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名山,是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在長江流域,四大名山佔了兩個,除了黃河流域的五臺山和東海的海島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都在長江流域。
但佛教四大名山的說法,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明清以來才逐漸形成。南京大學聖凱先生著有《明清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一文,對這個信仰形成過程有專門的論述。
佛教原本是外來宗教,在中國並無什麼佛教名山。在中國的兩千年傳播中,僧侶們於山林開闢草養,修建寺院頗多,開始出現一些並稱的名稱,但各個時代也各各不同。
例如唐代劉禹錫在《故衡嶽律大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碑》一文中提到的三名山,但這三名山包括嵩山、清涼山(五臺山)衡山。
唐末又有並稱的四大叢林,包括五臺山(文殊燕薩聖地)、四川普光王寺(僧伽大聖聖地)、終南山(三陛教聖地)、鳳翔法門寺(佛門聖地)。到南宋時,又形成「五山十剎」。
五山指杭州經山的興聖萬福寺、靈隱山的靈隱寺、南屏山的淨慈寺、寧波天童山的景德寺等。「十剎」指杭州中天竺的永柞寺、湖州的萬壽寺、江寧的靈谷寺、蘇州的報恩光孝寺、奉化雪寶資聖寺、溫州的龍翔寺、福州雪峰祟聖寺、金華的寶林寺、蘇州虎丘靈巖寺、天台的國清寺。
到了明代,又出現了三大名山之說,這回是指峨眉、五臺、普陀,和後世比較接近了。到了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隨著地藏信仰興盛,九華山的地位提高,被增補進名山之列,才終於出現四大名山的說法。
正如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年),按察使曹素徵《峨眉山序》說:「三峨高出五嶽,秀甲九州,震旦第山也。顧其山不人五嶽,而列於四大名山之一。」這是四大名山可見的最早記載。
之所以形成這種四大名山的說法,聖凱先生認為,「這是因為明清時代,禪宗寺院漸漸走向衰落,僧俗大眾逐漸以傳統名山如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為主要參訪、進香之地,使名山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四大名山」的基本格局。
也就是說,四大名山信仰是與四大菩薩信仰相關的。在禪寺衰落之時,隨著佛教的世俗化,四大菩薩成為民間社會較為崇信的神,求神祈福之願十分強烈。
傳說四大菩薩曾經示現的這些名山成為大眾參訪進香之地,四大名山也就形成了。所以聖凱先生認為,「四大名山」的形成是中國佛教走向民間社會的最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