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更了解自己孩子,先了解這些星星的孩子,唯理解是最適當的陪伴

2021-01-08 威巖媽咪家

廣州南沙區的7歲男童明明與自己32歲的母親在住宅內死亡。

據了解,案發十多天前,該男孩曾在幼兒園裡與一名女同學產生推搡;幼兒園的老師表示男童開始扯女同學的衣服,還將女同學摁在地上,女童家長聽聞此事之後開始追究男童家長與學校的責任。

同時在家長群上也發生了爭吵,幼兒園讓明明停課1天,但家長群裡家長們依然不依不饒,男童的家長在群上安撫其他家長的情緒,希望不要再責怪自己的兒子明明,表示自己的兒子明明患有自閉症。

譚某的言論沒能引來家長們的同情,家長情緒反而更加波動,家長來到幼兒園逼問園長為何要收取一個問題兒童,園長只能與明明家長商量繼續讓明明停課幾天來安撫其他家長的情緒。

家長群在微信群上攻擊譚某及明明,譚某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情緒崩潰的她選擇在家裡與兒子明明燒炭自殺 ,當時譚某還懷著孕,這場意外導致了三條人命的損失,實在悲痛。

譚某與兒子都是特殊人群,譚某是孕婦,兒子是自閉症兒童,兩人本應該得到社會的寬容。明明在幼兒園裡與同學產生推搡確實是他的不對,但小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也很正常,況且小女孩當時有沒有什麼過激言論呢?

現在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不知道那些家長群的家長作何感想,為什麼不能寬容一點,非要步步緊逼,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其實就是人的品質個性問題。

有數據顯示,我們國家自閉症兒童數量已經超過200萬,他們像星星一樣孤獨地閃爍在另一個世界。

如今大約88位孩童中就有一位被診斷出有程度不一的自閉症。

許久以來 ,在我們的認知裡,很多孩子內向、不愛交流、宅家等被以為這孩子可能自閉了,而真實的自閉症是會讓人發瘋的,如果哪個孩子被醫生不幸告知患了自閉症,父母可能會崩潰到難以接受。

溝通障礙是辨別自閉症人士的主要標準之一。他們不斷重複的自言自語,不理睬別人的問話,甚至無法直視對方的眼睛。

你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喪失了說話能力時的情形,不能給別人描述你餓了、累了或是痛了,也不能給任何朋友訴苦,你想像你失去了交流能力,沒有了思想編輯能力,無法掌控你大腦的正常運轉 ,而你卻無能為力。

更糟糕的是另一個感官編輯也不打招呼就走了,猛然間,周圍環境的感官刺激遠遠不斷融入,各種聲音、顏色和圖形在你腦海中遊走,吵鬧著要引起你的注意,這種未經編輯、過濾、同地獄般可怕的現實令他們發狂絕望。

而對大多數人而言,基因讓我們一出生就具備了各種編輯能力,這些卻需要自閉症人士終其一生來學習模仿。

這是一項智力和精神上的折磨,是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

日本的13歲自閉症患者東田直樹的《我想飛進天空》揭示了自閉症患者的心路歷程,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他們,他們渴望人們的理解愛護和陪伴,希望人們不要嫌棄他們。

東田直樹通過問答的形式,解釋了自閉症兒童發生古怪表現的本質原因。

譬如:1)為什麼他們講話大聲且古怪?

因為他們不是故意的,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是一種條件反射,自己也羞愧的要死,但這種聲音就像呼吸一樣,一不注意就從嘴裡溜了出來。

2)他們為什麼會重複問相同的問題?

詞不達意是他們無法控制的。他們無法糾正表達中的錯漏,但卻非常渴望大家能夠理解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所以在交流中還需要人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細心。

3)他們為什麼不能正常對話?

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說,而是因為他們說不了。他們也會感到內心煎熬,但他們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身體,連要求不動或者動一動都十分艱難。

書中共有58個關於自閉症心靈的問題,看完讓我們更了解了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們,他們是那麼需要關愛和理解,卻不能正確的表達出來。

通過這些問題,也讓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認識,平時孩子會做出很多惹大人生氣出格的事情,可以想想孩子可能並非故意,而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一種表現,如果大人不能理解,從而責怪孩子,孩子無法為自己辯解,只能將錯就錯。

所以,即使你不曾養育過自閉症孩子,多去了解關愛身邊的自閉孩子,也是對生命形式的另一種了解,會讓你更加寬容和珍愛生命!

相關焦點

  • 還在頭疼和孩子分房?不如先了解孩子
    簡單理解,就是一個孩子,他沒吃飽一定會一直喊餓。一輛小汽車,沒加夠油他就跑不遠。一個孩子,他的安全感不足,時刻擔心著「被拋棄、不被喜歡」這樣的問題,那他的自我意識是無法真正發展起來的,更無法順利地走向獨立。
  •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心理學家:了解四大法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做事一根筋,有時候明明繞個彎就想通的事情卻遲遲想不明白。有的時候,父母經常會看到孩子總喜歡看一些搞笑的漫畫書和一些帶有寓言性的故事書,總是抱怨道孩子不去做一些能夠啟發思維的習題,而是看這些對學習沒有幫助的書,這就是抽象書籍內容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在抽象的內容和有吸引力的內容兩者中間,孩子的選擇一定是有吸引力的內容,能夠吸引自己的興趣和注意,孩子也會更善於在這些具有吸引力的內容中去動腦和思考。2.
  •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三次叛逆期,父母提前了解,心裡更有底
    經常有家長說,自己家孩子最近越來越不聽話,是不是到叛逆期了。其實,孩子是否處於叛逆期是有些規律可循的。 家長這個階段,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叛逆背後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採取相對應的措施,其實叛逆期沒有那麼可怕。
  • 眼下孩子需要了解的三件事,比疫情更重要,請記得告訴孩子
    所以,我也想跟大寶說以下三件事,也出於這次疫情後,我的感悟。1、害怕是正常的情緒,但別恐慌在這次疫情之前,我跟大寶聊過關於死亡的事情,那時候是他幼兒園有位得白血病的小朋友離開了,他問我梓豪(化名)去哪裡了?我跟他聊了我自己已故的爸爸,告訴他,你看,天上最亮的星星就是梓豪。那時候聊的不痛不癢,他那年三歲半。
  • 青春期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在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們先做一個小調查吧。在你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有什麼特點?因此我們也能理解孩子會因社交而痛苦了。當年那個牽著你手牙牙學語的孩子突然變得更願意由別人陪伴,要接受這樣的事實確實不容易。不過你要記住,這都是暫時的,你始終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也許你當下的感覺並非如此,但確是事實。二、愛衝動的叛逆期「叛逆」是我們對青春期的孩子評價得最多的話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不那麼理性思考的大腦,尤其是青少年。
  • 孩子不是金絲雀,適當的家務勞動可以「試誤」,讓孩子更優秀
    例如:三四歲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把碗打碎了,他們的第一反應絕不是開始嚎啕大哭,而是會疑惑的看著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開始大聲地呵斥孩子:"怎麼吃飯的?會不會好好吃飯?"孩子被嚇哭了,父母不給予安慰,反而更生氣的對孩子說:"哭什麼哭?還哭?再哭就不許吃飯了。"
  • 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
    每個孩子,都是地球的上的星星,這部電影,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小編最近熬夜,在看電影,有些電影,熬夜也要看完,不然會後悔。有一次,伊桑與鄰家的男孩子打架,鄰居領著孩子來家裡鬧,伊桑的父母向他們道歉,那個時候伊桑的父親打了自己孩子一巴掌,伊桑的母親依舊護著自己的孩子,為伊桑處理傷口,問他哪裡疼了。一向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哥哥會在弟弟的懇求下,幫逃學的弟弟寫請假條,幫著弟弟度過難關,雖然最後露餡了。影片裡,小男孩與家人相處的小小細節,讓人在不經意間感動。
  • 孩子學畫畫不一定要當畫家,這些好處家長要了解,能讓孩子更聰明
    孩子學習畫畫,他們所畫出來的不管是一片雲、一朵花、還是一棵樹都會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裡,這對孩子記憶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幫助的。畢竟,古時候的人們最早用的甲骨文就是孩子的"無意識記憶"。2、畫畫可以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孩子常常會用一些誇張的詞語去描述自己的畫作,雖然這些在大人看起來並不值得一提,但是在孩子的眼裡卻是如此的。
  • 「先爬後走」的孩子比「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什麼優勢?家長多了解
    但是生活當中還是有很多「不爬就走」的寶寶,雖然從表面來看,和「先爬後走」的寶寶沒太大區別,都很健康聰明。但爬行的很多好處,是那些「不爬就走」的寶寶無法體會的。「先爬後走」的孩子比「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什麼優勢?
  • 教「星星的孩子」學剪紙
    先把剪紙對摺,然後用剪刀先從這邊剪一下……」韓寶菊耐心地指導著,小雨動作有些慢,說話也吃力。每當聽到韓寶菊的誇獎,就抬頭笑笑。10多分鐘後,一幅剪紙作品完成了,小雨小心翼翼地舉起來,展示給父母看。「孩子進步太大了,謝謝您,韓老師。」小雨的媽媽從旁邊看著兒子,激動地握住韓寶菊花雙手道謝,聲音哽咽。
  • 6歲是孩子發展關鍵期,想讓孩子將來有好工作,職業啟蒙不可缺
    通過這件事,圓圓媽媽才意識到她雖然注重女兒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女兒的「職業啟蒙」,不了解職業的孩子,對未來職業選擇的標準居然變成了「漂亮的衣服」和「不工作」。「唯成績論」雖然讓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內,被迫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然而,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學習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做好「兒童職業啟蒙」,才能讓孩子未來不迷茫。
  • 家有磨蹭的孩子,家長需要了解這些真相,別只知道催促
    這些話,這些場景是不是你也見過,經歷過?好像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磨蹭的時候,像我家淘淘就是出門的時候很磨嘰,我們大人都準備好了,他還在一邊玩。你越催他趕緊穿衣服,他越是不理你,該幹嘛幹嘛。其實很多家長也都發現了,你越催,孩子越慢。那在孩子磨蹭的時候,家長到底怎麼做才正確呢?
  • 他偽造清華錄取通知書,被揭穿離家出走,不被了解的孩子是可悲的
    父母為什麼不了解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表示:每個孩子心中都渴望被父母了解,能得到父母的關懷和陪伴。現在的父母生活壓力都大,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他們會因為工作而錯過孩子的成長,但也有些父母,雖然陪伴在孩子身邊,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而不了孩子的內心,對自己的孩子也不夠了解。1、 教育只靠吼有些父母雖然有條件陪伴在孩子身邊,陪著孩子成長。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家長先別擔心,自言自語的好處先了解下!
    有時不論身旁是否有人,孩子都會忽然間說出一句讓人匪夷所思的話,很明顯這句話不應該來自於這個環境下。朋友有些迷茫,是否孩子存在心理問題呢?我淡淡一笑,告訴他不要想太多,孩子的自言自語未必有想像的那麼恐怖。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自言自語已經是精神系統和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因為往常的人又怎麼可能會自言自語呢?是否是因為對孩子的語言培養不夠呢?
  • 《追星星的孩子》你的愛是孩子最有力的武器和護盾
    十歲的阿妮雅從小夢想成為一名「星星獵手」,他對天上的星星如數家珍,媽媽曾告訴她:「如果你有一顆特別美好的心,等你離開的時候你的心就會跳出,你的身體變成一顆燦爛的星星,這樣的話你就能照顧那些,你捨不得離開的人了。」當阿妮雅的媽媽消失之後,她深信自己的媽媽變成了天上最亮的一顆星星。
  • 孩子總和空氣說話?家長別大驚小怪,「假想朋友」了解一下!
    研究發現,有假想夥伴的孩子大多是頭胎,比較少和同齡人接觸,沒有可以一起玩耍的夥伴和朋友,或是與家人一起的時間都比較短暫,這些都可能讓孩子去想像出一個夥伴來陪伴自己。2、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和挫折。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傷害,沒有親近的人可以訴說,孩子就會假想一個朋友來聽自己心聲,表達和分享自己的負面情緒,藉以尋求情感寄託,讓孩子能夠投入真實的情感。
  • 晉實幼黨員志願者:攜手關愛「來自星星的孩子」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自閉症兒童的特點、關愛其成長,當天由晉安區實驗幼兒園、福州市仁育兒童學校、福建省兒童多元智能發展協會聯合開展主題為 「攜手關愛來自星星的孩子」世界自閉症日誌願者活動在晉安區實驗幼兒園拉開序幕。
  •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小卓老師說 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
  • 說往東孩子就往西,孩子總是「唱反調」?家長要了解「白熊效應」
    但相反,如果有了解過"白熊效應"的家長們,他們知道如何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甚至是有叛逆心理的孩子相處,因為他們往往會更懂得孩子內心的想法並會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也被人們稱作為"反彈效應",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所進行的一個"白熊實驗"而得出。
  • 孩子愛生氣?讓這些繪本幫助孩子解決情緒問題
    孩子也許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化解或應對這些心理變化,過多的壓抑情緒,強烈的內心衝突也許會導致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首先分享幾本關於生氣的繪本。一、《菲菲生氣了》講述了:」小時候,每當我氣極了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像是世界的中心點,是座一觸即發的火山。那種想要爆發、即將爆發、又怕爆發的狀態,是一種很可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