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遊戲業務負責人馬曉軼(Steven)已於前不久獲得擢升,進入最高決策機構——騰訊總辦。綜合IEG前員工、合作夥伴、供應商給到36氪的多方評價,馬曉軼的此次升職順理成章,實至名歸。
懂業務的遊戲圈內人、具有戰略眼光、性格溫和、各方都能接受,這是馬曉軼得以升職的諸多原因。
馬曉軼進入總辦的時間據推測最晚是11月初騰訊20周年司慶之前。在騰訊20周年紀念MV《全新出發》中,馬曉軼就已經出現在了全體總辦團隊裡。相比起阿里,騰訊在組織和人事上的宣傳一向低調,有時略顯不足。馬曉軼的升職,外界甚至騰訊內部許多基層員工都不太了解,悄無聲息。
(從左到右依次為:Dowson、Xidan,James、Steven、Ls、Mark、Pony、Martin、Allen、Arthur、Daniel、Leon、SY、Johnlo、DW)via 騰訊文化
2018年至今,新晉進入騰訊總辦名單的高管只有馬曉軼一人。這也是9月底騰訊組織架構調整後,涉及級別最高的一次人事動作。加上極少露面的首席探索官網大為,按照主要做內宣的微信公號「騰訊文化」的說法,司慶迎來了「歷來陣容最大的一次總辦團隊」,一共15人無一缺席。
馬曉軼加入騰訊後一直負責騰訊遊戲業務,在騰訊遊戲自研實力還不那麼強的時候,曾經精準地在海外選對了《穿越火線》《地下城與勇士》等爆款遊戲的代理,給騰訊遊戲拉扯出了足夠的空間與時間來積累自研能力。
在騰訊經過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後,IEG成立,天美、光子、北極光、魔方四大工作室群逐漸諸侯一方。馬曉軼的工作範圍保持在代理及戰略併購投資等業務,向IEG總裁任宇昕匯報,他的成績包括投資Epic、PUBG等。但當天美、光子相繼成功發布一些明星自研項目的時候,不主管某一工作室的馬曉軼多少會顯得有點缺少實權。
今年的第三次架構調整後,任宇昕的精力必須更多轉向新成立的PCG,那麼仍然佔到集團收入最大頭的騰訊遊戲業務就需要新選一個人進入總辦作代表。可無論是拔擢天美或是光子的負責人,都將引來另一方的不服氣,考慮到資歷、能力、平衡各方等各種因素,這個人選只能是馬曉軼。
「馬曉軼的性格相對來說不那麼鋒利,尖銳。」跟馬曉軼曾接觸過的業內人士向36氪說。
公開資料顯示,馬曉軼1997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擁有高層管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7年加入騰訊。在騰訊之前,馬曉軼就曾在光通公司一手拉扯起遊戲業務,《傳奇3》《水滸Q傳》《EVE》等代理和自研遊戲均在馬曉軼的履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8年前,騰訊遊戲在中國遊戲市場還算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成績,盛大、九城、網易、巨人、完美等公司才是當時遊戲市場的主角。2008年後,以《穿越火線》《地下城與勇士》《QQ飛車》《QQ炫舞》開始,到《英雄聯盟》和移動時代的《王者榮耀》,騰訊遊戲逐漸接過了行業第一的地位。無論遊戲市場整體的環境好壞,騰訊遊戲就像日不落帝國一樣,在份額上從不曾下降。
而這期間,馬曉軼居功至偉。在騰訊遊戲從PC到移動的時代更替過程中,馬曉軼的工作保證了騰訊遊戲沒有在轉型中掉隊,甚至還擴大了與其它遊戲公司之間的差距,牢牢佔據世界第一遊戲公司的寶座。在盛大陳天橋之後,中國遊戲業再沒有出現全行業公認的標誌性圈內人物,馬曉軼可能是其中最接近的一個。
騰訊集團COO、IEG總裁任宇昕是此前馬曉軼的上級,在遊戲行業外也頗有盛名,而馬曉軼只活躍於遊戲圈子內。但馬曉軼顯然是比任宇昕更貼近遊戲一線的高管,得到的認可主要來自於業內,甚至具有偶像光環;而任宇昕則在遊戲之外,還要掌控影業、網絡文學、動漫、電競及後來接手的MIG和OMG各項業務,更像是一個巨頭公司的高效管理者。
「(Steven是)互娛為數不多既懂業務又懂戰略的人。」一名IEG前員工評價馬曉軼道。
今年中國遊戲市場整體受制於版號暫停審批、流量紅利消耗殆盡、未成年人保護監管趨嚴。但馬曉軼的擢升證明,至少在騰訊高層看來,儘管騰訊遊戲在集團中的收入佔比一步步下降,但這並不算失敗,更像是一種「非戰之罪」。
非但無過,馬曉軼在今年甚至還有功。
今年年初,騰訊對遊戲直播行業前兩名鬥魚和虎牙幾乎同時進行了Pre-IPO輪投資。其中鬥魚此前就接受過騰訊投資,屬於騰訊戰略投資部一直以來的portfolio,但虎牙卻曾被視為非騰訊陣營的競爭者。因此,騰訊對虎牙的投資使得很多行業人士感到驚訝,而這項交易背後的騰訊方推動者就是馬曉軼。
隨後,虎牙在今年5月順利上市,而鬥魚原定的上市日期從六月一直延期至今仍沒有結果。12月6日,36氪獨家獲悉,鬥魚近期剛剛裁掉海外業務約70名員工。更早之前,鬥魚對企鵝電競的一些主播挖角行動也使得鬥魚在騰訊內一些部門的聲譽和地位有所影響。
已經有一些行業裡的評論聲音回想起七八年前的土豆網。當年,土豆因晚於優酷上市而失掉先機,被迫轉型,再加上一些創始團隊的因素,最後整體被優酷吞併。
在遊戲直播這個賽道,馬曉軼出於業務判斷而力主對虎牙的那筆投資,雖然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騰訊財大氣粗而略顯多餘,但現在看來,這至少保證了騰訊沒有把直播賽道拱手相讓。
騰訊在今年9月的組織架構調整顯示,原IEG只會剩下遊戲及相關性較高的電競業務,影業、動漫等業務則合併入新成立的PCG。
有行業人士告訴36氪,馬曉軼此次已經是今年第二次升職。至少年初時,騰訊官網管理團隊的名單中就已經有馬曉軼的名字。
按照這個調整節奏,馬曉軼接任IEG總裁也只是時間問題,而任宇昕則可以將全部精力轉向PCG的整合。要知道,相比起同時成立的CSIG,調整業務繁雜、人事重疊的PCG,才是騰訊真正的改革進入深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