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自古以來,每一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能夠幫助孩子揚起自信的風帆,讓孩子的人生乘風遠航。與此相反,消極的心態則會導致孩子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時候都膽怯畏縮,也讓孩子缺乏勇氣,從來不敢勇敢地去嘗試。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積極的心態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呢?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父母要給孩子信心和勇氣,而切勿隨意貶低和否定孩子。
成長的過程是漫長的,這是因為孩子要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優秀的品質。每個孩子都應該更加積極樂觀,這樣才能勇敢地面對人生,而父母的讚許和肯定,則是孩子信心和力量的來源。這是因為孩子還小,心智發育不夠成熟,人生經驗也很匱乏。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無法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因為信任父母,所以他們往往非常重視父母的評價,甚至會採取拿來主義,把父母對他們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由此可見,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負面評價,則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從來不知道父母的愛有多麼深厚,然而,事實是,有更多的父母也不知道孩子對於父母多麼信任和依賴。若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否定和批評之中,並因為父母的貶低而變得自卑怯懦,那麼,漸漸地,他們就會出現習得性無助的情況。什麼叫習得性無助呢?
1967年,美國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進行過一項實驗,實驗的對象是一隻狗。塞利格曼把狗關在事先準備好的鐵籠中,等到蜂音器發出響聲,他第一時間就會用電棍擊打籠子裡的狗。因為被囚禁在籠子裡,狗無處閃躲,只能被動地承受,痛苦地呻吟,渾身都忍不住地戰慄和顫抖。在進行很多次這樣的強化之後,塞利格曼打開籠子,等到蜂音器響起的時候,還沒有被電擊,狗就條件反射,倒在地上痛苦地抽搐,無奈地等待電擊的到來,而並沒有奪門而出。後來,這種心理學現象就被命名為習得性無助,簡而言之,就是有機體在承受階段痛苦和反覆打擊之後表現出的逆來順受和消極狀態。在民間,有很多說法與習得性無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都是形容人在遭遇失敗或者沉痛打擊後出現自我放棄的行為。
作為父母,當發現孩子有自我放棄的傾向或者行為表現時,我們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果孩子並沒有經受沉重的打擊或者反覆的失敗,那麼一定是父母的否定、批評和貶低導致孩子不願意繼續努力,而只是被動接受命運的安排。當意識到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的狀況時,父母一定要及時改變教育方式,不要總是挑剔和苛責孩子,而要努力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從而慷慨地肯定與讚揚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漸漸地改變心態,變得樂觀和積極起來。不要把習得性無助當成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一旦孩子把習得性無助當成習慣,就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發展進步。也許有的父母會為自己辯解,說自己只是在開玩笑。那麼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和孩子開玩笑,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的哪句話是真、哪句話是假,他們是那麼信任父母,所以把父母的每句話都當成真理去對待。
現代社會,太多的父母都把成人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迫不及待地給年幼的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培訓班、補習班,卻從未真正考慮過孩子到底對什麼感興趣,也沒有真正想過孩子是否喜歡他們所安排的一切。在這個全民陷入教育焦慮的特殊時代,父母要淡定一些,有意識地減輕孩子的壓力。父母固然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但也要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這樣才能以適度的引導幫助孩子成長。切記,一切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都是錯誤的,只能導致事與願違。
作為父母,如果不希望孩子因為習得性無助而受到傷害,我們就要謹言慎行,尤其是要把好嘴巴這一關,切勿隨意地否定和貶低孩子,更不要無視孩子的努力。哪怕孩子只是獲得小小的進步,父母也要積極地認可和鼓勵孩子,激勵孩子繼續努力、再接再厲,這樣孩子才能迸發出生命的力量,在成長的歷程中始終以積極的姿態努力向上。父母還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很多孩子之所以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就是因為尊嚴受到摧毀。一個有尊嚴的孩子,總是會努力做得更好,也會始終奮發向上。記得曾經有一位名人說過,與其用沉重的批評打擊孩子,不如用輕飄的表揚激勵孩子;也有人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如果父母能夠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樣誇讚孩子,並且長期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從孩子身上得到驚喜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