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坑道戰,為何志願軍能守住上甘嶺,而日軍卻只落得全軍覆沒的...

2021-01-08 騰訊網

上甘嶺它之所以能守住,我們撇開士氣、戰術、武器、地形等因素不講,在物理上制約美軍勝利有兩個主因:

其一,美國當年沒有好用的夜視儀-美軍「尖刀師」第7師的傷亡87%發生在夜間、韓軍第2師85%傷亡發生在夜間。

駐韓美軍的所有部隊,他們都不喜歡月圓之夜、而韓軍最怕的是黃昏來臨。這個時間段是聯合國軍警惕性最高時段,志願軍最喜歡的夜戰+肉搏大多在此時發生,一個多月的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各部幾乎所有的反擊及攻勢全部在夜間完成。

夜戰,它是聯合國軍的最短的短板.................。

其二,志願軍可以持續「添油」,這也是最終獲勝的主要原因。

上甘嶺戰役開打的頭7天,做為防守方的志願軍第45師,也就是我國豫西北老鄉們俗稱的「老二團」,他們的戰鬥人員幾乎全部打光了。

崔建功的這個15軍第45師,它攏共有21個步兵連隊(全部為加強連,多數連隊人數超過200人,其中老兵佔50%以上)。

我們都知道在上甘嶺戰役之前,像第15軍及第50軍這類的「二流」部隊,彭總是不怎麼待見的,一直讓他們扮演打醬油的角色,哪像"萬歲軍"第38軍及接替第15軍繼續防守上甘嶺的王牌部隊第12軍那樣重用。

故而,15軍的崔建功師被安排到「最不可能發生戰鬥的地方」--上甘嶺。

上甘嶺相對於它緊緊相鄰的右翼西方山來說山高坡陡屬於「易守難攻」之地。

西方山,它地勢平緩北面就是我方最重要的平康谷地,此地十分便於美軍機械部隊展開攻擊,戰略位置尤為重要。

所以15軍和志願軍王牌第38軍,這兩隻部隊均把自己最能打的硬茬部隊(15軍派的是最能打的向守志的44師)疊加安放在此處,我志願軍全部坦克部隊及重炮部隊主力也均在此地大縱深層層設防坐等美軍進攻。

可是,萬沒想到的是狡猾的範佛裡特卻在最不可能開打的地方--上甘嶺開打了。

直到上甘嶺戰役打到第四天夜裡,秦基偉才終於判明認定上甘嶺,它才是聯合國軍主攻方向而不是佯攻。

第15軍,它在上甘嶺戰役發起的9個月前,既在第五次戰役撤退掩護途中被數次重創,隨即補充了一大批剛剛運到朝鮮的四川儀隴縣、中江縣、銅梁縣、金堂等縣的新兵。

寫到這,我本人先要地域黑一下川人,我常常疑惑,川人愛安逸,「耙耳朵」們一天到晚琢磨怎麼把食物搞的麻辣一點,可是,為什麼他們一旦走上戰場就性情大變,一副視死如歸、死不旋踵的樣子呢?

你只要稍稍瞟一眼志願軍特等功臣名錄,那滿滿的一大群四川人的名字讓你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普遍而不是特例地以身堵搶眼、用胸脯堵住美軍往外推的爆破筒,跳進敵群拉響手雷炸藥包、他們戰至最後一人死戰不退、不死不休。。。。。。

就是這群剛來朝鮮入伍不到1年的新兵們,讓相對弱旅的第15軍至此一戰成名,昂首邁入我軍主力部隊、功勳部隊的行列中去了。

我們的崔建功師,它在彈雨中硬扛硬頂直熬到第七天午夜零時,他們發起了一場十分悲壯的「總攻」,用秦基偉的話來說:婆娘娃娃都上去了。

崔建功把最後的6個僅剩的完整連隊全部投入了這場戰鬥,這群人裡其中就包括黃繼光等3名特等功臣。

時間來到第八天,早晨5點左右,志願軍135團6連終於趕到天亮之前,炸毀了7挺機槍防守的美軍最後一個地堡(這個美軍集群火力點就是原志願軍的著名0號坑道改建而成的,就在2天前,在美7師用火焰噴射器圍攻下易手的。就在那天早晨,已防守了三天的20多名志願軍戰士在一營長帶領下誤判形勢,倉促突圍中紛紛燒死在坑道外從而失守,最後他們只有3人突圍成功,此地造成黃繼光等數十人在今夜為之而犧牲),第45師第三次全部奪回了上甘嶺所有表面陣地。

5點半左右,天大亮了,美軍第7師隨即開始進攻。

這7天的表面陣地爭奪戰,美軍的進攻模式基本是教科書式的完全一樣:

首先炮火準備:40架來至漢城的B26重轟炸機,以4架為一排依次的傾瀉重磅航彈,地毯式轟炸一輪,其間夾雜著10架志願軍最討厭的P51「野馬」和F84「油挑子」,它們低空盤旋「精確打擊」那些在炮火中志願軍尚存活的火力點,以此拉開了進攻的帷幕。

緊接著美軍17個炮兵營320門重炮+29輛坦克轟擊一小時。

這些美軍重炮群炮彈彈著點異常精準,他們在此戰役打響前整整用了三天時間來不斷校正射擊諸元,上甘嶺兩個山頭每一米都已經標註了射擊代碼,同時,天空的炮校機也不斷指示新發現的轟炸目標。

萬幸的是美軍的彈藥稍顯不足?範弗利特原準備用七天時間「飽和地毯覆蓋」整個上甘嶺,可是因為不久前為他們了支援韓9師在白馬山防禦萬歲軍38軍的進攻消耗過大,彈藥量「僅僅夠飽和轟擊4天了」。

我們都知道,美軍第7師被譽為「滴漏師」,也就是說他們把握戰機機會異常精準,這個師在第五次戰役時,敏銳的發現我軍180師反應遲鈍孤立且靠前布防,馬上就把180師切割出來,他們與美24師和韓2師一起合圍了志願軍180師,在合圍了志願軍鄭其貴師後,這三個師又夥同韓9師,共四個師馬不停蹄採用德軍曼斯坦因的集群「坦克劈入」戰術直指軍事重鎮----鐵原。

防守鐵原的志願軍19兵團傅崇碧的63軍,這個斷糧已4天的部隊,軍、師首長和戰士一樣也是依靠煮桑葉湯維持體力。這一時期的志願軍普遍患有夜盲症,其它部隊「喜歡」喝松樹葉(針)湯來防止夜盲症。

63軍採用大縱深防禦,並首次「發明」了坑道戰,經過浴血拼殺13天,總算遲滯了美軍大規模坦克集群進攻,至此,美軍坦克部隊再也不敢在半島上嘗試這個二戰德軍嫻熟且屢試不爽的集群戰術了-美軍只能把坦克分散開來給步兵當移動火力點使用。

這次上甘嶺戰役,打滿全場的美7師與韓二師又雙雙趕來參戰。

在上甘嶺約4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戰役發起前7天,志願軍陣地每秒要落下6發重磅炮彈,也就是15輪地毯覆蓋一遍、一遍又一遍....,炮彈具體有多密集呢?換句話說吧,如果你趴在上甘嶺東西兩側主陣地不動的話,會被大口徑炮彈直接擊中3.8次。

從開打第二天開始,就苦了機槍射手們,他們在上甘嶺被炸鬆軟的陣地上再也找不到瓷實的機槍枝撐點了。

就在14號美軍突然全面進攻的那天凌晨3點半開始,經過一個多小時炮火準備,志願軍幾個陣地先後挨了30萬發炮彈及500多枚重磅(500磅)航彈轟炸,陣地上騰起了數百米高的煙塵,防守的我7連戰士向天空發射3枚信號彈試圖呼喚後方炮兵炮火給予增援,可是,煙塵的遮蔽讓後方的炮兵觀察所完全看不見它們,整整8個多小時的戰鬥守軍沒有得到一發炮火支援。

後來,志願軍一群老兵回憶14號當天,大家異口同聲說那天是陰天,其實,那天萬裡無雲,美軍怎麼會選陰天開啟戰役模式?是爆炸後蔽日煙塵誤導了我們這些老兵們。參加過淞滬會戰的國軍老兵事後回憶,他們幾乎都提到了松井石根的日軍炮兵的兇猛,但是,整個淞滬會戰日軍數月發射的炮彈量(30萬發)才夠上甘嶺第一天的轟炸量。

15軍在五聖山反斜面的炮兵群攏共有榴彈炮3門、山炮6門、野炮6門,他們就算是看見了那三枚信號彈也沒用,這些炮兵所有的射擊諸元全部不在上甘嶺上而是指向遙遠的注字洞南山......

我們再看硫磺島,它面積(20平方公裡)比上甘嶺陣地大5倍多,平均每平方公裡總共承受了美軍1200噸TNT當量的轟炸(其中最密集那天,既登陸日,全天美軍共消耗127毫米以上口徑艦炮炮彈38550發),只不過4天後,折缽山就宣告陷落,剩下的日軍元山主陣地也就再也不用承受美軍大口徑艦炮的轟擊了。

上甘嶺上志願軍卻承受了美韓軍共投射的20000餘噸TNT轟炸當量,所以,上甘嶺陣地雖沒有遭到艦炮上的超大口徑巨型炮彈轟擊,但是,單位面積上承受的爆炸當量遠超硫磺島數倍。我們也不要過份迷信大口徑艦炮的威力,在38線最東端的「傷心嶺」,超大口徑艦炮依然拿坑道裡的朝鮮人民軍沒有辦法。

一個多小時炮火準備後,美軍重炮群開始延伸擴大成環狀彈幕轟炸模式。當然了,進攻的美軍步兵緊跟著密集的徐進彈幕前行。

環狀彈幕可以有效遮蔽隔斷志願軍後方一切地面增援力量。

隨即,美步兵集群(出發線最多能擺開4個營,美韓東西各一半)開始拉出散兵線,爬坡上攻......。

在進攻的首日,當炮火準備結束時,一群觀戰的戰地記者們均認為,這時候的上甘嶺上細菌都不可能存活,當然了,就連那些站在東側攻擊出發線上看熱鬧的美第7師31北極熊團1營及3營的百戰老兵,他們也認同這種觀察:他們隨後採用的是高姿6路縱隊向上開進(僅僅一天以後,這些美7師老兵沮喪地感嘆到:即使使用原子彈也不能把狙擊兵嶺和爸爸山上的共軍部隊全部消滅。」)....。

難以置信的是,在炮火已經反覆深耕了數十遍的地方,依然能夠冒出了一群活人,真是不可思議,他們居然用「手榴彈雨」打垮了6路美軍的進攻。這次垮下來的美31團,是我軍宣稱已經在長津湖奪旗團滅的「熊團」,他們在釜山重建整補後剛剛到達就又遭此重創......。

在第三天上午拉鋸戰時,炮火剛覆蓋結束後,非洲最強戰力部隊-衣索比亞營參與了唯一一次進攻。

我這要囉嗦幾句,說衣索比亞營是非洲最強軍隊,並非恭維他們,它是很嚴謹的一句話。

1896年英國《泰晤士報》報導:我們歐洲人,在非洲又籤署了一份屈辱的不平等的條約,不過,受屈辱方卻是----義大利...。衣索比亞人殲滅了入侵的義大利軍隊。順便說一句,埃塞人古代也非常能打仗,在古羅馬時期,漢尼拔的軍隊最為倚重的就是他兩翼的盧比底亞重騎兵。

上午10點左右,胸前綴滿勳章的這群乾瘦東北非人,他們還沒看清中國軍隊的樣子,轉瞬就被煙火中潑灑出的手榴彈成片炸倒,遺屍121具.....。從此,衣索比亞人只迷信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已經瞧不上西點軍校了。

七天的表面陣地拉鋸戰再加上5天坑道夜戰肉搏,美7師亦傷亡慘重(攏共27個連隊,被打垮24個連隊,多數連隊人數降到40人以下。美軍為了給第31「北極熊」團留點百戰老兵,只有其第2營一直沒捨得動用,這裡,我們得表揚一下美軍的「人性化」制度,美軍在二戰後,吸取了教訓,團級部隊總是留一個營做「種子」既免得成建制被殲滅壞名聲,又能留下一些老兵。

我志願軍第80師宣稱在新興裡奪旗全殲的這個31熊團,其實他們當時就又有一個營不在新興裡包圍圈裡。

美軍同時規定,親兄弟一起服役的,不能分配到同一戰鬥單位,我軍在這一點就做的不夠好,在上甘嶺,王牌第12軍106武團在11月大反攻中,令人遺憾的是同時出現了兩對親兄弟一起衝鋒陷陣的事情:來至四川嶽池縣的邱大成兄弟倆,他們在11月18日上午幾乎同時雙雙陣亡。兩天後,在邱家兄弟犧牲的同一地方,依然是這個106百將團,來至魯北昌樂縣的高守餘兄弟倆在6號陣地防守,出發集結時,哥哥瞅見弟弟高守榮大冬天的腳上的黑布鞋爛的不成樣子,心疼不已,這個弟弟是他們家最寵愛的老么,就說等打完這仗,把自己一直捨不得穿的膠鞋送給他,結果在當天黎明時分,弟弟高守榮就在身邊被打碎了。

美國戰地新聞記者肯尼德有幸親眼看到哥哥高守餘四個小時一個人打退韓軍6次進攻,戰後高守餘獲得「二級孤膽英雄」榮譽稱號。

美軍第7師最終傷亡率定格在38%,擠掉硫磺島戰役的傷亡率而登頂。

在進攻第六天,韓軍一個連隊換防美17「水牛」團2營B連時,B連尚能走下來的美軍只有6人,其中2人蓬頭垢面不成人樣的抬著一副擔架木然下行,這時在距離他們很遠的地方落下一發流彈,這幾名美軍丟下擔架狂奔而去.......

至於我軍:

一三四團團長王景錄哭著這樣向軍參謀長張蘊鈺匯報的:我們的老兵,他們在炮轟時,根據炮彈散布規律,從一個彈坑跳到另一個彈坑.....但第一輪輕傷、第二輪就重傷、等到第三輪炮擊時就犧牲了。每天(上去的)三個連隊完全打光。。。。。。。。

第八天,如果再守上24小時的話,崔建功的45師戰鬥人員就會全部消耗殆盡了。

不得已,兵團特批:可以放棄表面陣地----坑道戰就此開始了。

這裡,我不得不讚揚一下志願軍的鬥志,在人類戰爭史上,如果一隻部隊被完全打散失去建制,也就意味它們基本喪失了戰鬥能力了。數千年來,僅僅只有古羅馬軍隊,他們的軍團(Legion)被徹底衝垮打散時,散兵們會自覺的組合排成三角形或矩形等幾何圖形繼續戰鬥的記載,因為,他們若逃亡會面臨「十抽一」。

崔建功的最後的這6個連隊,他們頂了幾個小時的地毯轟炸後,殘部被打散成8「坨」。

他們接到命令紛紛退入坑道,最大一坨的那部分,是進入1號坑道的一百多人,在這個「H」型坑道裡,匯集了來至16個不同單位,互不隸屬的志願軍各部殘兵剩將,在離他們最近的(300米遠)的0號坑道裡也聚集了幾十號人(包括營級幹部2名),這8個部分,七個馬上建立了黨團支部,成立編成新的戰鬥建制單位。

1號坑道是上甘嶺坑道戰的主要支撐點,在官銜最高身高最高(1.89米)的營教導員李安德主持下,該坑道內所有能動喚的戰士均編入「新」8連(這個連隊傷亡率是500%,幾天來三次補充滿員,三次全連打的僅剩5人以下),黨員幹部及戰鬥骨幹分派到坑道南面,也就是那兩個直接面對敵人傷亡很大的兩個坑道口,佔總人數一半的重傷員則安置到北面兩個反斜面坑道口,其它傷員們負責給DP-28機槍盤狀彈夾壓子彈或者照顧比自己傷重的重傷員,坑道裡的一些重傷員怕忍不住疼痛而呻吟,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他們都紛紛找一些東西咬住直至默默犧牲。

這個坑道裡也有不少新兵冒充黨團員,混到南面坑道口,獲取了面對兇險的防守權。

這時上甘嶺上三個高地稜線,反斜面均已經被敵軍全部佔領,就連北面反斜面我軍1號坑道口上方都有敵方倉促修建的一大兩小兩層地堡,這些地堡的作用主要是絞殺坑道增援部隊,但是,堅守我方反斜面的美軍日子也不好過,他們白天享受我五聖山方向志願軍炮火襲擾,晚上坑道裡的戰鬥小組就會不斷摸上來投彈.....。

這其中,最小的那個坑道(共15米長)塞進了1個完整的步兵班,這個5連4班很了不起,他們是上甘嶺最「原始」的守軍,他們在兩個韓軍連的不斷圍攻下在這個坑道裡堅持了20天,在「30號大反攻」時他們才被我軍「發現」並取得聯繫獲得給養(這個坑道幸虧有一壺水2箱餅乾)。

「30號大反攻」:15軍為了移交陣地給第29師時「好看」(表面所有陣地全部獲得),在10月最後一天,我軍採用了以往美軍慣用的「奢華」作戰方式---(耗時25分鐘,平時我軍炮兵最多只能給予15分鐘炮火支援)炮火覆蓋戰術,對上甘嶺表面陣地進行狂轟濫炸。

這次炮擊,志願軍25分鐘時間,共動用了133門重炮(含24門火箭炮)進行炮火急襲。

為了這25分鐘,志願軍15軍用掉了高崗、洪學智準備了半年的炮彈,這一次是志願軍炮兵炸得上甘嶺上地動山搖血肉橫飛...,

當火箭炮「嗖」「嗖」拖著火蛇飛向上甘嶺時,看著上甘嶺上如煉鋼熔爐一般鋼花四濺,當時觀戰的崔建功師長說:如果戰爭不死人,這真是一幅很美麗的畫卷....。

韓2師也嘗到了每秒一發的飽和轟擊量後的滋味了:守備表面陣地的韓軍31團4個連基本沒有幾個能喘氣的,當衝出1號坑道的志願軍搶奪表面陣地時,竟然沒有遇見一個活著的敵人,就輕易撿到了1號陣地,只有屯在反斜面的2個連的韓軍,才傷亡不大躲過一劫。

實話實說,日軍在硫磺島上的坑道挖的比志願軍不知道好多少倍,上甘嶺最原始守軍26軍和接替的15軍均「不擅長」挖坑道,上甘嶺坑道是陳賡動員60軍和15軍一起倉促挖了4個月修成的。那時候志願軍稱不上是基建狂魔,志願軍挖坑道的工具全部依靠DIY每個軍自建小土爐融化炮彈皮做成挖掘工具。

而慄林忠道用7個月時間,用大型機械把折缽山都給挖空了,做了一個上下九層鋼筋水泥堡壘。日軍的300餘門重炮做成的半地下掩體,攻防起來都十分精妙,美軍前四天艦炮+航彈的「暴擊」下,日軍地下工事毀傷率才僅僅16%。

但是,這些日軍所處孤島完全沒有後援了,他們只有「玉碎」一條路可走。

當然,日軍全軍覆沒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雖然他們與志願軍一樣悍不畏死,但是日軍總的呆板教條的一套戰略戰術,他們要與坑道共存亡,日軍統帥明令各部各軍種不許出擊、不許自殺性衝鋒,除非殺死美軍十人的人方可「自由」....。在後期,絕望的日軍,感覺已經無望,高唱著《祈戰死》自發性出窩發起了15次萬歲衝鋒,而他們不會主動靈活出擊,去大量尋機殺傷敵人,相對應的是,在坑道裡的志願軍在坑道戰的頭10天,既發起了148次夜襲。

(有人會說,志願軍去硫磺島也一樣守不住,其實,這個設想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因為,我軍自成立起,從三灣改編以來,打了近30年仗,從來沒有過戰略上把部隊放在「死地」的事例,不管這個「死地」有多重要,我們都會毫不猶豫放棄。

3年內戰爆發不久中央就能放棄延安,各個解放區也能全部放棄中心城市及根據地所有「首府」,抗美援朝毫不猶豫放棄漢城........硫磺島已然是死地一處,以我軍的脾氣,會毫不猶豫的放棄它。

別說置兵於「死地」,就算是打成了平推攻擊的消耗戰,我軍歷來都是不能容忍的,那些打贏消耗戰回去的指揮員,往往都會被罵的睜不開眼的「敗家子」,羞愧難當。

翻遍人類戰爭史,「死地」必敗幾成定理。但是,我們話也不能太滿,歷史上還真有兩次例外,它們沒有遵守這個定理-蒙古人圍攻下的釣魚城、IS圍攻下的敘利亞代爾祖爾。)

所以,美軍可以放心專注的開著噴火坦克依次去填埋和密封坑道,從而窒息消滅硫磺島頑抗日軍

志願軍可不一樣,他們進入坑道第二天起就不安分,所有坑道不約而同的整夜整夜鑽出坑道四面出擊,襲擾美7師的守軍,特別是在美韓守軍最疲勞的下半夜,各個坑道基本上是編成一個個戰鬥小組傾巢出動,夜晚是屬於志願軍的天下,聯合國軍的傷亡的大頭都是這樣來的。

美軍第7師在夜晚異常被動的另外一個原因,那不僅僅是美軍不擅長於夜戰那麼簡單,而是,為了「公平」,他們在最惡劣的戰區,所有人都要輪換著去「受罪」。所以,每天夜裡,表面陣地上的美軍都是剛剛輪換上來的「新人」,他們總是在陌生的環境中戰鬥,而對手卻是一群熟悉地形地貌不死不休的「常駐民」。

坑道戰開始僅僅5天後,美第7師就扛不住了被韓軍替換掉了。

「統治」整個白天的聯合國軍,為什麼不在這時候,像硫磺島那樣去消滅掉坑道裡討厭的守軍呢?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整個白天,他們可一分鐘也沒有閒著,忙著用各種手段試圖「幹掉」坑道裡的守軍,特別是韓軍,他們「發明」了多種消滅坑道的辦法,什麼「掏頂法」、「封堵窒息法」「火油澆注法」......M40無後坐力炮、火焰噴射器、毒氣(硫磺)彈、集束手榴彈、凝固汽油彈......什麼招都試過,最後無功而返毫無辦法。

每次他們聚在坑道口開始「幹壞事」的時候,1號坑道裡的發報機就呼叫五聖山背面我方炮一師209團,讓他們炮火覆蓋坑道口周邊地域(45師也專門指派4門75mm山炮聽候1號坑道呼喚)。

1號坑道頂部是厚度達36米的花崗巖,雖然它與0號坑道是美軍集中攻擊的重點,但他們不怕韓軍的「掏頂」戰術,顯得相對「安全」。它面向敵人南面的2個坑道口,均可以用機槍枝援300米外重要的0號坑道口,側擊那些試圖破壞0號坑道的美軍,它北面的兩個反斜面「安全」坑道口,可以接受到15軍及12軍不斷的援兵和食物。

這時候,1號坑道戰傷亡已經變得十分輕微了,每天平均犧牲一個班的戰士。

坑道裡的艱苦是我們今天所不能想像的:密閉的坑道被美韓軍越打越短(2號坑道一天就被韓2師炸塌近30米),生存空間越來越窄,裡面堆積著犧牲戰士的遺體無法掩埋外運,各個坑道還得餵養83名美、韓軍戰俘,他們也送不到後方戰俘營,水源經常性斷絕,1#坑道在最初的九天,就完全斷水了,「新」8連副連長侯有昌,他在第四天傷渴而死,最慘的是最靠前的7號坑道,我軍竭盡全力也送不進去東西,幾天來,運輸人員先後全部犧牲在路上了,該坑道共有17人連續11天沒有得到食物和水,最後因饑渴而犧牲,只有6人在連指導員的帶領下成功突圍.....

援兵和食物進坑道十分困難,在漆黑的夜裡,經常是一支一百多人的援軍,能夠活著與坑道中的戰士匯合的人員不超過20人,能送進一壺水一個蘋果的戰士可以記大功,四川儀隴籍士兵胡照春5天送進去120壺水榮立特等功(又讓川軍把特等功搞走了,你能不能給我們外省的戰士留點獲大功的機會?在幾天後的11月初大反攻,上甘嶺上同時獲得中朝兩國頒發榮譽最多也最高的竟然是一名新兵戰士胡修道,你再看看他的籍貫,我徹底無語了,難怪汶川地震時,全國人民拼命支援四川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援軍進坑道有多困難?就拿最大的1號坑道來說吧,15軍先後向其派出援軍800多人,最終有300餘人活著成功進入坑道。

坑道與後方之間不到千米的路上,鋪滿了烈士們的殘肢和炸成零件的槍械,一路散落的被打的千瘡百孔的水壺、散落著一袋袋平壤採購的蘋果、一袋袋蘿蔔。。。我們在這段路上犧牲的人數佔上甘嶺戰役全部犧牲人數的14%。

戰役結束時,1號坑道活下來8人,支援1號坑道的那些15軍軍部警衛連的帥哥們卻一個也沒能回來。

在坑道戰第三天,秦基偉最捨不得投入戰鬥的軍部警衛連,派往1號坑道增援,這個連的戰士是精選出來的精兵一群帥哥+機靈鬼,他們在穿越漫天漂浮著照明彈的路途中,大多都犧牲了,其中包括連指導員王虜,王虜當過6年秦基偉貼身警衛,最後,成功進入1號坑道的援軍是帶路的營教導員李安德及該連副排長等21名警衛連幹部戰士。

最終,志願軍15軍和12軍依次打垮美7師、韓2師、韓「白馬」9師........。

後兩個韓國師,都整補兵員高達數十次,直至他們油盡燈枯,再也擠不出一點兒生力軍了。

縱觀人類戰爭史,坑道戰除去上甘嶺以外,幾乎全部是以失敗告終,硫磺島、塞班、松山、越南老街「三防坑道」、馬奇諾......

所以,這幾乎就是一個特例,我軍不到萬不得已切不可濫用-坑道戰。

在表面陣地丟失後,美韓軍也會退入坑道,他們會靜靜地呆在裡面默不作聲,企圖矇混過關。一旦志願軍進入坑道了,美軍的抵抗並不激烈,他們更熱衷於裝死,等志願軍戰士過去後再起來偷襲。吃了幾次虧後志願軍也學精了,看到倒伏在地上的「屍體」先補槍再說。

我軍的坑道與韓軍坑道製造方法不同:我軍是找個合適位置,用人力硬著頭皮對著山硬挖,間或使用拆解美軍未爆航彈的炸藥幫忙,韓軍建的坑道則是先挖個深壕,在用鋼卯結構構築頂部,他們這種坑道致命缺點是頂部可以用集束炸藥炸塌活埋。

對聯合國軍來說,最噁心的事是---志願軍每次都會有人敢不要命的往坑道裡硬衝。也只有韓9師的部隊敢於和衝進坑道的志願軍互相投擲手榴彈。。

1953年3月26日的梅靚裡東山之戰,志願軍120師358團1連僅用20分鐘就攻戰陸戰一師5團駐守的表面陣地。56名陸戰隊員躲進坑道,1連派出4個戰鬥小組進入坑道,只用了不到30分鐘將其全部殲滅。

一名叫多瓦迪爾的陸戰隊員躺在地上裝死,因為緊張得牙齒打顫而被發現,一名戰士一梭子掃過去將其打傷。不料死人堆裡突然爬起5人跪地救饒。1連在一個坑道裡就擊斃50人,俘虜6人。

坑道戰可不是誰都能打的。

基辛格的一句話說:「中國人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一直在被他們中最勇敢的一批人保護的很好!」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徹底打服美軍,蔣介石:世界上沒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一方面,看到志願軍如此驍勇善戰,他的反攻大陸的春秋大夢瞬間化為泡影。另一方面,同樣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志願軍代表著中國人民打敗了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任何一個中華兒女都會為之驕傲,都會為志願軍豎起大拇指:好樣的,打出了軍威國威,打出了中華民族的氣勢。
  • 解密上甘嶺 炸碉堡的不是黃繼光?
    要問上甘嶺名氣有多大,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現在的80、90後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因為大、中、小學課本裡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更是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最近,上甘嶺的話題再次成為網絡熱點,緣由是一本書《解密上甘嶺》引起的。
  • 軍旅作家解密上甘嶺戰役:炸碉堡的不是黃繼光
    要問上甘嶺名氣有多大,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現在的80、90後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因為大、中、小學課本裡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更是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最近,上甘嶺的話題再次成為網絡熱點,緣由是一本書《解密上甘嶺》引起的。
  • 上甘嶺戰役中的奇蹟:9名戰士死守陣地,殲敵400僅3人輕傷
    文 | 書生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多次以少勝多,打出了許多經典戰例,比如說志願軍一個班戰士曾以零陣亡的代價殲敵400餘人,創下了一個戰爭史上的奇蹟。這場戰鬥發生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期間。1952年10月14日,慘烈的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在這場持續43天的戰鬥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共出動6萬多名精銳士兵,志願軍也累計出動4.3萬餘人,雙方在上甘嶺進行了一場空前慘烈的陣地爭奪戰。
  • 屠殺阿平民曾殺日軍19萬,後被我志願軍打殘
    後來美國參戰,一舉改變戰場態勢,澳軍反撲,將20萬日軍死死包圍。此時,已知大勢已去的日軍揮白旗投降,澳軍無論如何都不接受,最後硬生生把20萬日軍殺得只剩下不到一萬人。澳軍由此一戰成名:活活將19萬日軍殺死。澳軍「袋鼠軍團」的惡名因此名揚江湖。
  • 上甘嶺高地屢攻不下,美軍:聽說中國兵能夜行八百,殺人於無形?
    他白天用汽車拉一些士兵,大搖大擺地向西開進,還故意在坦克上插上旗子,以此迷惑志願軍,讓志願軍認為他們對上甘嶺沒有企圖。到了夜晚,範弗裡特就趁著夜色的掩護,向上甘嶺地區大規模增兵,想要打志願軍一個措手不及。然而這一招對希特勒有用,對志願軍15軍軍長秦基偉來說,那可是雕蟲小技。
  • 專訪志願軍十五軍官兵 回憶艱苦卓絕的上甘嶺戰役
    從此,「上甘嶺」村名被升格為該戰役名。  1952年初春,38歲的秦基偉軍長率志願軍十五軍接替二十六軍的防務,在朝鮮中線的「鐵三角」地區,約30公裡寬的正面擔任防禦作戰任務。在部署作戰任務時,彭德懷司令員曾明確指示:「五聖山是朝鮮的中線門戶,五聖山失守,後退200公裡就無險可守。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 上甘嶺與歌曲《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這首歌,是跟一部電影緊密相關的,這部電影叫《上甘嶺》,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雖然講的是一個連隊的故事,卻還原了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嶺戰役之殘酷與壯烈。在激烈的戰鬥間歇,狹窄的地下坑道內,志願軍衛生員王蘭唱起了《我的祖國》這首歌,鏖戰多日、傷痕累累的志願軍戰士們,在歌聲中昂起頭來,眼眸清亮。
  • 上甘嶺戰役打到第16天,十五軍為何被撤下來,哪支部隊頂了上去
    1952年10月14日,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了。這場戰役,從美軍的作戰意圖來看,是所謂的"攤牌行動",意思就是,奪取在美軍第九軍團與志願軍之間的一條從西北伸向東南的高地,志願軍稱之為537.7高地,並憑此高地,用火力壓制住對面的志願軍陣地,並控制志願軍縱深十公裡的地方,這樣,就能迫使志願軍向後撤退。
  • 秦基偉將軍回憶上甘嶺:歷時43天,是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
    但志願軍並未主動放棄陣地,反而嚴陣以待,寸土不讓。 而美軍認為只使用一個營的兵力進攻是不現實的,於是安排兩個營的兵力發動進攻,也就是說此時的志願軍面對的是整整2倍的主攻兵力。
  • 英雄再相遇 兩位上甘嶺戰役特等功臣分別67年後首次「見面」
    蔣永德(二排右一)與蔡興海(一排右一)1953年在瀋陽的合影(照片由蔡老提供)吳濤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90歲的蔣永德和89歲的蔡興海都曾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兩人均是上甘嶺戰鬥二級英雄、特等功臣。蔣永德家住四川宜賓,蔡興海住在陝西鹹陽,相識於戰後立功會上的他們,自1953年從北京分別後,再沒見過對方。
  • 志願軍180師大敗,毛主席急召3位軍長和王近山回京,親自談話問詢
    180師的全軍覆沒,是第五次戰役後期轉移過程中的重大失利。這到底僅僅是前線指揮員的指揮問題,還是軍內有些同志的思想問題?若是前者還好說,若是後者,問題就很嚴重了。圖|正在準備伏擊日軍的士兵1937年10月,在娘子關七亙村伏擊日軍的戰役中,當時作為一二九師722團副團長的王近山,率部潛伏在離日軍前行大路僅僅10來米的地方。就這麼近的距離,日軍卻絲毫沒有發現!
  • 從南京金陵女子大學走向上甘嶺戰役
    根據原志願軍第3兵團12軍34師106團團長武效賢《上甘嶺戰役537.7北山戰鬥回憶記》和原志願軍第3兵團12軍34師106團幹部股幹事 杜念滬口述女兒武燕平整理(一)我的父親母親▲1960年3月,武效賢陪同毛主席視察34師高炮三連1952年11月,韓戰進入了最後階段,上甘嶺戰役進行著拉鋸式慘烈的陣地爭奪戰
  • 上甘嶺戰役女兵用聲音徵服敵軍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臨近畢業的劉祿曾,毅然報名參加志願軍,被分配在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軍工作部擔任英文翻譯。在志願軍第九兵團俘管團收容所,劉祿曾同戰俘逐一談話,核實情況,作細緻的思想工作。而劉祿曾對戰俘詹姆斯·柏特納的思想改造工作,至今仍為很多同志奉為經典。經劉祿曾了解,柏特納是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的新兵,入伍前在一家餐館洗碗。
  • 上甘嶺戰役的頭號功臣,曾當過三個大軍區司令,他是誰?
    到了建國初期,也是秦基偉率領著15軍開赴朝鮮作戰,後來由於敵軍的炮火過於猛烈,秦基偉的手下軍長曾向他請示撤退,防止隊伍中的士兵作無謂的犧牲,但秦基偉信誓旦旦地告訴這位師長,國內有很多15軍這樣的部隊,但上甘嶺只剩下了他們
  • ...我終於歸來——寫在清明志願軍烈士遺骸回歸》│張國民朗誦
    資料圖 為何會失敗?美國人至今都沒想明白,為什麼二百年來對外戰爭從無敗績的他們,會在朝鮮戰場籤訂唯一一個不是代表勝利的停戰協議。 而我們,卻清清楚楚知道,他們為何會失敗......
  • 預告:難忘鐵血上甘嶺 | CCTV-7《老兵你好》欄目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節目
    >上甘嶺和鐵原之戰——如果說長津湖展現了我軍善攻的一面,那麼上甘嶺和鐵原則展現了我軍善守的一面。於是反覆向我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進攻,其中最著名也是打的最激烈的是上甘嶺。在這裡美軍傾瀉了極大彈藥量的火力,但受阻於志願軍的坑道戰術又遭到志願軍援軍的打擊,儘管一度佔領表面陣地,但仍以失敗告終。上甘嶺之戰中,我軍打出了威風,而三八線周圍的戰鬥也在不斷進行,我志願軍各部的頑強抵抗使美軍處處碰壁,三八線上處處都是上甘嶺,最終迫使美國承認不再抱有擊敗中國方面的幻想。
  • 他是全國武術冠軍,率領數千武林高手攻打日軍,竟全軍覆沒
    導讀:他是全國武術冠軍,率領數千武林高手攻打日軍,竟全軍覆沒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