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老一輩常說「棍棒出孝子」,雖然體罰是不對的,但是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犯錯了就要批評。批評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限於父母們的教育經驗有限,採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方式方法不合適時,就容易造成消極的影響。曾經就有這樣的事例,孩子考試成績沒有達到父親的要求,被批評最後從樓下跳下以示不滿,十幾歲的孩子就這樣走了,令人痛心不已。
事情是這樣的,小明是家裡的獨子,林先生夫婦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小明能出人頭地,成為人中龍鳳。小明的成績一直都是中上的,平常的壓力就比較大,特別是到了三年級畢業學期,他很努力,但是成績還是沒有上去。結果期中考試還比平常低了不少,林先生看到考試結果非常生氣,認為兒子沒有好好努力學習,便開始罵小明,還拿小明和別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小明很委屈,覺得父親根本不懂自己,不理解自己的努力,就頂撞了林先生。林先生當時也在氣頭上,罵著孩子還出手打了兩下。小明哭著說:「如果我跳樓了,這都是你逼的。」,隨後「啪」地一聲關上了房門。
林先生沒有把孩子的話放在心上,想著兒子居然懂得威脅別人了,心裡越想越氣。直到他聽到「哐當」墜地的聲音,才發現自己的兒子已經跳了下去,不治身亡了。林先生頭腦一片空白,完全沒想到自己的幾句話,讓孩子就這樣跳樓了,結束了生命。他一邊哭喊對不起兒子,一邊捶打自己,追悔莫及,痛心不已。
失去了才追悔莫及。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呢?其實家長在這些情況下,批評孩子真的很不好。一是在孩子情緒波動較大的時候。在父母教育孩子時,孩子也會有情緒激動的時候。孩子的情緒激動大多不是因為父母的批評,而是因為父母的不理解,他們的批評教育方式不能被孩子所接受。若強行採取打罵行為,極容易讓孩子處於崩潰的邊緣,做出失去理智的行為。
還有就是父母情緒都非常激動的時候。無論何時何事,孩子都不應該成為父母發洩情緒的垃圾桶。在教育孩子時多花點耐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否則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最後的情況就是在眾人面前。父母在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會注意場合是否適當,為什麼在批評教育孩子時不能注意場合呢?當著外人面前批評孩子,不僅會有損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心理,甚至做出像小明一樣的極端行為。
所以為人父母,要多走進孩子的內心,在上面那三種情況下,真的不要批評孩子了。雖然孩子們都有調皮的時候,但可以採取下面這些柔和措施來批評教育。首先父母就應該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批評,批評是用建議的方法讓一個人改正錯誤,保持個人的自尊。父母們不要輕易批評和過度批評,更不應該打罵。其次要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適當地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每個人都有做錯事情的時候,每個人都可能會接受這樣那樣的批評。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理性接受批評,知道自己哪些不足,接受並努力改正。要讓孩子知道,接受批評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一件好事,知其不足,才能取長補短。
做人不易,做父母更難。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那一個。所以這是一個雙向的問題,父母和孩子都是關鍵。面對成長煩惱,批評教育不是唯一的,需要雙方的溝通交流。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行之有效,才能讓批評轉化成動力,讓孩子健康地成長。關於孩子的批評教育藝術,如果你還有更好的教育良策,歡迎來留言區和大家一起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