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媽媽群裡幾位媽媽炸開了鍋。
」現在的孩子真的是沒法管了,你說一句,他們有十句等著」「真的搞不懂孩子們到底在想什麼?每天做給他們吃,做給他們喝,供他們上學,還和欠著他們錢似的,動不動就不願意。」「小時候還挺乖的,現在怎麼就變成這樣了呢?……
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很多家庭真的是硝煙不斷,戰火連綿。
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不少父母發現,自己和孩子的矛盾越來越多。
叛逆,磨蹭、玩手機、早戀、厭學……
每個問題,都讓我們操碎了心。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省心呢?
我們的問題到底出現在了哪裡呢?
今天,我希望可以和各位父母一起找到答案。
是孩子叛逆?還是我們嘮叨?
現在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父母覺得孩子叛逆,無法無天,讓他向東他向西;
而孩子呢,也很委屈,感覺父母不懂自己,還動不動就又打又罵!
原本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開始變得緊張起來。
前幾天,朋友邀請我去家裡玩,進門坐定後,朋友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真是羨慕你啊,你看你家孩子多聽話,學習也好,可不是我們家那孩子,今年都14了,每天回家除了玩手機,就是玩手機,學習一塌糊塗,說他兩句,就甩臉色。」
朋友的兒子我還是熟悉的,小時候經常見他,印象裡他並不是典型意義上的熊孩子,還挺乖的。
「你會教孩子,你幫我給孩子說說,眼看著要考試了,這樣下去,我和他爸真的要瘋了,那天要不是我攔著,他爸就打他了。」
言語間,感受到了朋友作為一位媽媽的無助和崩潰。
一會兒,孩子放學回家了。回家把書包一掛,就開始看手機。
朋友一看,又惱了,上來就是一陣疾風暴雨:
「你沒看到家裡有客人嗎?就知道看手機,你看你上次考試考了幾分?自己沒點數嗎?」「上了一天課,都累死了,玩會手機怎麼了?你和爸爸在家不也都看手機嗎?天天叨叨叨,煩死了。」說完,孩子就進自己的臥室不出門了。「你看看,他這個樣子,真的是看到他我就生氣。」
朋友一邊說,一邊嘆氣。
這樣的對話,想必很多家庭都不陌生。
看似尋找,仔細品味,卻滿是對彼此的責備、不滿、不理解以及粗暴的溝通方式……
我接受過很多父母的諮詢,基本上每個父母上來都是各種抱怨,吐槽,在他們眼裡,很多孩子,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渾身都是毛病,很少聽他們說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優點。
所以,父母孩子之間的相處,就變成了:父母拼盡全力,想把孩子的生活、學習安排的明明白白,但孩子卻努力的想掙脫父母,想讓父母少管他的事;
最終就是,父母越想管,他們越不服管,然後爭吵、冷戰、閉門不出抑或離家出走。
我想說,沒有天生叛逆的孩子,如果有,那就是我們還不夠懂孩子。
我們真的懂孩子嗎?
我很佩服黃磊的育兒之道,女兒黃多多進入青春期後,打耳洞,染頭髮,面對網友們的質疑,黃磊的「開明」讓太多人羨慕。
他堅信:
多多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
8歲,寫英文詩,翻譯並出版了3本英文繪本;10歲,在《圓夢巨人》首映禮與導演史匹柏用流利的英語對話;12歲,出演賴聲川導演的話劇《水中之書》;13歲,就走上了國際專業比賽的領獎臺,和小提琴家呂思清的兒子包攬了鋼琴獨奏、鋼琴四手聯彈、小提琴獨奏等五個一等獎……
多多一路走來,光環無數,但是這些光環都不是她最寶貴的財富。
她最寶貴的財富,是她有著真正懂她、尊重她、支持她的爸爸和媽媽。
換成很多父母,想必看到自己的孩子打耳洞、染頭髮,恐怕就是「光知道臭美」「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的「罪名」了。
我問過很多家長這個問題:「你感覺你懂孩子嗎?」
很多家長不假思索的說:「當然了,他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有什麼臭毛病,我都知道,我自己生的,還能不知道。」
但是問及他們:
孩子喜歡交什麼樣的朋友?孩子最近最開心的一件事是什麼?孩子最近最苦惱的一件事是什麼?
很多父母都沉默了。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我們懂孩子,真的只是我們覺得。
養孩子從來都不只是吃飽喝足送去上學的事,而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能夠根據孩子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做到真正懂孩子,真正幫助孩子的過程。
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的身體、外貌、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人生觀等,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如果我們處理不當,輕則出現孩子叛逆,頂嘴,冷戰的現狀,重則導致孩子抑鬱,甚至自殺。
要想自己的孩子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那我們自己首先要成為別人家「優秀的父母」
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
女兒11歲的時候,我也經歷過一段焦慮迷茫的時期。
學習成績本來一直名列前矛,也非常懂事的她,一直是朋友羨慕的「別人的孩子」。
但隨著慢慢進入青春期,我和她的關係開始變得越來越微妙。
我看不慣她沒事總是抱著手機刷抖音、玩遊戲,經常一玩就是到半夜;
我看不慣她遇到事情總是找各種藉口 ,而不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看不慣她每天追著那些唱唱跳跳的明星,而不願意多看一點書;
最讓我愁的是,每次我稍微多說她兩句,她就不願意了,然後和我冷戰。
我努力平息自己,告訴自己要有耐心,直到她學習成績開始一落再落,出現斷崖式下降後,我徹底惱了。
記得那一次我們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我數落著她生活中各種「不良行為」,質問她是不是在學校不務正業,沒有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具體的細節有些淡忘了,只記得那天我們吵的很兇,我還沒收了她的手機,最後她摔門而出,揚言不給她手機,她就不去上學了。
孩子走後,我又生氣,又擔心,眼淚也簌簌地流下來,我原來那個學習好,脾氣又好的小棉襖現在究竟是怎麼了?
崩潰之餘,忍不住自嘲:
自己學的教育學,連自己的孩子問題都解決不了嗎?還怎麼去幫其他父母解決育兒難題呢?
我開始翻了各種青春期心理學的書,也諮詢了很多學者教授,這才發現:是我錯了。
我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了, 而我好像還一直把她當作小孩子來看待。青春期,是孩子人生的一個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階段。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貌似只要給他們吃飽喝足穿暖,不生病,就完成了任務。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以後,雖然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但是實質的需求卻在悄然變化。
比如在物質上,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眾。從眾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裡。
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了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群體裡比高低。
在交際上,青春期之前,孩子心裡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轉移到朋友身上。
孩子開始交朋友,為了朋友,他們可以在學校門口等,可以和同學一起去逛街、去網吧。為朋友可以留在學校打籃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長的臉色,即使招來家長的打罵也依然如此。
整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也好,沉迷手機也好,厭學也好,交「壞朋友」也好,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他們內在的身體和心理變化的一些本能和情感需求在父母這裡得不到很好的釋放和滿足。
我們認為的叛逆可能只是孩子自我認知發展的需求,或是內心不良情緒的一種發洩;
我們只認為孩子玩手機不對,但是卻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手機中、在遊戲中追尋的是什麼?他們追尋的東西,我們是否能夠滿足?
我們感覺早戀很危險,卻不知道發現早戀後我們父母究竟該如何做,才能打好孩子一生幸福的情感基礎;
我們為孩子突然說不想上學了而憤怒不已,卻不知道這句話背後,孩子到底在經歷著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