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在諮詢中提到:
「我甚至不想取得好成績,因為我的爸爸媽媽他們迫切地希望我成為一個好學生,這樣他們會覺得很自豪。如果我這次考好了,他們會覺得很開心——就好像我的好成績就是他們最大的成就。他們會覺得他們贏了,我應該聽他們的。而我不想讓他們有這種感覺,所以我寧願不學習。」
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他們的衣食住行幾乎都是依賴於父母的。父母在孩子的眼裡,是無所不能的大神,他們不僅高大強壯,還擁有著無限的智慧,沒有什麼事情能夠難倒父母。他們見多識廣,可以非常輕鬆的解決掉孩子眼裡的難題。
當孩子站在高處下不來的時候,他會叫媽媽。當孩子走不動路的時候,爸爸可以抱著他走。當孩子餓的時候,媽媽會準備美味的菜餚。
對於所有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父母都曾經是他們心中的超人。
儘管有時候父母的表現也會與孩子的預期有所差別,這個時候,孩子已經長大一點了,他會慢慢的發現父母有時候做的事情並不能讓自己感到滿意。父母的話有時候也會有錯誤的時候。
3歲的小L不喜歡穿媽媽買的裙子,她更喜歡自己那條黑色的短褲。已經上幼兒園的阿朵發現媽媽每天教他的英文發音和老師教的不一樣。
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質疑他們的父母,他們會經常問:是真的嗎?你是在騙我嗎?
可是父母往往會在孩子面前隱藏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會犯一些錯誤,他們希望在孩子眼裡保持一如既往的高大形象。
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完美高大的印象,決定了父母在孩子身上所施加的權力和影響力。「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你聽我的總是不會錯的」。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父母在成人之後都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過程中有很多地方是錯誤的,或者存在缺陷的;可是他們在為人父母的時候還是會將這樣的行為模式傳遞下去,他們會努力忽略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永遠是充滿智慧和力量的。
另外一種父母對孩子施加控制的方法是通過——獎勵和懲罰。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當你希望孩子能夠玩他自己的玩具而不是拿著你的口紅為自己畫貓臉的時候。為了鼓勵孩子玩自己的玩具,你會在他拿起玩具的時候笑著對她說:真乖,真是個好孩子。而在他又一次拿起你的口紅是,板起臉打他的手。
父母總是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讓孩子做父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同時防止孩子做那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做的事情。其實,馬戲團裡也是運用這樣的方法來訓練海獅表演的。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這樣的方法是非常有效果的。只要獎勵和懲罰的次數足夠多,孩子自然而然的會知道什麼事情是自己被允許做的,而什麼事情是自己不被允許做的。孩子會很容易地達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這個時候,人人都會誇他「孩子真聽話呀!」
可是,任何事物都有使用殆盡,或者效力過期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權利也是如此。
隨著孩子的一點點長大,父母會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控制力會漸漸變小,這個時候父母想要孩子達到自己的期待,不得不進行一些調整——加大獎勵和懲罰的力度,以此來重新掌握對孩子的控制的權力。
青春期的孩子,不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孩子不再像從前那麼無助,他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不再依賴於父母來滿足他的需求。他也漸漸懂得了父母並不總是正確的,他開始真正的思考和成長。
這個時候,父母會驚慌地發現,自己的孩子突然不受控了。
「我威脅他,不把紋身洗掉就不要回家,結果他就住到了朋友家中」「孩子突然不是那麼尊重我們了,以前他很聽話的。」
這些情況都是在孩子將要步入青春期時開始慢慢發生的。因為孩子發現自己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同學、朋友、成績)來獲得更多的支持和獎勵,而他們也學會了怎麼樣去免於父母的懲罰。
當父母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已經所剩無幾的時候,他們開始慌張、開始感到壓力和挫敗,開始自我懷疑。他們甚至通過更加強硬的手段來誘導或者強迫孩子,希望能夠再次控制孩子,可是這樣的結果通常以悲劇告終。
因為孩子已經足夠的強大,他們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屬於自己的力量和權力,他擁有了更多對抗父母的能力和資源,不再害怕父母的權力。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並不是他們的父母,而是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權力。
通過權力來管教孩子的父母,他們終有一天會用光他們的權力。當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權力不再具有效力的時候,悲傷無助的父母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是棧長,嘀嗒棧長!一起分享育兒中的那些跌跌撞撞!關注心理健康,關注嘀嗒棧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