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0日報導 英媒稱,加布裡埃爾·埃爾南德斯·克魯斯是一名老師,住在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市外,每年春季的頭幾場春雨過後,他期待著被稱為「chicatanas」的飛螞蟻離開巢穴飛到空中。
據英國廣播公司7月5日報導,「這簡直像是在下螞蟻雨。它們從天上掉下來,你可以把它們掃成一堆堆的,然後放在平底淺鍋裡烤制。」加布裡埃爾說。清晨,大群的飛螞蟻在天空飛翔,它們呈紅褐色,身體短粗,有著透明的大翅膀。它們急匆匆地拍打著翅膀,嗡嗡聲縈繞在空中。
黎明前,瓦哈卡州的家家戶戶都會出來捉這種螞蟻,它們是當地一種美食。「它們不難抓。」埃爾南德斯·克魯茲解釋說。「它們飛得很慢,最後會落在地上,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跑來跑去收集它們。」
報導稱,每年當飛螞蟻到來時,興奮的情緒在人群中洋溢。在它們光臨的一兩天裡,這裡會非常熱鬧。裡卡多·阿雷洛諾是一名廚師,來自瓦哈卡州拉卡尼亞達地區的一個小鎮,他回憶起每年享受這些會飛的生物時的情形。「我媽媽會把它們撒在小玉米餅上或者做成醬汁。」他甜蜜地回憶道。
克裡奧羅是瓦哈卡的一家高檔餐廳。名廚恩裡克·奧韋拉是克裡奧羅的老闆之一,在廚房裡,看著阿雷洛諾做他媽媽曾做過的醬汁。先在烤盤中烘焙螞蟻,烘烤它們的翅膀和身體,用棕櫚刷輕柔緩慢地推動。然後,烘烤牛油果葉和迪阿波辣椒,再將所有原料放入用火山巖製成的墨西哥傳統磨研缽中,並加入一些生蒜。
報導稱,將醬汁塗在剛出鍋的玉米餅上,嘗一口,口感豐滿質樸,還有螞蟻的脆勁,嚼起來更有淡淡的蒜香。雖然原料很少,但味道卻非常複雜。很多昆蟲的味道常常讓人想起煙燻的奶酪,這些螞蟻也類似。
在墨西哥,自中美洲時代以來,食用昆蟲就一直很常見,食物稀缺和貧困更能影響殖民時期甚至今天那些墨西哥人選擇食用飛螞蟻。阿雷洛諾說:「當一個母親想要養活她的家人,又沒有食物的時候,這些螞蟻便成為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們風味濃鬱,並且蛋白質含量很高。」
報導稱,一旦某種食物在家裡吃過,在餐館裡卻從未出現過,那這種食物就珍貴了,飛螞蟻目前以昂貴的價格出售到頂級的餐館。阿雷洛諾今年購買了很多袋,每磅約850比索。它們是奢華的美味,一年中僅供應幾天,價格也反映了這一點。
如今,在墨西哥的高檔餐廳可以找到各種昆蟲,而食客們也在嘗試各種昆蟲。阿雷洛諾將其歸因於好奇心以及將昆蟲視為未來的一部分的國際美食運動。雖然各種昆蟲的蛋白質含量有所不同,並因昆蟲的烹製方式而異,但報告顯示它們每克的蛋白質含量與牛肉相似。而且食用昆蟲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被聯合國列為未來的食物。
不過,在瓦哈卡最高檔的餐廳之一,享用已多年被認為是窮人食物的螞蟻醬汁,多少有點諷刺的意味。
報導稱,製成醬汁不是吃螞蟻的唯一方法。有些人直接烤螞蟻,然後去掉翅膀,放在嘴裡吃,就像吃堅果一樣。有些人只選用螞蟻尾巴,而不是像阿雷洛諾一樣用整個螞蟻身體和翅膀,還有許多人擠出白色的脂肪做奶油醬汁。還有些人將飛螞蟻磨碎,混上鹽,作為梅斯卡爾酒的輔料,就和搭配梅斯卡爾酒的蟲子一樣。在普若爾·恩裡克·奧爾維拉的墨西哥城餐廳,他用飛螞蟻做成蛋黃醬,用來搭配小玉米食用,為墨西哥街邊小吃烤玉米賦予了當代新意。
很難預測在高檔餐廳食用螞蟻這種新鮮事是否屬於潮流,或者人們正在見證一場更大運動的興起,讓食用昆蟲變得越來越常見。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每年當飛螞蟻出現時,到處洋溢著興奮的情緒,瓦哈卡周圍的家家戶戶都會將烤盤準備好。
【延伸閱讀】臺媒:12歲女孩耳朵成螞蟻窩 每天爬出15隻(圖)
參考消息網1月26日報導 臺媒稱,印度12歲的達爾濟去年8月覺得耳朵不舒服,求診後醫師從她耳朵取出10隻螞蟻,而且情況並沒有因此好轉,每天有多達15隻螞蟻從裡面爬出,這也讓從醫32年的醫師直呼「從來沒遇過這樣的事」。
據臺灣東森ETtoday新聞雲1月26日報導,達爾濟的父母一開始帶她到耳鼻喉科檢查,但情況越發嚴重,最後找上當地權威的專科醫師。醫師賈瓦哈(Jawahar Talsania)將攝影機放入耳內進行檢查,並沒有發現蟻后或是卵的蹤跡,「螞蟻會咬達爾濟,但她卻說沒有感覺到痛;另外,耳朵裡面也沒有受到任何損傷。」
報導稱,這件病例讓賈瓦哈怎麼也想不透,坦言自己從醫32年,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目前他計劃利用攝影機,持續觀察達爾濟耳朵裡的情況,以解開這個謎團。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6-01-26 11:47:00)
【延伸閱讀】螞蟻「死亡漩渦」陷阱:順時針快速轉圈直到全累死
參考消息網11月23日報導 臺媒稱,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螞蟻瘋狂繞圈圈?最近一支螞蟻急速繞圈的影片在網路瘋傳,圓圈中間是一堆螞蟻的屍體,據了解這是所謂的「螞蟻死亡漩渦」。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11月23日報導,視頻中,一堆螞蟻快速地順時針旋轉,沒有一隻敢停下來;這部視頻上傳不到兩周的時間,吸引超過2.6萬人按贊、10萬人分享,點閱率突破800萬。
原來這是「螞蟻死亡漩渦」(ant mill),這些是看不見的行軍蟻,多由一隻「領頭蟻」帶領,它會分泌蹤跡費洛蒙(trail pheromone),讓其他行軍蟻用嗅覺跟隨;一但領頭蟻失去方向,導致蹤跡費洛蒙出現混亂,就會令整團行軍蟻迷路,甚至陷入「死亡漩渦」,持續轉圈最後因體力耗盡而死。
螞蟻陷入」死亡漩渦「。(圖/翻攝Liquify Magazine臉書粉絲專頁)
(2015-11-23 14:00:19)
【延伸閱讀】澳大利亞獵人在沙漠迷路 靠吃螞蟻撐6天(圖)
在沙漠迷路6天,幸運獲救的法格迪。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 現年62歲的澳大利亞獵人法格迪(Reg Foggerdy),7日時前往西澳一處沙漠狩獵,豈料卻不慎迷路,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法格迪只靠著在樹下吃黑螞蟻保命。他竟然沙漠高溫的氣候下足足捱了6天,儘管獲救時身體已呈嚴重脫水,但仍是幸運地撿回一命。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0月13日報導,當地警方表示,法格迪近日前往沙漠獵捕駱駝後卻遲遲未歸,家人察覺有異遂報警求助。經警方搜索後,於13日在樹下發現法格迪身影。警方稱,法格迪迷路時,只穿著短褲、T恤、帽子和皮帶,身上連一滴水都沒有,他在獲救前2日一直待在樹下,只靠著吃黑螞蟻而活了下來。
法格迪的妻子說,丈夫能生還是個奇蹟,他曾多次出門打獵,但從未遇過意外,法格迪的妻子相信,丈夫是在電視上播出的野外求生節目學到求生知識,因此才倖免於難。
(2015-10-13 20:41:46)
【延伸閱讀】美國現鋸針屬螞蟻 口器巨大猶如捕獸夾(圖)
最近在美國出現的新鋸針屬螞蟻
中新網6月24日電 據外媒報導,近日,一種新物種被指侵襲美國,新物種是一種螞蟻,屬於鋸針蟻屬。報導稱,這種螞蟻長約9.5毫米,因為其口器可以張開到近乎180度,形似捕獸夾,且可以咬住固定的表面,然後將身體彈到半空中,所以被稱為「火箭蟻」或「鐵嘴蟻」。不僅如此,它的口器上還長有毒刺。研究人員已發出警告,「小心這些螞蟻」。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聯合密西西比昆蟲博物館、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戴維斯-阿奇博爾德生物研究室一起對該物種進行了研究。
科學家稱,目前還不知道這些新螞蟻是如何來到美洲的,也不知道其是如何進行擴張的,當遇到美洲本土螞蟻時又會如何應對,也不得而知。但科學家指出,在美國本土也存在著四類不同的「鐵嘴蟻」。至於這種新螞蟻是否是基因突變造成的還有待研究。
報導稱,目前該種螞蟻向南已擴散到了墨西哥灣岸區,向東到達了佛羅裡達的彭薩科拉。科學家指出,無論是這種新品種還是美國本土的「鐵嘴蟻」,擴散範圍都很大,而且一般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科學家希望在全面分析這種新螞蟻前,人們能夠儘量避免與其接觸,遠離灌木密集地區。「我們希望能通過更多的遺傳分析,儘快解決問題。」
這種螞蟻口器可打開到近乎180度,形似捕獸夾
口器上帶有毒刺
(2014-06-24 14: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