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無肉不歡」是注重餐桌營養與美味的吃貨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國每年肉類產品的消費量大到驚人,除了牛羊肉、雞肉、魚肉之外,還有堪稱吃貨心中最愛的豬肉。我國每年豬肉消費量在5500萬噸左右,除了本國自繁自養自銷之外,還會從國外進口一部分,通過對工供需關係的合理調控來控制豬肉價格,穩定豬肉市場。
然而自從2018年我國發生大面積非洲豬瘟之後,生豬出欄率極大減少,到了2019年下半年,豬肉市場出現了肉少價貴的情況,價格不斷飛升。
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看著「20元+」的豬肉價格,都感嘆「吃肉難」。
儲備肉陸續等場,肉價為何仍漲不降?
國家每年都會根據情況「囤豬肉」,其中一種為活豬儲備,另一種為冷凍肉儲備。無論選擇哪種儲備方式,都是為了能夠「以備不時之需」。過去人們曾經對儲備肉有所誤解,以為儲備肉和新鮮肉相比,品質上要差很多,而且存在飲食隱患。
但實際上儲備肉是有著嚴格的儲備標準的,一切都要以食品安全和飲食健康需求為前提。從2019年全國肉貴成趨勢以來,國家多次進行儲備肉投放,一方面是為了緩解老百姓吃不上肉的難題,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這種手段來對市場肉價進行調控。
尤其是在進入2020年之後,經常可以在報紙、網絡上看到國家又投放了多少儲備肉的消息,在2020年12月24日,國家更是一次性投放了50萬噸儲備肉。為何國家大力調控市場供需關係,豬肉價格仍然是虛高不下,不見明顯回落呢?
誠如前文所言,我國每年豬肉食品消費總量是非常高的,多達5500萬噸左右,每天的全國豬肉消耗量大約在12萬噸左右,以此次投放的50萬噸為例,雖然總數上看起來非常多,但分攤到全國,僅相當於4天左右的消耗量,無法長期實現有效的市場調控。這也是為什麼國家投放了大量的儲備肉,但人們仍然覺得肉價不降的原因。
依據這種結果來看,是否意味著投不投放儲備肉對市場的影響都不大呢?當然不是!在國家投放儲備肉的過程當中,對市場價格的穩定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如果國家不通過投放儲備肉的方式對市場進行調控,市場豬肉價格有可能會更高。
儲備肉投放市場,為何肉攤難覓其身影?
國家一次性向市場投放50萬噸儲備肉,進入市場之後普通民眾卻很難看到它們的身影,到底是誰買了走這些肉呢?
從投放量和需求量的角度來說,50萬噸儲備肉湧入市場,以我國現有人口進行平均分配,每人約可分達38千克,按理說可以解決人們「賣肉難」「肉價高」的困擾,為什麼人們在肉攤上或是超市中看到的大多數仍然是新鮮肉,幾乎看不到冷凍儲備肉的身影?
這就要與消費者消費習慣和市場消費經營需求相結合來看,大多數消費者在前往市場購買肉類時,往往會選擇更為新鮮的鮮肉食品,對於冷凍肉類的購買慾望低於鮮肉。
若是將這些冷凍儲備肉全部投放到農貿市場、超市這些地方,往往很難形成有效的消費刺激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想買肉的需要。
那麼,這50萬噸儲備肉投放後都流向哪裡了呢?實際上這些肉類主要面向的銷售群體是餐飲、店鋪、企業食堂等。以往亦是如此,只要國家儲備冷凍肉投放入市場,就會被各大餐廳門店搶售一空,普通消費者在市場肉攤上自然很難看到這些冷鮮肉的身影。
全國肉貴的時代還會持續多久?
其實對於老百姓而言,最關心的就是全國肉貴的時代,到底什麼時候能夠結束。在2020年9月至11月期間,豬肉價格曾一度回落,甚至部分地區出現豬肉價格回落至「10元+時代」,這讓老百姓興奮不已,買肉、吃肉的熱情也隨之提升。
令人感覺疑惑的是,進入11月之後,豬肉價格再度回升,重新回到「20元+」,跌宕起伏如此明顯,讓人們抓不住脈絡。
結語
其實,全國豬肉降價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之所以會出現豬肉價格不斷升高,是因為豬肉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而隨著我國生豬產能逐漸恢復,國內豬肉價格過高的情況也會獲得緩解。消息人士稱,目前我國生豬產能已恢復90%,且有望在2021年4~5月份迎來生豬及豬肉價格的轉折點,而2021年底,生豬價格有望徹底回到1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