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罐 五聯罐 雙唇罐 鳥食罐 堆塑穀倉罐 塔式罐 橫栓蓋罐 荷葉形蓋罐 四靈塔式罐 鏤空罐 軸頭罐 冬瓜罐 法輪式罐 壯罐 蟋蟀罐 天字罐 蓮子罐 將軍罐 瓜稜罐 粥罐 鼓罐 日月罐 西瓜罐 新石器時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專用蓋,如甘肅武威皇娘娘臺出土齊家文化蓋罐,蓋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蘇南京趙士崗出土的紅陶人物飛鳥罐,蓋似倒置直牆洗。南北朝時期比較注重蓋鈕的裝飾,如1965年出土於江蘇句容張廟的青釉覆蓮罐,蓋呈傘狀,鈕作方蓮瓣式。宋以後蓋鈕的裝飾比較豐富,有獅鈕、玉免鈕、塔式鈕、寶珠式鈕等。
![]()
造型為置於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邊附堆起4個小罐或壺,腹間互不貫通:此外器身還堆塑各種瑞獸、飛禽。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五聯罐裝飾比較簡練,4個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間置一較小的罐,五罐相連。
![]()
![]()
清乾隆 茶葉末釉描金纏枝蓮紋五聯瓶
又稱復口罐、雙口罐、流行於東漢末至南朝時期的一種罐式,多出土於江南地區。造型為雙重口,內口直,外口略低於內口且外侈,溜肩,圓腹,腹下內收,平底,與今泡菜罈形狀相似。從出土情況看,西晉以前的雙唇罐器身較矮,肩部飾有扁條狀豎系、橫向半環四系;東晉以後,器身增高, 內口直徑較大,肩部亦有半環形系。
![]()
江蘇鎮江東漢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從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的種類最豐富,有缽式、瓜式、橫向竹節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鳥食罐的一側均有固定用的環狀系。此後各代所燒制的鳥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
南宋 青釉鳥食罐(修復) ,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窯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
又稱穀倉、喪葬罐、魂瓶,由東漢五聯罐發展而來,是專為陪葬燒制的冥器,流行於三國吳、兩晉時期,有陶、瓷製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東吳鳳凰二年(273年)紅陶堆塑人物飛鳥穀倉罐,主體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鋪首銜環等紋飾貼塑於罐腹四周,口部有雙闕、人物、鳥雀等,頂部有倒置直牆洗式蓋。
![]()
東吳鳳凰二年(273年)紅陶堆塑人物飛鳥穀倉罐,南京博物院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瓷穀倉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僅有雙闕、樓閣、人物、鳥獸等貼塑,罐的肩部還有伏龜馱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紀年。1978年浙江慈谿鳴鶴瓦窯頭出土的西晉堆塑穀倉罐,造型雖然與上述二例相似,但罐上部的堆塑著重表現了豪門貴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樓閣建築,在莊園門前有歌舞伎樂俑,以及飛鳥、牲畜等。
![]()
西晉青釉堆塑穀倉罐,高42釐米,腹圍72釐米,底徑1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978年浙江慈谿鳴鶴瓦窯頭出土
帶有佛教特徵的一種罐式,多由罐和罐座兩部分組合而成,流行於唐代。出土於陝西銅川黃堡鎮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頸,溜肩,圓腹,腹下部漸收,貼有模印葉紋。罐蓋為七級空塔形,頂端塑有屈腿直身、撫頭按膝、舒目遠眺的小猴。
![]()
唐代 鞏義窯白釉塔式蓋罐,通高41釐米,口徑8.5釐米,底徑15.5釐米。江西九江市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紋塔式罐可謂唐代塔式罐的延續:修長的腹部繪青花紋飾,取代了繁瑣的貼花,肩部堆塑兩對獅、象首,蓋作六稜七級重沿塔式。
![]()
![]()
元祐6年(1319年)青花纏枝牡丹紋塔式蓋罐,黃梅縣西池窯廠出土,江西九江市博物館藏
1955年出土於廣東番禺石碼村五代南漢墓的一件,器形為直口,豐肩,以下漸收,長圓腹,圈足。平頂蓋兩側對稱的位置伸出長方形帶孔橫栓,蓋合時橫栓插入鈕座,與鈕座的軸孔相合,可以在兩孔中插銷固定,或只固定一側的軸孔,器蓋能自由開合而不脫落。
![]()
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雲龍紋荷葉形蓋罐,罐體渾圓,荷葉形蓋邊緣有波狀曲折,以蓮杆為鈕,並以鈕為中心用青料繪出旋轉放射狀葉脈紋。明永樂、宣德時期繼續燒制,荷葉蓋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
![]()
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瓷罐,1991年9月20日出土四川省遂寧市金魚村,四川宋瓷博物館藏
![]()
![]()
元代青花瓷雲龍紋荷葉蓋罐。通高36.8釐米,罐高29.3釐米,腹徑35釐米,口徑21.3釐米,底徑20.2釐米,1980年高安縣江西第二電機廠元代窖藏出土,高安市博物館藏![]()
![]()
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釉裡紅四靈塔式罐,平口,短頸,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貼塑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帽形蓋覆於罐口,蓋頂作喇嘛塔形,塔基為六稜形須彌座,塔龕內有一尊佛像,塔剎的根部有仰蓮瓣紋。
![]()
![]()
![]()
元代釉裡紅四靈塔式罐,通高22.5釐米,口徑7.7釐米,底徑6.6釐米,江西省博物館藏陶瓷製品出現的時間較早,甘肅武威皇娘娘臺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紅陶雙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鏤空裝飾;1965年出土於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腹部採用鏤空透雕工藝作裝飾;明代琺華罐也多採用鏤空技法裝飾罐的腹部。
![]()
![]()
![]()
元景德鎮窯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華南路元代窖藏出土,河北博物館藏造型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內凹,頸、腹之間有板沿,弧形帽式蓋。
![]()
斂口,豐肩,長圓腹,假圈足,寶珠鈕平蓋,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見於湖北武漢龍泉明永樂年間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後歷朝未再見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現並成為晚清時極為流行的器形。
![]()
直口,豐肩,廣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個長方形平面扳手,上繪青花折枝花卉;蓮瓣紋罐蓋頂部下塌,蓋內書有"大德吉祥場"篆書銘文,罐底亦有同樣的文字與之相對應,為佛教法器。
![]()
![]()
![]()
流行於明、清時期。造型特徵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內折,帶蓋。明宣德時製品釉面肥潤。清代乾隆年間多有仿製,釉層較薄。
![]()
![]()
![]()
專門畜養、鬥弄蟋蟀的罐。有陶、瓷製品。燒制地區比較廣泛。瓷製品以景德鎮為主,明宣德時期燒制的器形為鼓式,蓋下凹,有錢形氣孔,蓋內豎寫六字單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雙圈年款。萬曆時期,造型變化較多,有圓、方、梅花、瓜稜、扇面、八方等形式。
![]()
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高11.2cm,口徑13.6cm,足徑13cm![]()
明宣德澄泥蟋蟀罐,高8.8cm,口徑12.3cm,足徑12.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明成化年間的一種小型鬥彩蓋罐,因罐底無邊欄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器形為直口,短頸,圓肩,鼓腹下部內斂,內挖圈足,附蓋。罐腹主紋多為海馬紋,還有海水龍紋、纏枝蓮紋等紋飾。天字罐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均有仿製,康熙朝仿品胎體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質細,釉下可見明顯的旋紋。 直口,垂肩,長圓形鼓腹,圈足,附蓋,蓋面略鼓,整體造型似一顆蓮子。
![]()
![]()
![]()
![]()
![]()
因寶珠頂蓋形似將軍盔帽而得名。初見於明代嘉靖、萬曆朝,至清代順治時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為直口,豐肩,斂腹,平面砂底,附寶珠頂高圓蓋。
![]()
![]()
![]()
![]()
![]()
器形為直口,圓肩,深腹,底微斂,圈足,器肩部有對稱雙孔,可繫繩索或配金屬環以便提攜。
![]()
清康熙五彩開光西廂記圖粥罐 通高22釐米、口徑17.6釐米、足徑17.7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器形似鼓,一般無蓋,罐身上下部各飾一周凸起的鼓釘,腹部巾塑一對鋪首銜環。
![]()
![]()
斂口,溜肩,長圓腹漸收,圈足,弧形圓蓋若太陽,腹側貼雙耳若月牙,故稱"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見於清代康熙朝,為雍正至道光時期官窯獨特器形之一。
![]()
斂口,圓腹,形如西瓜,又似寶珠,故南方稱其為"西瓜罐"或"西瓜壇",北方地區稱為"一顆珠罐"。
![]()
收藏研究所:專注於探索古物,致力於將古代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的融合與研究。
圖文來源:網絡,配圖:雅萃小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
一起讀歷史、鑑雅物、品藝術精華
關注請長按二維碼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
公號轉載、商務合作、投稿請聯繫微信號:301168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