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生孩子前,我一直覺得孩子的叛逆期是這樣的:
平地一聲雷,炸完它就沒。
生孩子後,我才發現,真實的孩子叛逆期是這樣的
溝壑連綿幾萬裡,一波剛平一波趕著起。
教育學中指出,孩子有三次叛逆期:
寶寶叛逆期——2至3歲
兒童叛逆期7——9歲左右
青春叛逆期12——18歲左右
也就是說,叛逆二字幾乎貫穿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
聽到這個答案,怎麼說呢,就……挺 崩潰 突然的。
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老母親只能表示 什麼鬼話 深表認同,然後耐心溝通咬牙切齒,陪孩子 熬過去 一起同成長。
在做老師的時候,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有限,看著「別人家的娃」都萌萌噠,便一直認為只要有耐心,叛逆期的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但當我身為人母后,才發現,想和逆反期的孩子好好溝通?
答案只有一個詞——「呵呵」。
每一次,當我被神獸折騰得筋疲力盡時,耳邊總能傳來一句古老的咒語:
「孩子叛逆期難溝通?」
「打一頓就好了!」
但,教育專家說了:
叛逆是生理成熟和思維能力提高的表現。
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父母一味的指責打罵,會讓孩子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走向極端。如果父母能做到耐心溝通和陪伴,孩子未來更能成長為擁有良好品質的人。
也就是說,面對叛逆期的孩子,你得小心再小心。
其實,身為父母,看他一個人獨立寒風,餓著肚子,還要死撐著跟我們叫板,來維護他幼小的自尊心,還是有點捨不得。
孩子叛逆期,全靠愛來撐!
所幸,李玫瑾教授作客《圓桌派》時的一期談話,曾總結了4個與叛逆期孩子溝通的方式。
認同地聊
節目中,嘉賓馬未都分享了一段和兒子間的趣事:
當兒子試探著告訴爸爸他喜歡上了一個女孩時,不想卻被父親的兩句話徹底驚呆。
「你太晚了!」
「我比你還小時,就有喜歡的女孩了。」
果然,兒子一聽老爸竟然是同道中人,甚至還是前輩,立馬心中升起了崇敬之情,於是父子倆開始了哥們間的友好會談。
當孩子願意把心中的想法告訴父母時,是他在向我們釋放友好的信號。
在孩子眼中,只有和他們站在一起的父母,才值得被信任。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心裡話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網友們所有答案都可以總結為一點——父母不信任他。
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拒絕和你溝通。
正如馬未都在之後講的:「你要堅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因為當孩子一旦關上溝通的門,我們會徹底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認同是信任的基礎。
只有先放下對錯,和孩子統一戰線,讓他們認為你是「自己人」,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打開溝通的大門。
放鬆地聊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也提到她和初中的女兒溝通時,針對不同情況使用了不同的溝通方式。
1、普通問題
而是會選擇比較放鬆的環境,比如遛彎兒,或者去超市採購的過程中。當孩子的狀態比較輕鬆時,也會更願意去傾聽和接納父母的意見。當她發現女兒有了男朋友,並且可能有危險後,選擇寫了一封信:如果三年之後,他還會等著你,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讀完她的信,女兒回信時,信封上的一個稱呼,滿滿都是對母親的感激:對叛逆期的孩子,嘮叨通常是父母選擇的最簡單的溝通方式,卻也是對孩子最無用的教育方式。這時,再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做法,我們的建議是什麼,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如果說認同地聊是靠近孩子的方式,那輕鬆地聊則是讓孩子接納我們的策略。幽默地聊
面對越來越「不受控」的她,老母親積累的「怨氣」也越來越多。但好在我一直牢記那句「孩子叛逆期,忍一忍就過了」,所以一直勉勉強強的維持著母慈女孝。直到一天早上,0℃的天氣,女兒堅持只穿薄薄的公主裙出門。剛開始,我還耐著性子引導她,試著一遍遍講道理,後來,在她一次次地抗議後,我的情緒也徹底失控:「啊!」還在喋喋不休指責的我,被女兒一聲發洩似的尖叫瞬間嚇清醒。我突然反應過來,此刻的她,心裡本來就充滿了挫敗感和委屈。而她都這麼可憐了,我還在指責她,確實看起來有點慘無人道。於是,我決定先冷處理,讓我和她的情緒從頂點降下來,恢復平靜。「剛才媽媽被變成魔鬼了,請問愛莎公主,你可以把我變回成溫柔的媽媽嗎?」當孩子受委屈後,父母第一時間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孩子的情緒問題,當孩子被說樂了,然後再去提出建議,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了。他們知道父母的軟肋是什麼,也能很迅速的為自己的錯誤找出藉口。一旦父母被激怒,那就正中他們下懷:你看,我都是被爸媽逼成這樣子的,他們要是每天給我愛與和平,我怎麼可能叛逆呢?所以,與其無謂消耗情緒,不如換個方式,先冷處理,再幽默地聊,等轉移注意力後你會發現:終極大招——反其道而聊
演員金靖曾演過一個喜劇視頻——《我家孩子叛逆期》。女兒踹開大門,晃著身子,一邊踩著椅子抖著腿,一邊捋著鳳尾劉海,大喊「礙眼」。女兒歪著驕傲的頭顱發出世紀拷問:「我們為什麼要吃飯?」媽媽冷靜接招:「寶寶,你多慮了,沒有你的飯,你看著我們吃就行了,碗筷都沒給你準備呢。」女兒已經有些動搖,但還是堅持守住叛逆的旗幟,開始撕書。媽媽臨危不亂,打電話 「退學」,順便為女兒取消掉原本計劃好的歐洲十日遊。只見女兒三分譏笑,四分輕蔑,祭出終極法寶:「我要離家出走。」剛一低頭,就看到爸媽早就為她整理好的行囊,為了讓女兒沒有後顧之憂,他們還貼心的和女兒斷絕了親子關係。叛逆的女兒,悄咪咪地回來了,扶起椅子,拿好碗筷,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呦。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父母的焦慮,比孩子的叛逆更可怕。」一焦慮,就容易上綱上線,一點小事,往往最後發展成了親子關係中過不去的坎。等冷靜下來後,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不要孩子家長雙雙崩潰。當然,有時候熊孩子的試探會毫無底線,得寸進尺。這時候,不如試試反其道而行,堅持原則的同時,給孩子的「回歸」留下一個出口。那時,你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