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的杭州龍塢,有杭州醉美茶山、G20花海基地、國家級花卉基地……是杭州人周末喝茶賞花的打卡點。從這個國慶假期開始,來龍塢多了一個理由:體驗森林與花園結合的情境式自然教育。
國慶前,杭州市西湖景區龍塢花園聯合大地之野之野自然學校,在龍塢花園內打造了上千方的「小森林」,森林生態系統、植物、昆蟲、爬蟲,蔚為大觀。加上龍塢花園自身的自然資源,將杭州主城區的這個花園中心,變成自然體驗和研學的新基地。
9月29日,大地之野·小森林揭開神秘面紗,而龍塢花園「嚮往的生活」——森林魔方集盒系列活動也同步啟幕,一直持續至10月20日。
在自然中研學,讓研學走進生活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研學已然成為當今教育的熱點。研學即研究性學習,又稱探究式學習,是在課本之外,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中具有自然教育特色的研學實踐,更是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到了實處。自然教育既培養了孩子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素質,補充了教育中最重要的體驗部分,也讓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深入人心。
據了解,國慶前後,就有3000多名學生陸續走進龍塢花園,參加大地之野組織的公益研學課程。
城市裡的小森林
「小森林」的打造者,大地之野自然學校,是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走出的,國內系統開發和實施自然教育的專業機構,其天目山基地也是浙江省首批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為了讓更多孩子了解大自然、愛上大自然,在自然的環境下釋放天性,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創造力、實踐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大地之野的老師們親手打造了mini版的小森林,專業老師將帶領孩子們穿越巖洞和樹(竹)屋、跨過溪谷、親近沙漠,和爬蟲們面對面近距離接觸。
只在書裡見過的豹紋守宮、鬃獅蜥、巨扁竹節蟲,還有巴西捕鳥蛛、頸稜蛇、蟈蟈、鞭蠍、角蛙和草蜥,帶你秒入「動物世界」,微型生態系統樣本帶你解讀大自然的奇妙。更有奇思妙想的自然藝術作品和鍛鍊孩子體能和意志的探索課程,真正做到讓孩子玩中學、學中玩。
關於小森林的一些事兒
科學
你知道獨角仙雜食性動物還是肉食性動物?為什麼雌螳螂要吃雄螳螂?植物的傳粉受精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
心理學家加德納 (Howard Gardner) 認為,辨識自然界事物差別的能力也是一種智能,即「博物學家智能」,如分辨一株植物與另一株植物間的差別 ;辨別一種動物與另一種動物間的不同 ;區分多種多樣的雲朵、巖層、潮漲潮落等等。
來到龍塢花園,可以領取一份手繪地圖,按照地圖打卡花園,想必在這過程中好奇寶寶們會蹦躂出許多的問題。
區別於傳統課堂,在大地之野的小森林裡,孩子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這些大自然的小動物,和老師們一起探索昆蟲們的小秘密,擁有「博物學家智能」的能力。更有月季園、水生園、蘭花園、荷花園四大展館,設有KT板供家長孩子自助遊覽,了解植物的品種、生長環境、演變歷史等知識。
探索
著名作家史鐵生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命若琴弦》:在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他們以彈琴說書為生,雖然是瞎子,視力的缺失,他們聽力卻極度靈敏。盲人會依據聽力去找尋方位,確保自己的安全。
在我們認識一件事物的時候,最直觀的就是用眼睛去觀察,其次才是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手去感覺,嘴巴去品嘗。通過五感去感知不同的事物,但五感是有優先次序的。
在盲徑體驗課程中,孩子們蒙上眼睛,在老師們的帶領下,聽一聽這個花園裡植物們的奏樂聲,聞一聞秋季的花香和空氣,感知大地的溫度……
在體驗中,會打破一葉障目的局限認知,如史鐵生筆下的人物,暫時將陽光遮擋,打開五感,去體驗另一種維度的自然。
藝術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生活離不開自然,即使工業化的進程在不斷加快,但是自然中的藝術應始終是我們教育的一部分。大地藝術課程,在培養孩子們美育的過程中,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以及探索自然的能力。
利用落葉、枯樹枝、花朵、松果等自然物,創造屬於孩子的藝術,可以是一隻飛翔的鳥兒,可以是一隻正在歌唱的蝸牛,也可以是太陽下嬉戲的野娃娃……
造物主的神奇在於他給了我們一片廣袤神秘的自然,如何利用自然當中的一草一物去創作藝術,給予小朋友更多創作的思路,是自然藝術課程中重要的一課。國慶7天,天天有豐富的自然體驗課程等讓市民遊客一窺自然奧妙,走進大自然這所沒有圍牆的學校。
來源:浙江電視臺《周哥視角》記者周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