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2021-01-16 騰訊網

小卓老師說

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我們有時會這樣想。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引導青春期的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作為父母,又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他們溝通呢?一起來看。

墨軒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心儀的中學,但這所學校離家比較遠,離開了昔日熟悉的夥伴與環境,他感覺有些孤單。入學後墨軒發現自己成績平平,既不是老師重視的優等生,又不是老師關注的問題學生,產生了一種失去方向的感覺,開始懷疑自己努力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繼昊是墨軒的同桌,陽光開朗,待人真誠。漸漸墨軒和繼昊成了好朋友,樂觀的繼昊經常帶著墨軒一起學習、打球、結交朋友。墨軒慢慢開朗起來,對學習和生活又恢復了信心。

青春期身體的巨變必然引發青少年對自己的重新審視。審視裡可能有懷疑、有否定、有期許。和案例中的墨軒一樣,青少年在重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會迷茫、會無助,他們同樣需要來自同伴和師長的協助來共同度過這一成長時期。

自我同一性的動力

在青春期,諸如「我是誰」、「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我屬於哪個地方」和「我該和誰在一起」等一系列的問題開始進入學生的內心,並逐漸佔據了他們人生問題的重要位置。在青春期前後,被同伴接納與認可已經漸漸替代父母的看法,成為青少年自我認同感形成的重要來源。

因此,指導青少年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協助他們了解自己是這一階段教育的重要任務。

應知

「我是誰」

對於青少年來說,回答「我是誰」,「我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是很重要的發展任務。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青春期的首要任務是面對"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這一危機。青少年努力理解自我並非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不適」,而是一種健康的、至關重要的過程。這一過程建立在早期發展成就的基礎之上,即信任、主動和勤奮的基礎之上,同時為應對成年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奠定基礎。當青少年解決了「選擇職業」、「形成價值觀」、「建立滿意的性別同一性」這三個主要問題後,同一性就形成了。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我很重要」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飛躍期。在此期間,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越發豐富起來,他們花很多的時間進行內省:「我是什麼樣的人」,「我的特徵是什麼」,「別人喜歡我還是討厭我?」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開始縈繞在他們心頭。

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指出,青少年時期新發展出的複雜元認知能力(人們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認識,以及對自己認知的監控能力)使得他們很容易想像別人正在思考著自己,並且他們還能想像到別人思維的細節,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的原因。

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是一種自我熱衷的狀態,他們會認為全世界都在關注自己。青少年可能發展出所謂的「假想的觀眾」(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比如一個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可能覺得全班同學都發現了他下巴上新冒出的痘痘。

青少年與成人的衝突

青少年自我意識高漲是他們出現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隨著青少年的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邏輯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常常對父母或者其他權威提出質疑。同時他們也變得更加喜歡辯駁,熱衷於利用抽象推理來找出他人解釋的漏洞。

心理學家霍爾認為,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和成人社會的各種迫切要求使得青少年不得不去努力適應,而他們的這些努力就迎來了一個「疾風暴雨」的時期,產生了與成人的代際衝突。

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不同。研究發現,放縱型的教養方式會使得青少年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忽視規則等行為特徵;過分嚴厲的專制型教養方式則可能使得青少年出現退縮或叛逆心理、排斥教養者、不恰當地尋求自我獨立等行為特徵;民主而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可以給青少年的發展預留更多安全的空間,促進他們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持這種教養態度的父母更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和孩子一起商討問題,他們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引導,也會讓孩子在挫折中學習承擔後果,而不是幫孩子逃避問題。

青少年的同伴交往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與同伴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同伴是青少年重要的情感支持之一。青少年在這一階段正經歷著生理上的飛速變化,與有著相似變化的同伴在一起分享這些經驗,有助於青少年更好地接納自己。

相較於處於童年期的孩子,青少年的交友範圍逐漸縮小,他們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兩個。這一階段青少年交友的原則一般以志趣相投為主,所建立起的友誼也相對穩定和持久。如果有心事傾訴,好朋友常常是第一序位的傾訴對象。在青少年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間往往可以彼此袒露自己認為最重要的秘密。青少年認為好朋友之間應該坦率、互相關心和保守秘密。這種交流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同伴交往能夠使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因此,擁有親密、穩定、支持性友誼的青少年一般對自己評價更為積極。

值得注意的是,異性之間的同伴交往在不同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特點。幼兒時期,同伴交往是不分性別的,童年期的同伴交往則是性別隔離的。進入青春期後,異性之間的交往逐漸增多,相互之間更感興趣。但在青春期早期,這種對異性的興趣往往以一種相反的方式表達出來,或故意漠不關心,或故意在言行中表達輕視,或以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所以從表面上看,男女生常常故意互相排斥。到青春期中後期,隨著認知思維逐漸成熟,男女生的關係開始融洽起來。在這個階段,男女生心中也許會有自己喜歡的異性朋友,這種情感也有其積極的意義。

應會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地尋求自主,即自我的獨立性和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認識到這種轉變是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正常發展任務,有助於教師和家長迎接這種變化,理解青少年,緩和可能出現的代際衝突。

在班級活動中促進學生了解自我

自我認同是青少年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教師不妨針對青春期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活動,採取多種方式促進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

具體而言,考慮到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協同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開展學生活動時可以兼顧學業發展、身體發展、社會性發展等多個方面,開展學習交流活動、體育競賽、演講比賽、社團活動、外出遊歷等活動,為滿足青春期學生對安全、歸屬感、被尊重、愛與被愛以及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求創造條件。

引導學生了解自我的活動方案

一些心理發展活動可以很好地協助青少年了解自我。

20個「我是誰」

在課堂上,讓學生寫出20個「我是……」,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的多個方面,促進其對自我有更深入的思考。

從學生對自我的描述中,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在不同層面上的自我,可能有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等等。如果發現學生的自我認知比較消極,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工作,了解原因,引導學生悅納真實的自我。

打開喬哈裡視窗

引入喬哈裡視窗(Johari Window)概念,引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已知的自我,並對未知的自我進行探索。

表1-3 喬哈裡視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確的認識自我就是要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人對自己的認識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與他人分享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可以減少盲點區,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面、更客觀。

引導學生悅納自我

積極悅納自我就是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滿意的部分和不滿意的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到他/她自己所欣賞的方面,引導學生悅納自我。

下面是一些關於自我積極方面的描述,供教師參考。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填寫,填寫後可以讓同學們進行分享交流,教師也可以參與互動反饋。

在每位學生完成分享後,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可以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也可以指導學生不盲從他人的批評,不把別人的評判當作最後結論;也可以倡導學生虛心向他人學習,汲取他人身上的優點等。

給學生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1)不隨意給自己貼便籤,例如我很笨、我很胖等。

(2)欣賞自己的獨特之處,也學會欣賞他人。

(3)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有自己的隱秘區,接受自己的脆弱之處,也不要傷害別人的脆弱之處。

(4)與志趣相投、能夠欣賞你的人交朋友。

(5)採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自我放鬆。

幫助學生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案例中墨軒同學剛開始進入新環境時,覺得很孤單,後來在陽光開朗的繼昊的幫助下順利融入了新集體,恢復了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可見青春期同伴支持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青少年友善品質的培養,營造融洽的團體氛圍,幫助每一個學生順利融入到集體中去,發展健康的友誼關係。針對人際交往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指導。

1. 打開心窗,主動交往

與人交往首先要開放自我,這才有與他人進一步交流溝通的可能性。主動向朋友敞開心扉,信任他人,即使偶有傷害,也要明白那只是個別行為,大部分同學都是懷著真誠的心與同伴交往。勇敢、主動的人能贏得更多的可能性。

2. 培養利他意識

利他是在人際交往中為了他人獲得方便和利益,而不圖回報的行為。在群體中擁有利他意識的人往往最受歡迎,一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一定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與喜愛。

3. 心懷真誠,坦蕩待人

真誠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則。真誠即表裡如一,真誠可以促進信任,信任是友誼的基礎。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測試,讓不同群體的人寫下最喜歡與哪些特質的人交往,結果表明,「真誠」是大部分人的共同選擇。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真誠坦蕩都是最動人的品質之一。

注意性別界限

青春期的學生除了身體性別特徵開始發育,性別意識也開始凸顯。教師在與同性別學生交往時,可以發揮其性別優勢,給予學生相應的支持;在與異性學生交往時,在這一階段除了要了解不同性別學生的不同特點與需求外,還應嚴格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適當,與學生保持好距離,當遇到可能涉及異性學生隱私問題時,應請適合的教師介入,配合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盡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學生。

來源 | 人民教育

您身邊的"網際網路+教育"平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
    你想,人家一個做青少年工作的學者,竟然能夠獲得英國皇家的官佐勳章,這個地位是不同一般的。這本書的譯者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的教授和博導,藺秀雲教授。所以,這本書相當嚴謹。它告訴我們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狀況。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讓家長們覺得很困難?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那是人生當中最難度過的一個階段。首先,我們能看到他看得見的變化。
  •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 都是穿上刺蝟外衣的兔子
    我問劉子峰對這件事的看法,他這樣回答我:「我每天都在笑,你猜我開不開心。」見我一愣,馬上說:「逗你的,你知不知道『網抑雲』這個梗?我們都是會員。」   上網查了一下,知道了劉子峰所說的那個「梗」是指某個音樂App的評論區中抑鬱情緒的發言比較多,很多人認為這些發言多是無病呻吟,故意賣慘裝文藝。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 叛逆、早熟、做事太出格,青春期的孩子,我該如何管教你?
    我以為男孩子在開玩笑,問他是不是認真的,男孩子就回答了一個字:玩。男孩說女孩子也一樣愛玩,他們把這種關係當做一種玩法。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刷新,我不知如何回答。第二天,男孩仍執著問我:排卵期是不是最容易懷孕?我們錯過排卵期是不是就不會懷孕?阿姨,我不會算排卵期,你教給我好不好?我不知道該如何勸這個小我近二十歲的男孩。
  • 一位青春期媽媽的分享:孩子從厭學到內心覺醒,我做對了什麼
    不僅要在工作上卯足全力,還要照顧孩子。有時候到頭來,兩頭不落好,加薪升職的機會渺茫,孩子也越來越叛逆。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過相同的困境,尤其是說到青春期的孩子,種種意想不到的事情,就足以讓家長膽戰心驚。所以也不難有那句話:一定不要和青春期孩子較勁。青春期「越管越反」,誰的錯?有人說:「保持學習的狀態,是應對變化最好的方式」。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這是你還沒學會和孩子「溝通」
    前段時間,一位家長和我說,她家孩子正處於青春期階段,總是發火,鬧脾氣,她完全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處。不僅是這位媽媽,我發現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處。父母和孩子,本來應該是世上最親密的親子關係,最後卻相處的像仇人一般。
  •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 都是穿上刺蝟外衣的兔子
    我問劉子峰對這件事的看法,他這樣回答我:「我每天都在笑,你猜我開不開心。」見我一愣,馬上說:「逗你的,你知不知道『網抑雲』這個梗?我們都是會員。」   上網查了一下,知道了劉子峰所說的那個「梗」是指某個音樂App的評論區中抑鬱情緒的發言比較多,很多人認為這些發言多是無病呻吟,故意賣慘裝文藝。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 青春期孩子叛逆、暴躁、不好管……超實用的溝通技巧來了(家長必看)
    除了這位媽媽,後臺也有不少家長跟虎媽吐槽,明明是想心平氣和跟孩子來一場親子交心,可孩子的反應卻往往讓人心寒:要麼「裝聽不到」,要麼「一點就炸」。  本該是世上最親密的親子關係,最後卻處得像仇人一樣。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從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話裡,我們或許可以看出端倪。
  • 當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產生好感時 家長該怎麼指導?
    王愛長:是的,通常我們批改作文時,能從文字語言的表達上猜出這是哪個孩子寫的,因為有的孩子語言表達非常老練,有的孩子會比較稚嫩,用詞稚嫩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與閱讀量有關。  ◎果果媽:王老師,我家孩子小學四年級了,我想問如何能提高孩子解答閱讀理解題目的能力?還有,我和孩子選了一些同齡孩子推薦的書,但買來後卻束之高閣,家長是應該任孩子自由選擇還是督促孩子看完?
  • 青春期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在你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有什麼特點?一、父母突然變得不重要了朋友A的女兒最近剛過完12歲生日,她和我說,去年女兒過生日時,還許願說:我愛爸爸媽媽,我想永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可是,就在剛剛過去的12歲生日,卻讓A夫妻開始五味雜陳起來。那個寶貝女兒好像突然就變了一個人,她不再粘著父母,開始頻繁和朋友相約出去玩,並且喜歡上了一些父母聽都沒聽說過的偶像明星。
  • 孩子常說「我不會」,只因用錯方法,試試這4招,幫他找對方法
    前幾天孩子的小表姐過來我們家玩,看到家裡的玩具都兩眼發光,不過有些玩具她還沒玩過不知道怎麼開始,我就打算在旁邊進行引導,不過每次問她:你覺得這個應該要怎麼玩?她都只會說:我不會,不知道。孩子媽媽說這小傢伙就是不愛動腦筋,什麼東西都怕得要命,從來不敢主動嘗試,我也很懊惱到底該怎麼辦。
  • 解我青少年教育:家長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孩子進入青春期,隨著而來的就是叛逆期,這是一個令所有父母都頭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得了心理病,他們跟瘋子似的,管不得,罵不得,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呢?
  • 如何調整青春期孩子的認知偏差?
    當孩子在12,13歲時,你會發現和以往相比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開始和你頂嘴,他再也不會跟在你身邊了,公然向你發出命令:「我的事,你別管」,不管你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他都一律懟回去。孩子進入青春期了,你做好了戰鬥了嗎?(開玩笑的)。
  • 人人都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他們究竟在反抗什麼?
    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在諮詢中提到:「我甚至不想取得好成績,因為我的爸爸媽媽他們迫切地希望我成為一個好學生,這樣他們會覺得很自豪。如果我這次考好了,他們會覺得很開心——就好像我的好成績就是他們最大的成就。他們會覺得他們贏了,我應該聽他們的。而我不想讓他們有這種感覺,所以我寧願不學習。」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他們的衣食住行幾乎都是依賴於父母的。
  • 「孩子大了真不好管」|青春期與孩子的矛盾應該如何解決?
    很多家長都曾向我抱怨「孩子大了真不好管」,他們很難去理解為什麼以前那麼聽話的孩子,突然之間開始與自己對抗。他們很是不解地問我:「你知道的,這個社會學歷是真的很重要的,我讓他好好學習難道錯了嗎?我只是想讓他辛苦這幾年,考一個好大學,出來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坐在辦公室裡面,不受風吹雨淋,這都是為他考慮啊!」
  • 青春期的孩子頂嘴、抬槓、不服管教,這幾招輕鬆幫你化解
    「大人說什麼都要槓一下,說一句頂十句!」 「越是不讓幹的事情,越要試!犟得要命!」 一般家長說孩子「叛逆」,實際是認為孩子不能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事了,不聽從家長的話了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聽話」,到了青春期很多就「不聽話」了呢?
  • 孩子這樣回答,讓大人無話可說
    其實這跟別人問「爸爸親還是媽媽親」一樣難以回答,在孩子心裡,他可能會想:不都是對我很好的親人嗎?為什麼一定要區分出誰更親呢?牛牛也總是遇到這類問題,總被人問奶奶親還是外婆親。所以有一次牛牛悄悄地對朋友說:「我們老師說了,爸爸親還是媽媽親這類問題答案都要說一樣親。」
  • 太多的青春期孩子都是被父母毀掉的,家長請反思
    西方很多家教的書籍中都會寫到一個理念,當孩子在這個時期時,父母一定要學會藉助第二方家庭教育團體的力量,也就是導師的作用。什麼導師呢?意思是說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一定要他在社會上找一個優秀成熟的榜樣,讓孩子接觸和認識到能引導他平穩安全渡過青春期的人。孩子在青春期受外界的影響,同伴的影響和同伴之外的影響比較大。什麼是同伴之外的影響呢?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父母巧用「刺蝟定律」,輕鬆解決溝通障礙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比較強、不容易溝通,已經是現在親子教育當中家長普遍需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平穩的度過青春期的浪潮,避免孩子在青春期誤入歧途,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 媽媽,我的兩個蛋蛋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第二階段是我是誰,我怎麼來的,探尋人的起源問題。面對孩子問「我從哪裡來的」,父母也要正面回答,千萬不要說「孩子是撿來的。性懵懂衝動到性成熟青春期到來,由性懵懂衝動到性成熟,也就是性道德性文明教育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家長只要抓住孩子發育的這三個時期,科學合理地引導教育就好!那麼如何在這三個時期進行性教育呢?對於兒童性教育又有哪些原則呢?
  • 正確導青春期孩子與異性相處
    老師建議媽媽:「依依媽媽,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有可能學會了偷懶或者是三心二意,您不如多多觀察依依,看看依依到底為何這麼久才完成作業呢!」在老師的提醒下,媽媽開始用心觀察依依。果然,有一天,媽媽發現依依居然寫了兩篇作文。媽媽當即發微信問老師作文的情況,老師說每個孩子只需要完成一篇作文,為此,媽媽問依依:「依依,你為何要寫兩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