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第44版快報曾報導《學會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很有必要》,其中詳細介紹了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的操作手法。當時我們提醒,「家有相關病人請把這報導剪下貼在方便地方」。浙江省紅十字會現場救護培訓中心的老師雨薇看了報導,特地發來郵件。她說,7月她剛從中國紅十字總會參加全國救護師資提高班回來,曾聽了我國四位參與修訂《國際心肺復甦指南》之一的李春盛教授的課程。關於人工呼吸胸外按壓,一些知識已根據實際有所修訂。她在郵件裡針對我們的報導補充和更正了一些內容,請讀者把下面的介紹和上次的報導一起貼在方便的地方。
吳先生:今天(8月19日)快報第3版有篇報導,說有位老人在海南三亞旅遊心臟病突發,有人給他做心臟按壓,但動作不對。後來浙江省紅十字會現場救護培訓講師上前幫忙,還是沒有挽回他的生命。你們在報導後面介紹了6點老年人旅遊的注意事項,但就是沒有說當時那個做心臟按壓的動作有什麼不對,正確的心臟按壓該怎麼做,這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你們應該詳細介紹的。
記者吳雯:對不起,我們遺漏了讀者最關心的部分。昨天我又採訪浙江省紅十字會現場救護培訓講師黃雅紅(就是在三亞為老人施救的那位)。
什麼是胸外心臟按壓?胸外心臟按壓是發生心跳驟停時,藉助外力擠壓心臟和胸腔排送血液,以形成暫時的人工循環的方法。有效的心臟擠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能使生命的重要器官,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致發生不可逆性改變。贏得這一段時間,便有可能爭取到更完善的復甦條件,顯著提高病人成活的可能性。但是應注意,對於心包填塞、張力性氣胸、新鮮的肋骨骨折以及心瓣膜置換的病人,不應採用胸外心臟按壓。
「發現病人心跳停止,應馬上進行心臟按壓。因為心跳停止,必然伴隨呼吸停止,故在心臟按壓的同時,還要施行人工呼吸。」
黃雅紅說,老人的家屬雖然知道要給老人進行心臟按壓,但犯了兩個明顯的錯誤:1.沒有把老人平放在堅硬的地面上,而是讓老人屈著身子躺在一個凹下去的坎內,上半身在坎外,下半身在坎內。2.進行按壓的位置沒有搞對,應該是在病人胸骨體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處,但老人的家屬使勁按壓著老人的左心臟部位。
「一旦發現病人心跳驟停,要立即使病人仰臥于堅硬的木板或水泥地面上,絕不可在柔軟有彈性的床上進行心前區叩擊和胸外心臟按壓。這時候首先應該做心前區叩擊促使心臟復跳。去除病人過厚的衣物,救護者右手握拳,拳心向下,快速從20-30釐米的高度猛擊患者心前區胸骨體下1/3處,連續叩擊2-3次,若病人頸動脈出現搏動,說明心臟復甦有效。若無效,則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現場施救的三個關鍵步驟——
A、開放氣道。
先將傷病員在堅實平坦處擺成仰臥位,解除衣扣、領帶等束縛,跪到其一側(一般為右側)清除口鼻中的血液、痰液、水草、泥沙等異物;然後施救者以左手的小魚際部位抵在傷病員的前額髮際處,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抵住下巴,雙手同時用力使傷病員的頭部仰起,注意要讓下頜角、耳垂與地面成一條直線,也就是90度垂直,差不多下巴朝天即可,兒童和嬰兒分別為60度和30度。氣道開放不成功,人工呼吸將沒有任何效果。
B、人工呼吸。
氣道打開後,要用5-10秒時間看傷病員胸廓是否有起伏、鼻翼中
是否有氣流湧出、能否聽到呼吸音,以此來判斷呼吸是否確已停止。對於呼吸已停的傷病員,要馬上進行人工呼吸,使其處於半萎縮狀態的肺組織及時得到擴張。
最常採用的是口對口呼吸法。原來按在前額部位的左手伸出拇指和食指捏住傷病員的兩側鼻翼,救護者用嘴完全包住傷病員的嘴輕吹兩口氣,每次吹氣時間超過1秒,兩次之間要停頓3-4秒,因為要讓病員把剛才吹進去的那口氣再吐出來,記得停頓時要鬆開鼻翼。每次吹氣量約400-600毫升即可,並非肺活量越大就效果越好,所以不需要深吸氣後再用力吹,否則吹進去的多餘氣體中會有相當一部分氣體通過食管進入胃部,引起胃膨脹,使膈肌被頂上去,而膈肌抬高又會使胸腔內負壓增加影響血液回流,且胃內容物也容易返流堵塞氣管,反而不利於搶救。除此以外,過度通氣還有可能會造成呼吸性鹼中毒。吹氣的同時,救護者要用眼角的餘光觀察傷病員的胸廓是否有抬高,如果胸廓抬起就表明已經有氣體進入肺部。而對於嘴巴不能張開、口部嚴重受傷或難以使口封閉的傷病員可以採用口對鼻人工呼吸法。
C、胸外按壓。
正確的定位非常重要,可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兩側肋弓下緣斜行向上探到劍窩凹陷處,然後左手大魚際一側貼著右手食指放上去,此時左手掌根部正好位於胸骨下半段。將兩手掌根重疊,十指相扣,手指方向與兩乳頭連線垂直,按壓時要肘關節伸直,藉助整個身體的力量垂直向下均勻用力,著力點在掌根部,使胸骨下陷4-5釐米,差不多是胸廓前後徑的1/2到1/3,頻率以每分鐘100次為宜,每次按壓與放鬆的時間各佔50%。
這裡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曾經是15∶2,但實踐中發現,這個比例達不到每分鐘100次的按壓頻率,動物實驗中也發現提高按壓次數可以獲得良好的救治效果,而頻繁的中斷或延長中斷按壓的時間都是有害的。為此,在2005版國際心肺復甦指南中,已將按壓通氣比改成了30∶2。
(文字和圖片由讀者雨薇提供,其中的補充和更正,我們用黑體字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