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批評後是尋死覓活,還是愈髮長進?取決於家長的溝通方式

2021-01-11 母嬰參考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完全禁不起批評,父母若是說話聲音太大、語調尖銳、措辭犀利的話都要注意,生怕孩子承受不了,而多數家庭教育也從權威型教育變成民主型,孩子難道真的承受不住批評麼?

案例

悠悠的家教非常嚴格,她一直以來學習都很用功,成績在班上數一數二,可是最近的一次考試,因為粗心答題,落後了幾名,母親看到試卷後當場批評了她,她委屈地大哭起來,跟母親頂了幾句嘴,就負氣離家出走了。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到了晚餐時間還沒回來,悠悠母親開始擔心,著急地四處尋找,而後在擁擠的人群中看到女兒正坐在一處高樓的邊緣處,當時她被嚇壞了,即便是聲嘶力竭地呼喊、道歉、乞求,女兒根本聽不見。隨後,在消防員的幫助下,才將悠悠從生死的邊緣拉回來。

像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今年9月武漢一中學男生被母親教訓、扇巴掌後,從教學樓跳樓自殺;去年上海一男孩被母親批評後跳橋自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親子之間出現了溝通障礙,被父母批評時,孩子貿然地選擇結束生命來終結矛盾,而回憶多數70後、80後的童年幾乎是在老師和父母的訓斥聲中長大,沒有多少孩子因長輩幾句話就尋死覓活的。

大人們總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一點兒小事就承受不住,殊不知,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是這些小事。

同樣是批評,為何有的孩子尋死覓活,有的卻愈髮長進呢?

小雨的父母都是老師,平時對她的教育非常嚴格,哪怕是犯了一點兒小錯誤,都會遭到數落和批評,可是小雨卻越挫越勇,學習成績越來越好。

差距就是孩子被批評後到底是感到羞愧還是善於自省呢?最好的批評應該是讓孩子懂得自我反思、自我糾錯,而不是充斥著憤怒、自責、羞愧。

比如當小雨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父母並不是一味地責怪她粗心、笨、沒用,而是選擇幫著一起分析、解決錯誤,並告誡她下次要特別注意,鼓勵她克服這些小問題。這種在批評孩子的同時並給予鼓勵和認可,能讓他們懂得自省並充滿前進的動力。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父母的批評要對事不對人,千萬不可上升到人身攻擊,務必要學會維護孩子的尊嚴。

為什麼有的孩子被父母批評後尋死覓活的?就是因為有些父母喜歡上升到人身攻擊,比如孩子沒做好一件事時,你罵他沒用;當孩子早戀時,你罵他不要臉;當孩子犯錯時,你罵他蠢笨……

你時時刻刻都在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這種批評不是錯誤本身,而是用下定義的方式直接全盤否定孩子,讓他們一次次陷入自我懷疑、羞愧難當、極度沮喪、退縮迴避的負面情緒中,久而久之,壞情緒積壓多了得不到釋放,最終很可能因為一件小事爆發。

粗暴的批評方式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加劇親子關係惡化,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批評方式不當,很容易讓其產生輕生的想法。

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面對孩子犯錯,如果選擇縱容,那就是溺愛,若是批評孩子,又怕他們叛逆,家長到底該如何把握好這個尺度呢?那就是懂得有效溝通。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父母在孩子面前可以有權威性和震懾力,但是不是以一種獨裁的方式撫養孩子,當孩子犯錯時,不要用權威去懲罰他、站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上去指責他;不要喋喋不休的抱怨和嘮叨,更不要不切實際的吹噓和無底線的放縱,而是真實、深切地啟迪孩子,讓他們懂得反省並加以改正。

為孩子營造一個自由、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父母的教育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而是情緒穩定、做事理性、具備良好的處事準則和態度,引導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青春期是孩子最難管的一個階段,多數被批評後選擇輕生的孩子大都處在這一時間,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與孩子溝通,簡單幾句話肯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本《10~16歲青春期親子溝通心理學》推薦給大家,認真讀完後,您會受益匪淺。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在生理、心理、學習、人際、情感等方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父母的教育至關重要,直接決定孩子的未來走向。

為什麼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很困難?因為他們渴望獨立、自尊心很強、抗挫能力差、心理敏感……父母若是不懂得合理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從迷失走向叛逆。

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度剖析溝通之道,通過具體案例,結合孩子的成長規律,為父母們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與技巧,讓您和孩子一起解決成長中的難題,並從問題中完成孩子驚豔的蛻變。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怎麼辦?學會這三招,教你與孩子正確溝通
    文/羊駝媽媽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批評孩子的時候,遭遇了牴觸情緒。孩子出現明顯的對抗心理,不願意接受家長的批評,甚至還會頂嘴。導致親子雙方無法溝通,自然也就沒有辦法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
  • 點名批評、罰站,家長和孩子如何做好心理建設?
    這樣一說,孩子還能聽進去,最後家長反饋效果還是挺好的,至少孩子願意跟家長溝通,也願意去學校了。當然,舉這個例子不為別的,是想說明有時候孩子們有一些狀況和問題,如果是用更硬性的手段和規定,孩子未見得會好,但是我們尊重她的訴求和感受,設身處地地為她著想,那孩子的狀態就會好轉。
  • 與孩子溝通的四種錯誤方式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家長經常犯的四種錯誤溝通的方式。溝通本身是讓我們感受到愛和理解,增進我們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連接,提升我們內在的一種幸福感,但是很多家長卻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試想一下當父母與孩子與進行溝通的時候,卻滿臉粗暴樣子,出口就罵孩子笨,就會讓孩子內心產生一種牴觸感。 「都是你,如果不是你XXXX!」
  • 孩子優秀與否,主要取決於父親還是母親
    前幾日又被家裡的洗腦,教育我該如何如何提升自己,說一個家庭能否培養出優秀的子女,主要取決於母親的自身優秀。說實話,他的話我並不苟同,可能與他的教師職業有關,一心想女兒成鳳上枝頭,又恨妻不成鋼,沒有自帶光環,給孩子以耀眼的的光芒形象。
  • 家長亂撒脾氣對孩子沒有好處,怎樣的批評方式是最合適的
    這真的讓我們太多家長反思,自己批評孩子的方式到底對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沒有問題?如何批評孩子才是最合適的? 不置可否的是,家長批評孩子是分時機,分動機的。
  • 家長跟孩子溝通要注意方式方法,建議了解這些溝通技巧
    距離產生美,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上,無論是人還是事,都保持一定的距離,對雙方都好,但這些相對來說,是有距離的,可以有意離開,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特別是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加,在一些問題上,和父母的想法不同,年齡層之間存在著隔閡。
  • 不要批評孩子,是我聽過的最大謊言
    不要批評孩子,是我聽過的最大謊言——掌握幾個心理技巧,讓批評收到好效果原創作者|向暖網上曾有一個相當火爆的小視頻,一個小女孩不滿家長的批評方式最後還指出,家長批評人的水平太低,只會嗷嗷叫不會用好聽的句子,比如用古詩來批評。現在很多家長學了育兒知識,以為只有表揚和鼓勵對孩子才最好,不要批評孩子。法國心理學家高頓通過一項研究證實,學會接受批評的孩子,對完整人格的塑造以及生活事業的成功都有積極的作用。
  • 家長必知:與孩子有效溝通的三要素
    今天就讓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昌市中小學心理健康學科專家團隊組長、金昌市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焦海濤聊一聊這個話題,為我們講怎樣讓親子溝通充滿愛的智慧。節目回聽與孩子溝通的基本原則做有效家長陪孩子快樂成長什麼樣的溝通才有效?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家長溝通?究其根源就3個字,家長要知道
    正文字數:1764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隨著孩子的成長,年紀越來越大,家長會慢慢地發現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同家長溝通,很多事情也不在尋求父母的意見,很多家長都以為這是孩子長大的必經過程,從而不以為然。然而,並非所有的孩子長大後都不願意跟家長溝通,造成孩子不願溝通的原因實際上來源於家長平時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 青春期孩子叛逆、暴躁、不好管……超實用的溝通技巧來了(家長必看)
    孩子最討厭  也是最無用的聊天方式  1. 目的性太強  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時,最後往往變成了說教。  比如:  家長:「今天在學校呆的怎麼樣啊?」  孩子:……  看吧,聊什麼都能聊到學習上,本來孩子還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後往往無語的收場了。  其實,家長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他們單方面的一種灌輸罷了,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這種方式往往不需要花費家長太多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語言,是最簡單省事的。  但這種聊天方式所達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 孩子「一輸就哭」,是好勝心強還是性格脆弱?家長如何應對?
    他們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吃飯要最快,喝水也要最快,睡覺、玩遊戲、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想爭第一。如果沒獲得期待中的表揚,他們就會用「哭」的方式發洩,很多家長都無法區分孩子這種性格上的轉變。爭不到第一就想「哭」,這到底是性格太脆弱,還是好勝心太強了呢?
  • 家園共育個案分析——與單親幼兒的家長如何溝通
    可以說,關注有特殊需求的幼兒的教育不但是幼教專業水平的體現,還是現代教育文明程度乃至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同時,對有特殊需求的幼兒進行教育單靠教師是不行的,家園共育非常重要。因此,教師掌握有特殊需求的幼兒及其家長的特點,對他們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與溝通策略,是促進這類幼兒發展以及成長的重要方面。隨著社會經濟與時代的發展,中國農村傳統的婚姻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溝通方式錯了,孩子就不願意說,更不願意聽父母說,溝通方式錯了
    常常聽到父母抱怨,為什麼教育孩子說了無數次,他都聽不進去,更不會改正呢?回想父母與孩子談話,溝通交流的時候往往充滿惱怒和火藥味,原因就在於暴力溝通。「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磨蹭,急死我了!」「你一點都不聽話,你看人家孩子都是那麼乖/那麼懂事/學習那麼好!」
  • 孩子不願意接受批評?巧用「三明治效應」,讓「批評」也「悅耳」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接受家長的批評,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性格叛逆,暴戾另類,而僅僅是因為父母用錯了方法。當父母像唐僧一樣,喋喋不休的在孩子耳邊進行說教時,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情,如果能夠批評和表揚同時進行,也許孩子才能夠更容易接受。
  • 解我青少年教育:家長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孩子進入青春期,隨著而來的就是叛逆期,這是一個令所有父母都頭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得了心理病,他們跟瘋子似的,管不得,罵不得,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呢?
  • 學會這種溝通方式,隔代教育再也不是難題
    學會這種溝通方式,隔代教育再也不是難題引言90後也開始當媽了,時間真的過的很快吧,現在國家也允許生二胎了,如此怎麼和孩子和諧相處變成了大問題,有時間的自己帶孩子,沒時間直接給父母帶,現在的孩子衣食住行都要用好的,幾乎所有大人都圍著孩子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想法,不免發生衝突。
  • 孩子從樓上跳了下去,這三種情況,真的不要批評孩子
    前老一輩常說「棍棒出孝子」,雖然體罰是不對的,但是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犯錯了就要批評。批評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限於父母們的教育經驗有限,採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方式方法不合適時,就容易造成消極的影響。
  • 良好溝通成就良好家師關係
    最好的教育關係應該是家長支持教師、教師配合家長,共同支撐孩子的成長。但家校合作能否促進學生的發展,取決於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良好的家師關係是家校合作的基礎,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生涯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家師雙方良好的合作、互動,可以更好地開發這一教育資源,反之則可能釀成危機。
  • 放學回家後,家長問孩子這4個問題,實現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家長可以讓學習了一天功課的孩子們簡單休息一下,吃點水果或零食。然後可以問第二個問題:老師們今天都給同學們安排了哪些作業?這個問題讓孩子進行休整後的孩子清楚他有責任去記住並完成老師們部署他的作業任務,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有的家長會說,孩子不知道哪些作業,老師沒告訴他,直接把作業發到了家長群裡。
  • 親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來聽璐瑤媽媽怎麼說
    她表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品質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與孩子構建良好的溝通關係,是父母能否成為孩子的好老師的關鍵。良好的溝通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做好親子溝通,需要父母、子女各盡其責,但是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否及時、健康、良好,關鍵還是在家長。璐瑤媽媽表示,如果我們努力了卻沒有看到應有的效果,可能就需要我們拋開過去的經驗,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