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偉將軍回憶上甘嶺:歷時43天,是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

2021-01-08 騰訊網

1953年,一位開國中將專程前往戰犯管理所向一位特殊的戰犯以及國軍高級將領作報告。這位特殊的犯人身份有點特殊,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也曾誤入歧途成為日本人的傀儡,他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將軍是位戰功赫赫的中將,13歲時便參加了革命,建國以後三次主動請纓,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三兵團十五軍入朝作戰。

1952年10月14日,美軍為重新掌握朝鮮戰場的主動權,共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在擁有絕對火力優勢以及制空權的前下,對我軍不到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進行了極其密集的火力轟炸,而美軍此次投入的火力已經遠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程度。

此次戰役於11月25日落下帷幕,歷時43天,聯合國軍累計投放炮彈190萬餘發,炸彈5000餘發,向我軍陣地發動了900多次衝鋒。最終我軍獲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而秦基偉將軍所率領的第15軍正是上甘嶺戰役中堅守不到3.7平方公裡的主力軍。

因此將軍本人經歷並指揮了上甘嶺戰役,此次戰役有多殘酷,我軍戰士所表現出的大無畏決心,將軍定是深有體會,而他對這次戰役的回憶,也是我們研究並回顧此次戰役的第一手資料。

上甘嶺戰役

戰役爆發

1952年10月初,聯合國軍認定我軍已掌握韓戰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為將主動權搶奪回來,扭轉劣勢,範弗裡特決定實行所謂第九團提出的「攤牌行動」,搶奪已被我軍所佔領的陣地。

但百密一疏,聯合國軍並未做好保密工作,計劃一開始就被洩露。聯合國軍正式發動戰役之前,韓軍的作戰參謀將此次作戰計劃當作歸降的投名狀。但志願軍並未主動放棄陣地,反而嚴陣以待,寸土不讓。

而美軍認為只使用一個營的兵力進攻是不現實的,於是安排兩個營的兵力發動進攻,也就是說此時的志願軍面對的是整整2倍的主攻兵力。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點,聯合國軍集中了40架飛機,320多門大口徑重炮,127輛坦克、戰車以極其罕見的火力密度向志願軍陣地發起了全面進攻。

當時志願軍守備部隊處於自己挖建的坑道,根據志願軍的回憶,雖然此時處於坑道之中,但感覺就像在大海中划船一樣,顛簸嚴重,不少人未見敵軍就被摔得頭破血流,甚至有位小戰士被活活震死,而當時的坑道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炮擊開始時,志願軍守軍就開始試圖聯繫作戰指揮部。但步話機的天線此時已被美軍全部炸毀,無法與指揮部取得聯繫。電

話班副班長牛保才試圖恢復同指揮部的聯繫,但奈何敵軍火力過猛,最後使用自己的身體接通線路,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寶貴的三分鐘通話時間。

也就是在這三分鐘的時間內,志願軍指揮部向駐防部隊下達了發起進攻的命令,志願軍的反擊正式打響。

上甘嶺戰役

將軍秦基偉

而將軍秦基偉坐鎮的第十五軍作戰指揮部位於遠離上甘嶺二十餘公裡的道德洞,從美軍向志願軍發動襲擊起,十五軍作戰指揮部就跟炸開了鍋一樣,十幾臺電臺一股腦開動,滴滴答答叫個不停,電話鈴聲也此起彼伏。

而此時十五軍政委回國參與國慶觀禮,秦基偉不得不身兼兩職,既要管理軍務又要管理政務。而此時敵軍炮火猛烈,作戰指揮部聯繫不上下面的部隊,無法得知具體情況如何,這一天是秦基偉最難熬的一天。

幾個小時之後,前沿部隊終於傳來了消息。美韓七個營的兵力在敵方火力的掩護下,向志願軍佔領的兩個高地發起了猛攻,意在搶佔陣地。而自入朝作戰以來,秦將軍尚未面臨敵軍如此大規模的進攻,而此次戰役中美軍投入的兵力、火力、甚至打法都是前所未見的

此時擺在將軍面前的似乎是一個並不好啃的硬骨頭,剛剛得知前線消息,就有一個大難題擺在了秦將軍的面前。

戰場上的秦基偉將軍

志願軍陣地位於五聖山以及西聖山的夾縫之中,五聖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敵軍從此攻佔陣地較難,而西聖山則恰恰相反,較易被攻佔,也是此次美軍主要進攻地。

而此次美軍火力較猛,志願軍防守難度較大,將兵力儘可能地聚在一處進行防守比較容易打退敵人的進攻,但是必然會導五聖山兵力薄弱,若美軍佯攻西聖山,待志願軍全力與美軍作戰時,敵軍繞過五聖山,從背後進攻,則志願軍危矣。

因此五聖山必須留有軍隊駐守,但西聖山一側,敵軍攻勢較猛,若正面被攻破,則陣地也不復存焉。而該如何運用手中資源,面對敵人聞所未聞的炮火該如何進行兵力部署,成為擺在秦將軍面前的一個大難題。

五聖山

戰場形式瞬息萬變,秦將軍決定拼一把,五聖山的部隊原地防守,同時保好西聖山一側的陣地。敵人的炮彈鋪天蓋地的砸了下來,我軍陣地被轟炸的體無完膚,戰場塵煙四起,躲在坑道的戰士們,耳朵都被轟的嗡嗡響,而敵軍則借著火力優勢發起了進攻。

戰士們打退了敵人一波又一波地進攻,守住了絕大部分陣地以及主峰。至黃昏時刻,敵人多次進攻無果之後,先行逃離戰場,只留下了幾千餘名敵軍屍首代表他們進攻過。而美軍最終也只攻下了半個上甘嶺。

此次戰鬥之慘狀只得以慘烈形容,於道德洞內指揮的秦將軍七天七夜沒合過眼,神經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下。在這七天七夜裡,本就不大的陣地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敲打,而兩個陣地也在與敵軍反反覆覆的搶奪中得得失失。

志願軍與美軍陷入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中,而此時雙方所比拼的,只有堅不可摧的意志罷了。

秦基偉將軍

勝利

因為同敵軍拼的是意志,所以我們贏了。

七天七夜的戰鬥中,志願軍傷亡慘重,但敵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聯合國軍前前後後投入了累計十七個營的兵力,傷亡數字更是可怕,達到了七千多人。

據言,美軍的一個兵營裡,只剩下了一名上士以及一名列兵可以答道。戰爭的拐點馬上就到了,志願軍將又一次地打敗美軍,贏得此次戰役的勝利。

時間來到了1952年10月30日22時許志願軍對聯合國軍發起了反擊,十五軍預先集結火力,隨後大量位於坑道中的戰士走出坑道,向敵軍發起佯攻。而聯合國軍紛紛離開工事,慢慢踏入了我軍埋下的陷阱中。

隨後,我軍炮火在秦將軍的指揮下突然減縮,殺了一個回馬槍,敵軍還未接觸到我軍戰士,就被炮火所傷。隨即我軍以十個連的兵力對敵軍進行內外夾攻,收回全部已失陣地,拿下了第一個節點的勝利。

上甘嶺戰役

10月31日,聯合國軍對我軍陣地再次發起猛烈的進攻,企圖再次奪回陣地。黃昏時分,敵軍飛機進行低空飛行進行火力壓制時,與我軍炮彈撞擊,頓時粉身碎骨衝入美軍隊伍中,引起騷亂,我軍趁此發起反攻,又一次獲得了勝利。

戰線拉至11月,12軍加入戰鬥,與此同時敵軍再次組織反撲,雙方再次開始了陣地爭奪戰,但無論我軍還是敵軍都傷亡巨大,這裡只拿其中部分試圖呈現戰鬥之慘烈。

十一月二十日凌晨,九連對敵軍發動了反擊,九連一班主攻六號陣地,數小時惡戰之後,一班拿下了六號陣地,但付出了慘重的傷亡,僅剩一人。

天亮時,敵軍對六號陣地發起了攻擊,妄圖拿下六號陣地,一班僅剩戰士高守餘孤身一人,從凌晨至黃昏,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敵人,堅守住對我軍至關重要的六號陣地。

而首批上高地的三營,最後連一個排的兵力都不到了,戰場之慘烈更是可想而知。

上甘嶺戰役

結語

我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之後,最終拿下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11月25日,537.7高地交予29師,敵軍陰謀再一次被粉碎,上甘嶺戰役結束。

在負責指揮此次戰役的將軍秦基偉來看,稱其為一生中最慘烈的戰役。此次戰役自10月14日敵軍發起進攻至11月25日537.7高地順利交接,共歷時四十三天。

我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共計傷亡11500人,共擊退了聯合國軍900餘次進攻,徹底粉碎了美軍妄圖以物力優勢繼續戰爭的企圖,消除中朝兩方對美軍火力優勢的顧慮,打出了志願軍的軍威,為日後抗美援朝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外戰爭,也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我志願軍戰士不懼死亡,英勇對敵,打服了美帝國主義,也為我國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的頭號功臣,曾當過三個大軍區司令,他是誰?
    在開國將帥中有一個非常傳奇的將軍,他的一生創造了很多絕無僅有的戰績,而他勤奮好學的品質,也使得他被後人熟知,他是我國的開國中將,更是當過三個大軍區的司令,並且在上甘嶺的戰役中,他還取得了頭號功臣的稱號,他就是秦基偉。
  • 上甘嶺戰役中的奇蹟:9名戰士死守陣地,殲敵400僅3人輕傷
    這場戰鬥發生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期間。1952年10月14日,慘烈的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在這場持續43天的戰鬥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共出動6萬多名精銳士兵,志願軍也累計出動4.3萬餘人,雙方在上甘嶺進行了一場空前慘烈的陣地爭奪戰。
  • 專訪志願軍十五軍官兵 回憶艱苦卓絕的上甘嶺戰役
    代表著作有《毛澤東麾下的將星》《開國將軍軼事》等,曾獲首屆中國報告文學「正泰杯」大獎、首屆中國優秀中短篇傳記文學獎等。經過數年艱辛採訪,史實與細節互證,已完成《一條大河——話說秦基偉》初稿。崔建功師長晚年曾如此與筆者回憶上甘嶺頭七天的戰鬥。  崔建功將軍告訴筆者,上甘嶺大戰爆發後,秦基偉每天都與他通電話,此時秦軍長語調極平和,分量則重千鈞。崔建功回憶,他們立即召集作戰會議,下定決心。會後,他在電話中向秦基偉表態:「一號,你放心,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當班長。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嶺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
  • 上甘嶺戰役打到第16天,十五軍為何被撤下來,哪支部隊頂了上去
    如此,範弗裡特便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對志願軍部隊的陣地,發起了進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於是,志願軍總部經過研究,決定由駐守在上甘嶺地區的志願軍第十五軍進行正面防禦,由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將軍全權負責。同時,為防意外,志願軍總部還命令志願軍第12軍,抽調8個團,由副軍長李德生擔任總指揮,配屬給十五軍作戰。
  • 上甘嶺戰役中兩個軍參戰,第十五軍下轄3個師,師長分別是誰
    1952年10月14上甘嶺戰役打響,這場戰鬥持續了43天,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此次戰鬥志願軍一共有兩個軍參戰,分別是王近山領導的第12軍和秦基偉領導的第15軍,這兩位將軍在1955年大授銜時都被授予開國中將,秦基偉更是在1988年榮升為開國上將,成就非常大,那麼秦基偉率領的第十五軍下轄三個師的師長後來成就如何呢
  • 上甘嶺戰役徹底打服美軍,蔣介石:世界上沒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上甘嶺就在五聖山前面不遠,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開始打響到11月25日結束,共鏖戰43天。這樣的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這一場戰役也是創下了美軍傷亡歷史之最。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的裝備差於美軍,但是我們的傷亡率小於美軍的傷亡率。
  • 從南京金陵女子大學走向上甘嶺戰役
    根據原志願軍第3兵團12軍34師106團團長武效賢《上甘嶺戰役537.7北山戰鬥回憶記》和原志願軍第3兵團12軍34師106團幹部股幹事 杜念滬口述女兒武燕平整理(一)我的父親母親▲1960年3月,武效賢陪同毛主席視察34師高炮三連1952年11月,韓戰進入了最後階段,上甘嶺戰役進行著拉鋸式慘烈的陣地爭奪戰
  • 軍旅作家解密上甘嶺戰役:炸碉堡的不是黃繼光
    戰前,美軍原計劃使用兩個營的兵力,用5天時間,傷亡200人的代價拿下上甘嶺。然而,戰爭卻持續了43天,在這彈丸之地,雙方投入了近11萬大軍,19 個步兵團——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兵力6萬人,志願軍投入兵力近5萬人。「從凱文帶來的資料才知道15軍被俘虜了44人,可我們卻不清楚。後來凱文在臺灣找到了還健在的兩位老戰士。」張嵩山透露說。
  • 為了和平——電影中的那些抗美援朝經典戰役
    當年,毛澤東了解了這場悲壯的戰役後,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為了拍好《上甘嶺》,導演沙蒙率領攝製組多次前往戰場進行實地考察,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最終從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出發,塑造了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志願軍英雄群像,成為了中國戰爭題材影片的經典之作。 真實的戰爭比起電影鏡頭無疑更加激烈和殘酷。
  • 上甘嶺與歌曲《我的祖國》
    「一條大河波浪寬……」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會情不自禁跟著唱起來,或者腦海裡開始浮現一些畫面、許多往事,在旋律中挺直脊梁。     《我的祖國》這首歌,是跟一部電影緊密相關的,這部電影叫《上甘嶺》,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雖然講的是一個連隊的故事,卻還原了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嶺戰役之殘酷與壯烈。
  • 解密上甘嶺 炸碉堡的不是黃繼光?
    戰前,美軍原計劃使用兩個營的兵力,用5天時間,傷亡200人的代價拿下上甘嶺。然而,戰爭卻持續了43天,在這彈丸之地,雙方投入了近11萬大軍,19個步兵團——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兵力6萬人,志願軍投入兵力近5萬人。「從凱文帶來的資料才知道15軍被俘虜了44人,可我們卻不清楚。後來凱文在臺灣找到了還健在的兩位老戰士。」張嵩山透露說。
  • 上甘嶺高地屢攻不下,美軍:聽說中國兵能夜行八百,殺人於無形?
    秦基偉是軍中出了名愛動腦子的將領,很快就識破了範弗裡特的陰謀,在他的指揮下,志願軍屢次打退了敵人,挫敗了他們聲東擊西的陰謀。首戰不利讓範弗裡特惱羞成怒,他決定採用大規模炮火攻擊,佔領上甘嶺高地,就這樣慘烈的上甘嶺戰役拉開了帷幕。雙方交戰之初,範弗裡特就派出了三百門大口徑火炮、幾十架飛機和數百輛坦克,從地面和空中對上甘嶺進行了密集的轟炸。
  • 同樣的坑道戰,為何志願軍能守住上甘嶺,而日軍卻只落得全軍覆沒的...
    駐韓美軍的所有部隊,他們都不喜歡月圓之夜、而韓軍最怕的是黃昏來臨。這個時間段是聯合國軍警惕性最高時段,志願軍最喜歡的夜戰+肉搏大多在此時發生,一個多月的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各部幾乎所有的反擊及攻勢全部在夜間完成。 夜戰,它是聯合國軍的最短的短板.................。
  • 抗美援朝:毛澤東一生最難決策
    但是,當戰爭成為惟一選擇,剛從戰火中浴血重生的新中國毅然發出第一聲怒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一仗,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出了國威軍威,洗雪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國門洞開、任人踐踏的屈辱歷史;這一仗,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重新喚起國人的民族尊嚴和民族自信。這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 英雄再相遇 兩位上甘嶺戰役特等功臣分別67年後首次「見面」
    蔣永德(二排右一)與蔡興海(一排右一)1953年在瀋陽的合影(照片由蔡老提供)吳濤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90歲的蔣永德和89歲的蔡興海都曾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兩人均是上甘嶺戰鬥二級英雄、特等功臣。蔣永德家住四川宜賓,蔡興海住在陝西鹹陽,相識於戰後立功會上的他們,自1953年從北京分別後,再沒見過對方。
  • 上甘嶺戰役女兵用聲音徵服敵軍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眾多精通外語的巾幗英雄馳騁疆場,她們和男戰友一道,有的深入前線坑道進行對敵廣播喊話,開展瓦解敵軍的工作;有的在戰場上收容、訊問放下武器的敵軍被俘官兵;還有的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營參加對「聯合國軍」戰俘的管理。她們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屢屢在槍林彈雨中完成了艱巨的任務,她們的貢獻至今依然對中國與世界的民間交往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筆者的老戰友劉祿曾就是她們中的一員。
  • 英雄兒女驅虎豹——致敬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青春方陣
    戰鬥打響的時候,宋時倫率領的志願軍9兵團,已經在茫茫雪野中設伏6天6夜。這支從華東急赴朝鮮戰場的部隊中,不少人還穿著單衣,而他們的對手則是美軍中裝備最精良、保障最充足的第七師和陸戰一師。  長津湖之戰,美第七師31團被全殲,上校團長麥克萊恩受傷被俘後身亡。這是一支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攻入俄國西伯利亞被授予「北極熊團」稱號的美軍精銳,「北極熊旗」成了志願軍的戰利品。
  • 二戰中讓美國蒙羞的戰役,麥克阿瑟將軍逃跑,80000人投降
    付出代價過大作為美國的領袖,羅斯福不會拿美國最重要的軍事基地當做籌碼,讓數千萬的美國士兵為此冒險,一旦珍珠港事件真的是美國羅斯福的陰謀的話那羅斯福在普通民眾心中的威信必然會減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珍珠港戰役的10個小時以後,日本再一次對美國進行了重創,這次他們摧毀了美國的100多架戰機,因此帶來的傷害更是致命的,它直接的造成了二戰中最讓美國蒙羞的戰役,那場戰役中美國麥客阿瑟將軍逃跑,超過8000名美軍投降,創造了美國的一項歷史記錄。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日本又給美國帶來了什麼軍事打擊,為什麼美國會如此慘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