的「鐵達尼號」,名字叫普拉斯基(Pulaski)號。當時在1838年6月14號的晚上,船隻突然發生變故,右舷鍋爐爆炸,導致船體破裂沉沒。
  • 天長水下吸泥公司打撈技術【東海潛水作業隊】
    信陽東海水下工程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水下工程,主要承接水下打撈、水下切割、水下焊接、潛水作業、沉井施工、水下堵漏、水下施工、沉井帶水下沉和封底、水下加固工程、模袋混凝土、水下監理、水下攝影、水下檢測和維修等各項業務。
  • 長江千噸級沉船被肢解成千塊碎片打撈上岸
    為更好地保護江豚,最近,南京長江辦和海事部門緊鑼密鼓地展開了一場沉船打撈行動。【沉船變千塊碎片 巨型鐵斧和抓斗顯神威】在南京三橋附近的水域,去年12月10日,工作人員對一艘千噸級的沉船進行清淤工作,這個工作持續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專家也利用這段時間,不斷對這艘沉船的打撈方案進行論證和優化。這艘千噸級船舶,高十餘米,長度超過九十米。
  • 江蘇文物中的長江故事——流淌古今,在長江中打撈文明記憶
    「人文周刊」在江蘇沿長江城市進行尋訪,從館藏文物和歷史遺存中選取有代表性的長江文物和長江文化遺產,展示江蘇長江文化的深厚與璀璨。  1、渡江第一船:劈波斬浪,駛向大江彼岸  2008年與2010年,鎮江市多個部門機構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了兩次「瘞鶴銘」殘石水下打撈考古工作。首次打撈出的1000多塊殘石中有3塊殘石上的「鶴」「之遽」「化」等4個字被初步認定為《瘞鶴銘》殘字,二次打撈則分別將4塊巨石打撈出水。
  • 他從中國古書中發現沉船寶藏,盜走上百萬件文物,至少損失40億
    外國人在中國古書中發現寶藏,盜走上百萬件文物,專家:損失40億文/觀心通史這個世界上,從古到今都不缺乏敢於冒險的淘金者,他們可能為了金錢而去盜墓,也可能為了金錢而去茫茫大海中尋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聰明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