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年之中,熱點紛呈;網絡意見,眾說紛紜。新聞事件往往糾結著事實的真偽、價值的判斷,關注之所在常常又是爭議之所在。如何辨明這些事件背後的是非、善惡、得失?價值多元的時代更需要新聞的多元闡釋,方能求得最大限度的客觀和公正。以這樣的眼光碟點2010,我們發現網絡一度熱議的一些現象和話題依然包裹著集體的非理性,有待再認識。
天然氣、水電漲價該罵嗎?今年以來,以資源價格改革為導向的一系列政策變化帶來了水、電、煤氣能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資源價格的上漲,這些價格調整也隨之融入了2010年「漲」字當頭的民生大背景中,民眾的反應往往會因為生活壓力的增加而造成態度上的「消極反彈」,對價格上調的大罵之聲甚至也時有發生……
網上聲音網友「一二三五」:月收入30.68%「被電」了,加上「被水」、「被氣」的支出,百姓還沒吃飯收入就被「階梯」去了大半。
網友「一兩點星天外」:打著節能的幌子,行著漲價的勾當,哪怕電價已創世界紀錄,但還有上漲餘地,這哪是節能?這是打劫!
網友「森林吶喊」:該漲的工資總不漲,不該漲的電價都在漲;該降的房價總不降,不該降的生活水平也只好「被迫下降」!
網友「聞訊」:水電進戶,百姓樂;水電加價,百姓苦。
網友「孫亞非」:為啥上調工資「道高一尺」,生活成本價格卻總是「魔高一丈」?
網友「當歸尾」:「電壓」四射,百姓成「終端」觸電者。憑什麼壟斷行業的高工資高福利和低效率總是要百姓買單!
如何看待天然氣、水電漲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其中一個必要前提是深化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形成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係的價格調節機制。目前,我國資源產品價格與市場供求和稀缺程度基本上處於游離狀態,這必然帶來兩個後果:一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汙染,二是對自然資源的開採、使用缺乏科學完善的收費制度。
而具體到今年的價格狀況,資源產品價格的成為整體物價上漲的一個重要「源動力」,我們在逐步實現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在影響民生的環節投入更多的注意力,這樣才會避免民生壓力下帶來的「合理罵聲」。
201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的重要文章,題目是《關於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文章指出,當前,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對於促進結構調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義重大,下一步需要重點研究水、氣、電等資源性產品的階梯式價格改革思路。
文章指出,推進改革創新,完善經濟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任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難點和關鍵都在於調整利益格局,最大的癥結在於體制機制不合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銳意推進改革創新。
今後一段時期,資源要素價格改革的任務仍然繁重,環保收費改革也要擺上日程,目的就是要使資源性產品價格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同時,更加充分地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從而更好地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下一步,需要重點研究水、氣、電等資源性產品的階梯式價格改革思路,對基本需求部分可以考慮大體保持原有價格水平,對超量使用部分考慮累進加價。
這樣做既有利於解決好低收入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又可以在公平和效率相統一的原則下穩步推進改革。在價格改革中,既要充分考慮資源稀缺程度,抑制不合理需求,也要考慮保障低收入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宏觀調控需要,防止價格大幅波動,避免對生產生活造成大的影響。推進價格等改革,要加強科學論證,通過聽證等程序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綜上所述,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勢在必行。而改革過程中加劇民生壓力所帶來的傷害必須盡力降到最低。
樓市調控效果如何評估?房價,在今時今日的中國無論你在哪裡提起這兩個字,換來的可能都是一聲嘆息。「國十條」、「國五條」為代表的一系列房價調控政策每每帶著萬眾期待投入到房地產市場之中,然而收效卻讓眾多民眾一次次失望,甚至有網民稱「調控」為「空調」……
網上聲音網友「大失落者」:樓價沒見調控下來,生薑,大蒜的價格還懸在半空裡,食品的物價都想升天,現在的關鍵是調控能力,能否緩解吃住危機。幾次調控,只見政策給力,不見效果給力,上級高調調控,下級高價賣地,如此反而倒其行之,哪裡還會有效果。
網友「中嶽嵩山人」:房產商心中早沒有了政府,何懼政府調控的雕蟲小技?政府天天在控房價、地價,房產商從來都是不屑一顧。不知政府是在裝腔作勢,還是房產商神通廣大?
網友「望斷秋雨「:「超級房商」有「綁架政府」的能力,決不會在有限的「調控政策」中平靜退場,「較量」是真是假,這是百姓最關注的。
網友「逼我換馬甲」:調控,調控,幾番博弈,房價沒有調下來,稅收又要上去了,調控成了漲價的廣告。
網友「買不起房咋結婚「:不是調控不力,而是政府成了「弱勢群體」;不是房價要漲,而是房產商成了「超級大國」!
搜房網數據監控中心在年終歲尾對2010全年的樓市政策調控進行了一次滿意度調查,對樓市調控效果78.8%的網友表示不滿意。「本來寄望於樓市調控能使房價降下來,可是等年底,房價不但沒降,反而又上升了。」多數網友在調查中無奈地表示。
如何看待樓市調控效果即將過去的2010年,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樓市「調控年」,無論4月份的新「國十條」,還是下半年的限購令,以及即將於明年出臺的房產稅,「調控」政策一輪緊接一輪,今年的樓市給房地產行業留下了太多的印記和懸念。
全程機構總經理蔣曉冬認為,如果說以前的調控政策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嫌,那麼,今年的調控政策應該是一個系統的政策體系,對症下藥,針對性更強,金融槓桿和行政幹預交叉掩護、步步為營,直指老百姓關心的「房價」問題。從效果來看,雖然經歷過多次調控的開發商們經驗豐富,但對這次的調控還是十分重視,很多人預測明顯的效果將在2011年3月以後顯現出來。
「今年的調控政策,主要體現了穩定房價的特點,和以往調控開發商的舉措有所不同,不論是"國十條"、新"國五條"、二套房標準還是限購令等,今年幾乎所有的調控都是嚴控投機。從需求源頭上直接進行封殺。」成都地產界資深策劃人士賴翰林如是說。
央行2010年12月15日發布的今年第4季度儲戶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居民認為當前房價水平過高,超過四成居民對未來房價持上漲預期。專家認為,調查結果充分反映了當前購房者的心態,上漲預期仍是推高房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部部長楊紅旭認為,在新一輪調控之下,2010年10月房價環比漲幅較9月有所回落,而11月則較10月重新上升。這會否招致問責和新的調控措施出臺?不排除有此可能性。在這種政策壓力之下,明年一季度房價可能以盤整或小幅下跌為主基調。
1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走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直播間,在節目中房價問題「不可避免」再次被提起。溫總理表示,在我的任期內,一定要使房價能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我還要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絕不會退縮。今年我們採取十條措施和五條措施,現在看落實的還不夠好,我們將從兩個方面繼續加大力度:
第一,就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也就是說今年我們將開工的保障性住房大約為580萬套,已經建成370萬套,明年我們將開工的是1000萬套,這也包括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戶區改造。
第二方面的努力,就是要抑制投機,這主要是利用信貸的槓桿,並且加強對土地的管理,土地要首先保障保障性用房,對於投機的土地使用我們要嚴加管理。我相信,經過我們一段的努力,房價會回到合理的價位,我有這個信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房價問題,盤根錯節。一次次的承諾表現著政府對於解決房價問題的強烈決心,試想如果沒有2010年的調控,中國房價又會來到一個怎樣的「高度」?2011是新的,我們期待著未來的效果。
農產品價格上漲誰獲利?「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不蛋定」、「瘋狂的棉花」……這一串看著好玩,品起來辛酸的新詞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物價上漲年度普通百姓的艱難形象。物價在2010年此起彼伏的上漲浪潮考驗著主婦們已經在水、電、煤氣壓力下叫苦不迭的敏感神經,民生重壓之下質疑聲四起……
網上聲音網友「坐議立談」:「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一不漲,從「房奴」、「卡奴」、「孩奴」誕生出「菜奴」,從投資、炒房湧現出「海豚族」!
網友「一天一地一廣仔」:開發商對調控見招拆招,百姓對漲價只有窮招,改善民生為何總是沒招?官員「有能力有條件」穩定物價,又何必一直叫百姓忍受更高「上漲率」?
網友「仁文主意」:不該漲的物價通通漲了,漲得百姓目瞪口呆、無可奈何,該漲的工資卻穩如泰山,穩得百姓心急火燎、如熱鍋上的螞蟻。
網友「貓地灣」:工資總是被物價打得滿臉花。這場龜兔賽跑最鬱悶的地方是:物價兔子總也不睡覺!
網友「風捲殘雲「:漲工資的雷聲響,漲物價的雨點兇,漲工資是只聽雷響,難見雨點,漲物價時;不聽雷聲,只見雨狂。
如何看待農產品價格上漲觀察新一輪物價上漲,從應對金融危機看,這是刺激性政策帶來流動性的泛濫;從全球貿易體系看,這是國外大宗商品漲價的輸入性傳導;從市場調節周期看,這是結構性過剩與短缺的波動;從自然災害發生看,這是供求關係的暫時性失衡……
然而從中國經濟轉型期的背景去審視,要素市場化,鄉村城市化,農業資本化,將中國農業帶入一個高成本時代,也為轉型期物價溫和上漲生成著深層的助力。
藉助新的視角,使我們看到這一輪物價上漲中增添了一些「非常規」、「不可逆」、「超預期」因素,也為政府的宏觀調控提供了新的啟示。我們需要調控市場物價上漲,同時也亟應提高民眾收入水平。儘管這一輪物價上漲尚屬溫和,但為什麼社會反應如此強烈?就是因為百姓收入水平偏低。政府更應該從這裡去強化調控的著力點。
我們需要關心城市居民消費,同時也亟應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當農產品價格上漲時,社會總是很快形成熱點;而當市場「價賤傷農」時,輿論往往表現出令人困惑的沉默和低調。我們實行了減負農業、免稅農業,還應為發展補貼農業、市場農業增加更多的投入、創造更好的環境。
我們需要遏制流通環節暴利,同時也亟應推進流通體制創新。大量市場遊資在房地產「吸金」能力減緩的背景下,利用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盲區,瞄準一些易炒作的小品種趁機推波助瀾,獲取一時暴利,政府自應嚴加整肅。而未來更應該放開、鼓勵、扶持農民,讓他們自己組織起來,壯大起來,直接進入流通,進入市場。農民參與產業鏈條的延伸,可以合理分享更多的利益,避免單純依賴生產環節的價格漲落。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對於農產品價格上漲問題,我們更應該放在一個轉型期的背景下理性審視。
GDP世界第二如何看?2010年8月,一條中國第二季度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新聞引爆了網際網路。在第一時間很多網友紛紛「代表」自己的家鄉「發來賀電」,特別是一些網帖轉載的「日本網友」不服氣的帖子更是引發了國內一些網民的激烈討論,乘著近年來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自信之風」,部分網民讓自己的「大國之夢」揚帆遠航……
網上聲音網友「傻瓜」:西方世界最怕中國用最短的時間發展上去,那好,他們怕啥咱們中國人就給他們來點啥!
網友「李鐵蛋」:看到日本人在自己國內網站上一片不服氣,我心裡就說不出來得痛快,我真想過去問問:那麼難以接受嗎?
網友「誰敢犯我強漢」:日本這座山包我們翻過去了,老美那座還遠嗎?
網友「消停點」:奧運、世博我們都辦了,這個第二不過是早晚的事,當年超德的時候那家心裡就清楚了。現在世界經濟不是很多人都跟著咱們走?
網友「金磚四鍋」:全國勞動人民辛辛苦苦把世界都造出來了(World is Made in China),連2012真來了都得我們來造「方舟」,沒啥說的,第二我們實至名歸!將來肯定要當第一!
如何看待GDP世界第二GDP超日之後,很多西方媒體在第一時間便刊發文章表示「祝賀」。《紐約時報》說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裡程碑;《聯合早報》說這是世界發展史的重要章節;《華爾街日報》說這是個從未享有過的地位;《朝日新聞》說日本影響力開始黯淡;《金融時報》說世界將會適應一種新方式。這一疲軟勢頭也預示著中國經濟將全年領先日本。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在接收採訪時表示:首先,中國經濟總量躍升世界第二這是一件好事、來之不易,是全中國人民努力了幾十年,等了幾百年的大好事,標誌著中國在世界經濟地位的提高,這是全國人民努力的結果。
但是,我們不要過度宣揚這件事情,或者過分地高興,因為這對中國來說並沒有什麼根本的變化。從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最重要的指標人均GDP來說,中國目前比發達國家差得還很遠,日本的人口只是中國的1/10,也就是說,我們10個人才能創造出相當於日本1個人的GDP來。
從歷史上看,1840年鴉片戰爭時,中國佔全世界GDP的25%—30%,總量居世界第一,但那時候中國的人均GDP只是英國的1/5。人家2000萬人口、40條戰艦、7000名遠徵士兵,而有4.1億人口、上百萬軍隊、GDP總量世界第一的中國卻一下子被打敗了。
所以,GDP總量能說明一定問題,但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大或者一個民族的強大,更重要的是要從人均GDP來看,而且也不能只看GDP,還要看人的素質、創新能力、工業、農業、軍事以及國際競爭力等其他很多方面。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們都還差得很遠。
這個「世界第二」將增強我們的信心,提高我們的國際影響,另一方面,我們還是應該按照鄧小平所說的「韜光養晦」,一心一意謀發展。而且我們要知不足,知道我們與世界先進國家、與老百姓的期望還差得很遠,還要繼續努力。
綜上所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等於「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離一個真正的強國還差得很遠。我們要關心的,是那些中國還排在後面的重要指標,是那些能夠體現人民幸福程度的「排名」。
稅收改革往何處去?今年以來,政府對於稅收的高密度調整牽動了萬千人心。房產稅、菸草稅、車船稅、關稅、購置稅……五花八門的稅種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它們不約而同的共同點便是「上漲」,感受到切身壓力的各個群體更是對此質疑聲不斷。
網上聲音網友「李海年」: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稅負痛苦指數世界第二,兩者抵消30年白忙活!
網友182.33.149:政府集中的稅收調整是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公共支出需求,還是無法滿足極度奢侈浪費的行政支出需求?
網友「於青山2」:納稅人擔驚受怕,用稅官揮金如土,誰痛苦?誰幸福?一目了然。納稅的有義務無權利,用稅的有權利無義務,怎麼不痛苦呢?
網友「表激動」:人家外國稅負高福利高,你稅負不低,福利基本沒有!
網友「這山不是那山」:一個發改委就漲價,一個財政部就增稅,一個為企業,一個為國家,誰來為人民?這稅那稅名目繁多,目的是為了增加人民負擔還是減輕負擔?
如何看待稅收改革儘管有關方面拿出了眾多數據證明中國稅負並不高,但並沒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畢竟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有關方面提供的數據存在較大差距。但專家指出,應理性看待我國宏觀稅負水平。從國際上看,無論是全口徑政府收入還是可用財力佔GDP比重,目前我國的比重都明顯偏低。民眾的「切身壓力」更多還是來自收入水平較低的現實原因。
而展望大步走來的「十二五」,稅制改革的任務將更重,情況也將更複雜。「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由中國社科院出版的2011年中國經濟藍皮書指出,在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以及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中國的稅收改革又到了一個重大轉折的「關口」。
有別於「十一五」時期,在當前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挑戰之下,「十二五」時期的稅收改革總體目標應定位於:以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和開徵物業稅並結束財產保有層面的無稅狀態為突破口,構建起適合中國國情的直接稅體系。
以民眾最為關注的個稅改革為例,雖然近年來圍繞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問題,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聲浪,但實際上,人們普遍將目光集中在「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過低上,而這個標準的調整不過是個人所得稅改革或調整中的一個細小事項。對此,專家指出,迄今為止,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可謂是小打小鬧,沒有觸及根本。
從降低稅負,從構建和諧社會、調節二次分配的角度看,我們應該對個稅致力於整體的調整。一個是看其制度安排上有沒有問題,另一個是看其徵管的政策和手段有沒有問題。所以,在「十二五」時期,我們應關注個稅改革整體推進情況和速度。
全面改革資源稅,主要是將更多的資源產品納入徵稅範圍,同時實行從價計徵,資源價格越高徵的稅也就越多;推進房地產稅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房產保有環節面向個人徵收;環境保護稅則是準備新開徵的稅種。應該說,這些稅種的改革與開徵,對於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抑制過快上漲的房價,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無論是「箭在弦上」的資源稅改革,還是備受矚目的房產稅改革,以及新開徵環境保護稅,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財政收入,客觀上會加重一些企業和居民的負擔。如果企業和居民的稅負增加過多,就可能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活力,影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能力的提高,不利於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因此,如何兼顧政府、企業與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是下一個五年稅制改革面臨的新課題。
統計失真是故意造假?老百姓感覺CPI好像「兔子跑」,為啥統計數字卻總是「烏龜爬」?為啥地方GDP增長速度平均起來總是大於全國的GDP增速?百姓眼裡的黑燈小區那麼多,統計局真的就統計不了「住房空置率」?為啥社科院和國家統計局的房價增長數字明顯「打架」?2010年,關於統計的質疑持續不斷……
網上聲音網友「臥疊 」:不說CPI構成合不合理,不說CPI統計水不水份,可憐老百姓一次次「被」官員和專家強迫「幸福」了!
網友「立新無悔」:統計部門用的是「1+1≠2」的「術學」?還是「GDP政績」惹的禍!?
網友「山中修行」:統計數據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地方總比全國多,平均總比感覺高!
網友「海角七號」:統計數據屢屢牛頭不對馬嘴,統計局怎麼臉不紅、心不跳?難道統計人員都是天生的造假高手?!
網友「農夫山田都不全」:科學越來越發達,統計數據卻越來越容易「打架」,是為了政績還是忽悠人們?統計數據互相矛盾,受損的是公信力,浪費的是納稅人的錢!
網友「Only You」: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盲目的政績觀,想要不造假也難啊!
如何看待「統計失真」近年來,關於統計的爭議和質疑此起彼伏。國民經濟統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僅是了解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對金融市場以及民間的消費和投資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統計工作一定要講求科學、力求準確。不然,就會造成誤導。
雖然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以及一些客觀的原因,統計往往做不到100%的準確,但它至少要求統計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本著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使統計數據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實。
我們要看到,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考核指揮棒,導致了部分地區統計上的弄虛作假。按照現行的《統計法》,企事業組織、個體工商戶有統計違法行為者,給予經濟處罰,但國家機關統計違法卻幾乎沒有處罰。事實上,統計數據弄虛作假的主體是政府部門,但卻不是法律制裁的主體,這樣的法律疏漏,必然讓造假有恃無恐,談不上有力的約束。
統計部門要發現相關部門的這些問題,當然很容易。法律上也給予了統計機構核實訂正的權利,話雖如此,但目前的財政體制,統計部門的經費來源高度依賴地方,使恪守統計專業、獨立成為一句空話。統計部門受制於地方,很難自行改變統計方法、口徑,很難做到獨立。這也是「統計獨立」破題艱難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由於國家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現實問題需要經過統計來呈現其基本情況。我們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的時候,如何以更加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統計同樣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
最近幾年,國家統計局在提高統計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GDP的統計由以前的一次核算改革為初步核算、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三個階段,就是一個有力證明。此次對灰色收入的迅速回應,也體現了這種努力。
房產價格統計改革將推進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12月23日表示,房地產價格統計改革取得階段性進展,通過網絡公開徵求意見的《住宅銷售價格統計調查方案》將從明年起實施。明年要積極穩妥推進國內(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制度改革,穩步推動房地產等價格統計改革,深化工資統計制度改革。
現實的條件的掣肘、部分群體的作假行為、中國社會快速發展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成為我們當前統計工作要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我們要對作假者予以懲罰,要對努力的統計工作予以肯定,更要努力讓統計工作在陽光下得到切實的監督。 (來源:半月談)
(責任編輯: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