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武漢的印象,很多人都能用一句「兩江分三鎮」形容,也有人會用「龜蛇鎖大江」來概括,其中表現出的是城市完全不同的意境和風貌。如果從純旅遊角度來看,龜蛇兩山顯然更能體現出武漢的氣質,比如說蛇山上至今還遍布有眾多古建築。這其中有一座低調的紀念館,位於蛇山綠林內,是一位晚晴重臣為自己建造的,迄今擁有111年歷史,環境古樸清幽,透露出一派清廉氣質,它的名字叫做抱冰堂。
鬧中取靜,蛇山上的低調紀念館。抱冰堂位於蛇山中部,熟悉蛇山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這是一座海拔有限的小山丘,非常好尋找攀登,尤其是相關部門將之改造為公元後,山上的環境就更加怡人了。簡單來說,蛇山居於武昌區鬧市,南北被武珞路和民主路包圍,東西又由武昌路和中山路環繞,是典型的鬧中取靜之環境。抱冰堂建在山上,看似位居樹林庇護之中,但實際上並不幽深,從武珞路入口北上蛇山就能看到,非常好找。
當然,因為蛇山帶著一定坡度,所以很多時候即便面對面能夠聽到上下山人的談話聲,但真要拐到面前見著也有距離。蛇山的這種屬性讓抱冰堂的位置增加了幾分神秘感,攀登山峰,順著山上小道,轉來轉去,摸著方向感,直到跨過一個大陡坡,眼前的景致忽然柳暗花明起來。立碑、大鐵門,抱冰堂幾個字展現,才知道這處紀念堂的景致如此與眾不同,它建在這個山坡中,至少已有百年歷史了。
建築古樸,百年歷史恍若一瞬。抱冰堂的主體,建在山間,預留的位置分外空闊,似乎即便再加上一棟建築也無懸念。鐵門是開放的,沒有管理門崗和工作人員,實際上整個紀念堂也是開放的(除開周一),從山路上來到紀念堂大門前,一派安靜又清幽的氛圍。紀念堂前空闊地帶很寬,打掃得看不出痕跡來,山間落葉繽紛,蟲鳴鳥叫,偶爾聽到漸隱漸現的機動車聲音,不是很清晰。
抱冰堂建於1909年,是晚晴重臣張之洞的生祠,是他在世時為自己建造的,迄今為止已有111年歷史,也是武漢市內眾多關於張之洞的紀念古建築之一。相比其他建築,抱冰堂很單薄,僅有一棟古建築,非常有清朝建築特點。對於木質建築,細節之處的觀賞很有必要,窗欞屋簷,處處精雕細琢;當然,對於一座紀念館,館藏的各種展品也非常有文化價值。抱冰堂裡清幽一片,古樸又簡約,那些紀念冊和展示品裡,透出的是直白的故事,震撼人心。
環境清幽,老建築裡的清廉氣質。對於抱冰堂的印象,從外觀看別無他樣,似乎與同時期的建築比較也很一般。明清建築皆是如此,木質材料做主體,當時看來雍容華貴,但經過百年時間下來,反而有種清貧和簡約的感覺。黑白反差的建築和顏料,厚重的屋頂和主屋梁,一覽無餘,看著相當直白,這種直白裡充滿了清廉的感覺。進到抱冰堂裡面,目測光線和氛圍比較厚重,並非生活居住,只是單純展示,這100多年裡,不變如初。
事實也的確如此,歷史上的張之洞,一生以清廉自詡,經手千萬銀兩絲毫不貪贓,他去世後家裡清貧如洗,還要曾經的同僚捐贈銀兩才得以舉辦喪葬,清廉品格可見一斑。值得一提的是,抱冰堂裡這個「抱冰」兩字,也是張之洞晚年給自己取的,叫做「抱冰老人」,他有什麼樣的頓悟和決心,可能不會有人知道了。唯一可以窺見的,只有這座蛇山上的抱冰堂,一棟建築一段感悟,發於肺腑間。
抱冰堂景點內的景觀,旅遊冊子上說有一棵120多歲的梧桐樹,根據推測,它應該算得上是與當年抱冰堂一個年齡,甚至還要稍長一些。不過,實際遊覽時候,除了一些很高大的香樟外,對於古梧桐樹沒見蹤影,可能是小編粗心沒有注意到。小編對於抱冰堂的興趣,除了建築本身外,還有其中的紀念展品,它是最真實歷史的表達,當然,小編印象深刻的唯有清廉爭氣,兩袖清風這八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