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重點調查取得重要發現
考古隊員工作照
帶「致遠」篆書的瓷盤
水下發現的152 毫米副炮彈頭
水下發現的穹甲結構
水下發現的魚雷引信
人民網北京10月14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官網消息,「丹東一號」沉船遺址地處黃海北部、丹東市東港西南約50多公裡的海上,曾為1894年甲午海戰時的交戰海區。為配合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的海洋紅港基建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水下中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水下考古隊承擔丹東港水下考古調查項目。遼寧省文物局、丹東市委宣傳部和文化局對本項目給予了有力支持,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資助了本次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的相關費用,並在後勤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次調查工作始於2013年11月,歷經2013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度三個年度的調查。通過詳實、科學的考古調查,初步推斷「丹東一號」沉艦為北洋水師致遠艦。
既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2013年11月,項目啟動階段。
2014年4月,物探調查階段。考古隊收集文史資料,劃分出有可能存在遺址的十一個區域,運用多波束、旁側聲納、淺地層剖面儀、磁力儀等設備逐一進行大範圍的勘探,最終發現一處符合條件的磁力異常點,經潛水實地搜尋,找到少量鐵板、煤炭與木質船板等遺物,依據後續對鐵板的金相分析結果,以及甲午海戰的史實,可確認為一處沉船遺址,而且很可能為北洋水師的一艘沉艦,暫命名為「丹東一號」。
2014年8~10月,第一期重點調查階段。「丹東一號」的發現得到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為進一步確認其性質,當年又即刻啟動再次調查工作,鑑於沉船深埋於沙下,增加了抽沙環節,對沙下的沉船進行抽沙揭露,清理出長達50米、寬10~11米的艦體,沉船上部輪廓基本出露,艦體兩側倒覆著用鉚釘連接的鐵板。遺物發現有一門十管格林機關炮、主炮炮管殘片及少量彈藥、陶瓷器等。此外,考古隊還在莊河海域發現經遠艦的準確位置,並及時開展水下調查。通過上述工作,在黃海北部的交戰海域,「丹東一號」可確認為北洋水師的一艘沉艦,並推測可能為「超勇」艦與「致遠」艦二者之一。
2015年調查發現
為確認「丹東一號」的具體身份及保存狀況, 2015年開展第二期重點調查工作。8月1日正式出海開始調查,直至10月6日結束回港,海上歷時67天。參與此次調查的水下考古隊員來自於水下中心、遼寧、天津、山東、福建、浙江、廣東、海南等省市文博單位,共計22名。
海上調查使用改裝過的 「遼浚九」挖泥船為工作平臺,提供操作空間、電力供給、潛水平臺、起吊等作業需要。「中國考古01號」船提供人員住宿與文物臨時存放。工作期間,船上人員的所需的生活物資與淡水定期從岸上補給。
為高效利用有限的工作時間,考古隊沿沉艦艏部、艉部以及左舷、穹甲區等較重要區域進行較大深度的抽沙,揭露出沙下的遺蹟。後期,還在左舷的前部布設兩個小探方進行試掘。發現遺物後,經考古記錄再進行提取,較沉文物使用吊框。為防沉艦癱塌,舯部地區儘量控制抽沙深度。
本次調查抽沙揭露出更大面積與深度的艦體外殼,舷側鋼板較薄,一般厚1釐米左右。考古隊在舯部偏右後部,發現較大面積的厚重鋼板,每層厚達3釐米左右,最厚使用三層板可達10釐米的厚度,該鋼板用鉚釘連接,中部弧起,推測為穹甲結構。在艦體兩側均發現有方形舷窗,左舷3個,右舷1個。考古隊對其中的兩個舷窗進行了提取。
在清理過程中,艦體絕大部分區域均發現有過火痕跡,尤以艉部、艏部、右舷最劇烈,只保存下一些不易燃燒的金屬類結構。左舷前部未過火處,堆積著散亂的木材,考古隊也推測該處更有可能保存下遺物,特意在該處布了兩個小探方進行試掘,先後發現兩個帶「致遠」篆書的瓷盤及一些小件遺物。
歸結於海戰中受損嚴重,以及後續的多次破拆,沉艦整體保存一般。鋼板、鍋爐零件被拋離原來位置,穹甲以上結構已經損毀,不存在完好的艙室,其下已是不適宜住人的機艙,現仍埋在泥沙之下。出於安全因素考慮以及保護文物的技術要求,本次水下調查並未對艙體內進行大規模抽沙。具體艙體結構以及艙內埋藏文物情況尚待日後更系統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通過清理,水下文物共發現60個種類,計120多件文物,還包括60多枚清代銅錢,涉及船上構件、武器、個人物品三大類。
船上構件包括鍋爐配件、舷窗、銅牌、電燈罩、衣帽鉤、銅鎖、木滑輪等。
武器裝備包括210毫米炮管殘件(2014年發現)、152毫米炮彈、57毫米炮彈、37毫米炮彈、格林機關炮彈、毛瑟槍子彈等。從數量佔比而言,以57毫米炮彈、37毫米炮彈、格林機關炮彈、毛瑟槍子彈較多,與上述四種武器配置較多有關。此外還發現多枚馬蒂尼·享利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等武器,涵括「致遠艦」所有的武器配備。
個人物品包括茶杯、鞋底、皮帶、木梳、鼻煙壺、印章等。
重要遺物發現始末
魚雷引信 8月29日, 艉部偏左的位置抽沙露出一件長管狀物體,酷似高壓水槍頭。晚上經討論,大家意識到很可能是魚雷的引信,查找資料後進一步確認。30日開始提取工作,由周春水與崔勇負責測量與提取,黎飛豔與吳立新負責記錄。水下再度確認為魚雷引信無疑,用吊框將之平穩提取出水。完整的魚雷引信可判定為「丹東一號」自身攜帶,又出自於艉部,至此,其身份已推測為致遠艦。
152毫米炮彈 9月2日,從左舷偏後部的外側抽出,鋼質、實心彈頭,表面粘滿煤渣等凝結物。10月5日中央電視臺直播時,將其提取出水。
「致遠」銘文餐盤 9月17日,抽沙工作已延至左舷前部,周春水在水下查看時,發現該處多為倒塌的鐵板與殘斷的木板,並注意到有一方形舷窗及兩片很小的白瓷碎片。9月18日,上午潛水收工時,有隊員取了一塊瓷片上來,上面有英文 「al chinese」,對照「靖遠艦」餐盤(現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為「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中的一部分,無疑正是考古隊想尋找的定製餐盤。當天下午開始,由周春水去清理,先在發現瓷片的位置布一小探方,隨後開始清理。該區域表面蓋有一層厚20~40釐米不等的泥沙(抽沙已揭露);其下出露木板、鐵板凝結物,厚達10~40釐米不等;再往下為板結的貝殼層,夾雜煤渣及小件遺物。白瓷片即發現於貝殼層。用手扇法進行清理,從50釐米開始,至80釐米,均有零星瓷片出露,記錄後全部提取出水,整個過程由吳立新拍攝。岸上拼對瓷片,盤心見篆書「致遠」二字,外圈為字母,上半圈為「CHIH YüAN」(威妥瑪拼音「致遠」),下半圈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
多方證據指向致遠艦
1894年9月17日上午,清北洋艦隊運送陸軍從鴨綠江口(當時稱大東溝的位置)登陸支援朝鮮前線,卸載停泊時發現尋求決戰的日本聯合艦隊。北洋水師本只有護送任務,卻主動迎敵,遭遇戰一觸即發。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從中午開始,持續到下午5點半鐘結束。此戰北洋水師先後損失揚威、超勇、致遠、經遠、廣甲5艘軍艦,其中揚威、 超勇、致遠、經遠沉滅於交戰區,廣甲艘在撤退途中擱淺,後被日軍擊沉於大連灣三山島附近。交戰海域在黃海北部,1894年又為甲午年,此次海戰又可稱為中日黃海海戰、大東溝海戰、日清甲午海戰等。
海戰之時,揚威艦起火後向臨近的大鹿島衝灘擱淺。2014年調查期間,考古隊在莊河附近找到經遠艦。因而,「丹東一號」身份推測為「超勇」與「致遠」二者之一。
超勇,撞擊巡洋艦。1880年4月由英國阿姆斯特郎公司承建,1881年11月歸國加入北洋水師。設計排水量1380噸,艦長64米,寬9.75米,吃水4.57米,航速16節,儲煤250噸,雙桅、單煙囪。艦體用3/4英寸厚的鋼板,鉚接在木質船板上。主要武器:阿姆斯特朗10英寸主炮2門、阿姆斯特朗4.7英寸副炮4門、阿姆斯特朗9磅炮2門、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4門、37毫米單管哈乞開斯炮4門、4管諾典費爾德炮2門、艦載杆雷艇1艘。甲午海戰時,超勇艦在交戰不久即被擊中起火,很快沉滅,當時超勇管帶為黃建勳。
致遠,穹甲巡洋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於1887年完工,並在當年11月回國。全長250英尺(約76米),寬38英尺(約11.6米),吃水15英尺(約4.6米),排水量2300噸,雙桅、單煙囪,穹面裝甲2至4英寸厚,航速18.5節。主要武器:裝備三門210毫米克虜伯主炮(艦首雙聯裝,艦尾單管),兩門6英寸152毫米阿姆斯特朗副炮,8門57毫米單管哈乞開斯炮,6門37毫米哈乞開斯炮,4門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4具18英寸魚雷發射管。甲午海戰中,致遠艦奮勇激戰,為救起火的旗艦定遠艦而以艦體側面抵擋炮彈,艦體多處中彈傾斜。管帶鄧世昌欲衝撞日艦吉野與之同歸於盡,但不幸致遠艦爆炸而沉沒。
1.2014年通過磁力儀物探的科技手段,「丹東一號」沉船鐵質遺物的體量約為1600噸,明顯大於完整的「超勇」艦的1380噸排水量。致遠艦排水為2300噸,因炮火的摧毀和後期打撈破壞而折損了一些鋼材,還需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質的體量。因此,目前的「丹東一號」的水下艦體1600噸與致遠艦的現狀是相匹配的。
2.考古隊在2015年獲得一張日本所繪「黃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圖,有明確標註出致遠艦、揚威艦的沉沒位置。其中致遠艦的位置與目前「丹東一號」的位置最為接近,誤差不大於1000米。
3.水下調查發現眾多遺蹟現象均指向為致遠艦。
(1)艦體結構:水下調查發現殘存的穹甲鋼板,與致遠艦的穹甲防護結構吻合。此外,水下還發現多個方形舷窗,該形制的舷窗安裝在致遠艦水線以上部分的艙室兩側,也是識別「超勇」和「致遠」艦的重要標誌物。
(2)武器配備:「丹東一號」武器裝備與致遠艦的裝備一致,致遠艦配備的武器裝備均有發現,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152毫米副炮炮彈、57毫米炮彈、37毫米炮彈、11毫米格林機關炮以及大量的彈藥,特別還發現保存完整的魚雷引信一枚。
(3)瓷具:發現帶有清晰致遠艦艦徽的定製瓷盤,中間為篆書「致遠」。此外,還找到一把與瓷盤配套使用的銀勺,勺柄也印有致遠艦的徽標。
2014年工作已經將戰艦身份縮小到「超勇」和「致遠」艦之間。至此,從「超勇」艦的武器配備來分析,超勇主炮為260毫米口徑,沒有210毫米的武器,副炮為4.7英寸120毫米口徑,而「丹東一號」發現的副炮是6英寸152毫米口徑。同時,超勇艦沒有配備57毫米炮和魚雷,超勇艦所謂的杆雷艇前端綁的是水雷。因此,通過兩艦武器配備分析,完全可以排除是「超勇」艦。此外,獨特的穹甲結構、方形舷窗也不是超勇艦所具備的。
綜上所述,通過上述考古實物資料,結合磁力物探成果、海圖資料等分析,「丹東一號」明確指向為清北洋水師「致遠」艦。將來,考古隊在本次調查結束後,將對所有資料與文物進行分析與研究,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行研究論證,力求得出科學結論。
後續工作
為保護好沉船遺址,調查工作結束時,考古隊按慣例對遺址進行了衝沙回填。丹東港聯合當地公安部門也積極籌備安保船,擬建立起長期巡邏機制,並設立專門的安保小組負責。此外,早在2014年,水下中心即將該海域納入海洋部門海上執法範疇。希望通過多方努力,儘可能確保遺址的安全。
此次調查,考古隊對艦體進行了局部抽沙揭露,並輔以小探方試掘,發現了較多殘存遺物。致遠艦在海戰中被炮火多次擊中,受損嚴重,船體過火面積較大;沉沒以後又曾被日方打撈,船體再度受損。從水下考古調查的情況來看,「致遠」艦保存不算太好,穹甲以上結構已經損毀。儘管如此,「丹東一號」沉艦的歷史文物價值仍不可估量,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丹東一號」沉船發現的意義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