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六一,對於我們這些不能再過六一兒童節的「老幫菜」,只有回憶的份兒了。想想當年我們小的時候,也玩過很多的遊戲。
不知該從何寫起,那就想起什麼寫什麼吧。寫的重點在遊戲,也就是至少要兩個人一起玩的,一個人玩的留著下篇再寫。還有,爬樹,上房,遊泳,滑冰那些歸在技能類,不算遊戲類。
有些遊戲是大眾遊戲,比如丟沙包,抽陀螺(抽漢奸也叫抽地牛兒),踢毽子,跳皮筋,翻花繩,彈球,方寶,跳房子,丟手絹……這些都需要一些道具,各地玩法略有不同,但大同小異。
還有一些遊戲也算是大眾遊戲,但玩法就有很多種了。比如洋畫兒,貼畫兒。洋畫兒和貼畫兒是有區別的,洋畫的材質是硬紙板的,印的一般是神仙,開始時還比大小,一般的是左上角第一張最大,然後是第二張,依次類推。隱約記得,大部分洋畫的第一張印的是鴻溝老祖,然後是女媧娘娘,後面的有盤古,太上老君什麼的。貼畫是後出的,背面有不乾膠,揭開能貼在別的東西上。印的一般是動畫片中的角色,麥克倫一號,變形金剛,聖鬥士什麼的,總之是當時電視臺播什麼動畫片,接著就會有貼畫兒出來。
洋畫兒和貼畫兒的玩法很多,常見的有摔、拍、吸(也叫嘬),剩一,二一等等。最早玩洋畫,後來逐步被貼畫取代。當時玩的時候,玩到最後,手都是腫的。有時候不光用手,也會用嘴吹,吹翻面了,再用手吸。
還有一些遊戲,不需要道具,比如老鷹抓小雞,貼「年糕」,「騎馬」打仗,攻山頭,撞拐,木頭人等等。還有一些遊戲沒名字,比如倆人面對面,用手互相推或閃,腳不能動地方,誰先動誰算輸。還有就是和邁步相關的,先石頭剪刀布,石頭贏了邁十步,剪刀贏了邁兩步,布贏了邁五步,劃定個起點和終點,先到終點的算贏。還有一個,防守的一人或一組人先邁,從一步開始,到位後單腳站好,不能再動地方了,如果多人,可以相互攙扶,叫作「搭架子」。進攻的一方,始終是要比防守的一方少邁一步,到位後也需要單腳站好,不能動地方了,動了算輸,這個人要下場,本輪不能在參與了。站好位置後,想辦法去推守方的人,把對方推的雙腳著地或者動了地方就算贏,守方的這個人要下場,如果攻方把守方的全贏了,那就攻守轉換。如果沒贏,那守方繼續,從一步升級到兩步。這個遊戲攻守是講究策略的,需要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幫忙。比如攻方就需要有人去拽住本方人抬起的那隻腳,讓他在向前探身的時候保持平衡,夠的更遠些。
攻山頭兒,這個山頭可以是沙子堆,黃土堆,也可以是稻草堆,只要比地面高就可以。實在沒有,可以畫個圈當山頭。一方攻,一方守,直到攻方把守方的人全都趕下山頭就算贏了,雙方互換角色繼續下一輪。這個遊戲最好的場地就是稻草堆,因為即使摔著也不疼,可以採用更多的戰術,玩起來更加刺激。
還有一個特別「傻」的遊戲叫「跑圈」,先規定一個地方叫「家」,也就是安全區。一幫人跑,另一幫人追。被逮到的人原地不能再動,需要等著本方的人來救。為了防止耍賴,在家裡待著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是10秒鐘到半分鐘,時間到了必須出去。這個遊戲算是「警察抓小偷」和捉迷藏的合體版。跑圈後來有了升級版,也算是騎馬打仗的升級版,一個人騎自行車,後座上再帶一個,去找另一方。哪方後座上的人先腳著地,哪方就算輸了。這裡也會設置個「家」,不然騎車的會累死,騎不動了也要推著,不能讓後座上的人腳著地。這個遊戲有些危險,後來被大人們給叫停了。其實我們玩的人不覺得危險,我們當時認為大人們叫停的原因是怕把自行車撞壞了。那時自行車是貴重物品,撞壞了大人們心疼,我們也會挨頓罵,嚴重的還會挨頓打。既然對大家都沒好處,索性就不玩了。
還有一個和抓人相關的遊戲,有些有多個版本,也是有人跑有人追。跑的人說出特定的口令後就原地不動了,追的人抓到也不算數。口令是之前商量好的,一般是仨字,叫「說仨字兒」,說出任意三個字就可以,定住之後必須本方人過來拍一下才算「解凍」,可以繼續跑。本方人全凍住或被抓住後就算輸了,雙方互換角色。
和這個類似的叫「冰棍兒,化了」,說出「冰棍兒」就算凍住了,說出「化了」就算解凍,不需要本方人來救。
還有一些遊戲比較小眾,比如三角,踢包,打杆兒(gar,二聲),逮(dei,一聲)鏰兒(鋼鏰兒,就是硬幣),扔鏰兒,「學生、老師、主任、校長」(名字有點長,當時也沒起名字)等。這些遊戲只在一個小區域流行,會玩的人不多。
三角,用煙紙疊的,可以像方寶那樣摔著玩,也可以吹著玩。
踢包,規則有些複雜。簡單講也分進攻和防守兩方,進攻的用腳把沙包踢出去,防守的可以用手接,如果沒接到,就進行下一步。規矩挺多的,有時間可以單獨寫一篇介紹一下。
打杆兒(gar,二聲),玩的較少,因為有一定的危險性。杆兒是用木頭削成的,類似棗核形狀,兩頭尖,中間鼓。玩的時候也分攻守雙方,攻方把杆兒平放在地上,用一根木棒,俗稱杆兒棒,敲打杆兒的一頭,讓杆兒飛起來,然後在用杆兒棒擊打,有點打棒球的意思,把杆兒打遠。守方則需要接住,接不住就進行下一步。和踢包的規則有類似的地方,因為有一定的危險性,後來被踢包取代了。
「學生、老師、主任、校長」,估計這個遊戲知道的人不多,屬於角色扮演類遊戲,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開始時分出角色,最高等級是校長,一人,然後是主任一人,接下來是老師一人,最後是學生,一人或多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規矩,錯了就要下臺,低一等級的依次填補。當時玩這個遊戲能玩半天,現在想想,有點傻。
逮(dei,一聲)鏰兒,和扔鏰兒,鏰兒就是鋼鏰兒,也就是硬幣。其實「逮」就是「扔」,區分叫法是因為玩法不太一樣,差別在於開局方式不同。玩的時候需要鋼鏰兒,無特殊規定,一般是用五分的。逮鏰兒的開局是往牆上拽,讓鋼鏰兒反彈的越遠越好,方法自行研究,經驗是要豎著拽,掌握好角度,還要看牆的硬度,表面粗糙度,也不能拽到磚與磚之間的水泥縫處,總之,要想反彈的遠,需要有技術支撐。大家依次拽完後,反彈最遠的第一個「進攻」,向「攻擊目標」扔出鋼鏰兒,如果你的鋼鏰兒最後停下的位置和目標的鋼鏰兒之間的距離在一紮(zha,三聲,也有地方叫cha,三聲)範圍之內就算「吃」了對方,對方出局,勝方可以繼續扔,去吃下一個目標。如果在一紮範圍外,則輪下一個人扔,也就是反彈第二遠的。扔鏰兒的開局是往一個框裡扔,扔進去了變成「皇上」,當了「皇上」的人才可以吃別人,吃的方法一樣,要在一紮範圍內。沒當「皇上」的叫平民,不能吃別人。如果不小心吃了皇上,那算「自殺」,直接出局。這個玩法還有一種彈球版本,只是必須撞擊到對方彈球才算「吃」。
說到彈球,最基本的玩法是彈。地上挖四個坑,稱為窯兒,再畫個槓,就行了。先分別進123窯,最後進皇窯兒,當了「皇上」,就可以出來「殺人」了。沒進皇窯兒之前都是平民。規矩也有好多,就不多寫了,有時間詳細的寫一下。
鋼鏰兒還有吹著玩的,叫吹鏰兒。會吹的「呼」一下,一排鋼鏰兒就翻面了,不會吹的,「呸」半天,鋼鏰兒就是不動。
寫了不少了,其實還有很多遊戲。比如挑(三聲)棍兒,攢一把冰棍棍兒,洗乾淨,豎著握好,然後撒手,讓冰棍棍兒自然散開在桌子上或平地上。接著再一根根的收回來,收的過程中每次只許動一根,如果碰到其它的,就要輪到下一個人來收。收的時候可以用已經收回的冰棍棍兒做工具,去挑,去撥,去捅都可以。這個遊戲很有意思,要觀察,要制定辦法,要去動手操作,過程中精神集中,不能急躁。做到心靈手穩,還要有耐性。
和冰棍棍兒相關的還有一個遊戲叫「拔墳頭兒」,名字不太好聽。先堆個小土包,然後插上一根棍,之後開始拔或刨土,輪流來,最終誰拔的時候棍兒倒了,就算他輸了。
突然又想起一個遊戲,啄刀(也叫戳刀)。地上畫個框或圓,然後按幾個人參與就平分成幾份,作為自己初始的地盤。一個人開始用啄刀啄別人的地盤,啄刀啄中且不倒,就可以在對方的地盤上畫一條直線,需要經過剛被啄中的點,將對方地盤一分為二。對方選擇留那一塊,另外一塊就歸贏的人。如果啄不中或啄刀倒了,就輪到下一個人來。直到有一個人的地盤小到一定尺寸,這個人出局。這個尺寸通常叫「一指」,,就是能放下自己一個手指肚的尺寸,事先規定好是哪個手指,不然的話,大家基本都會用小拇指去量,自己量自己的地盤。這個遊戲,手指粗的吃虧。
太多遊戲,寫不完了,有機會再寫吧。最後的篇幅,留給全民都會,老少皆宜的遊戲。準確來說,這個算不上遊戲,它主要的作用就是解決爭議。石頭剪刀布,我們管它叫「猜(cei,四聲)頭家」或「猜丁殼」。很多遊戲,是有先手有後手的,如何決定,要靠猜頭家來分出來。有爭議的時候也可以用這個來解決爭議。但和有些地方不同的是,我們是倆人之間猜頭家,三人或三人以上不用,改用手心手背,我們管這個叫「順兒」,倆人猜,仨人順兒。順兒的時候,唯一出手心或手背的人勝出,剩下人繼續,剩倆人時才會猜,最終分出名次或順序,因此叫順兒。順兒的另外一個作用是分撥,比如四人順兒,兩個手心的一撥,自然剩下兩個手背的一撥。
石頭剪刀布還有一個用腳的版本。雙腳併攏相當於石頭,雙腳左右岔開相當於布,雙腳前後岔開相當於剪刀。一般是冬天時候用,因為天冷,不想用手。
當年這些遊戲都是大孩子教給小孩子,小孩子長大了變成大孩子了,再把這些教給後來的小孩子。直到遊戲機的出現,這些遊戲就不再往後傳了,也慢慢的消失了,只有少部分的遊戲還在幼兒園和小學裡「流傳」,更多的只是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打字不易,拼音輸入,如有錯字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