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和諧全面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協調與配合。最好的教育關係應該是家長支持教師、教師配合家長,共同支撐孩子的成長。但家校合作能否促進學生的發展,取決於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
良好的家師關係是家校合作的基礎,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生涯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家師雙方良好的合作、互動,可以更好地開發這一教育資源,反之則可能釀成危機。年初,北京宣師一附小發生校園傷害事件,之後某教師在微信群中的不恰當回應,就引發了一波家師關係的負面社會輿論。
避免扭曲的家師關係
一是「貓和老鼠」式,即教師太強勢,動不動就請家長,家長害怕甚至躲著教師;二是「僱主和傭人」式,即家長太強勢,教師成了為家長服務的傭人,家長認為孩子交到學校就萬事大吉,老師要負全部責任;三是「服務提供商和消費者」式,家長把教育視為自己購買的服務,不尊重教師,動不動就指手畫腳;四是「豬八戒」式,雙方都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都覺得委屈;五是「警察和嫌犯」式,彼此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甚至嚴重到家長採取實時監控的方式來了解教師的上課情況……越來越多的「怪獸家長」和「刺蝟老師」,讓家師關係緊張到了不得不重視的程度。
良好的家師關係首先應該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家長和教師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學習。
家長和教師既要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也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意見,溝通時既不居高臨下,也不俯首低眉,遇事以協商為主,而非單方面提要求,明確各自的教育職責,發揮彼此的教育優勢,形成教育合力。
假如有平等互信的家師關係,學校應該設立家長接待室和休息區,給家長平等交流的空間;教師和家長見面不應該是「叫家長」,而應該是「約家長」,提前預約見面時間,等候時起身歡迎,接待時端椅遞茶,結束時起身相送;教師跟家長溝通時應該少一些命令的語氣,多一些商量的語氣,少一些「你必須」「你應該」「你最好」,多一些「我建議」「您的想法是」「我需要您的協助」,不應該總是說,還應該學會聽,應該把家長當作教育的「合伙人」,共同為孩子的教育負責。
提高有效溝通能力
全國家庭教育調查報告(2018)發現:95.6%的四年級班主任和97.4%的八年級班主任報告與家長溝通遇到困難,家長和教師溝通最多的內容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考試成績。可見家師之間普遍存在溝通困難、溝通內容單一的問題。這提示溝通時應該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多溝通孩子的心理狀況、道德品質、行為習慣、人際交往、體育鍛鍊等情況。
要避免小事不溝通、大事才溝通,沒事不溝通、出事才溝通,好事不溝通、壞事才溝通這三個誤區。
家師溝通中應遵循溝通無小事、小事不小視的原則。小事如果不及時、妥善溝通,家長可能認為教師在推卸責任,甚至可能會產生對教師和學校的不信任。
教師應該樹立提前溝通的意識,出了事才溝通往往會讓教師面臨問題時措手不及,忙中出錯。防患於未然,就要做到沒事先溝通、出事好溝通。
沒有哪個家長喜歡聽老師數落孩子的「罪狀」,教師應該學會多多表揚孩子,溝通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跟家長打電話最好站在鏡子前,不要帶著情緒和家長溝通。要掌握一些溝通技巧,比如學會共情、換位思考;可以重複家長的話,「您剛剛說……」;也可以表達對家長情緒的理解,「您現在比較生氣……」;還可以通過眼神和拍肩、握手等肢體動作表達共情。
溝通中學會正向、客觀的表達,客觀陳述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事件結果,不加主觀評判,不帶感情色彩,儘量避免使用「不」字。例如不說「他今天簡直太不像話了!上課時總是調皮搗蛋,沒有一刻時間是安靜的!」而說「今天上午的數學課上,張老師發現他整節課都在和同桌講話,中途老師提醒了3次,沒有效果」。
溝通時學會專業化表達
要給家長具體的建議,避免模糊語言帶來的主觀判斷。例如「他今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大概只能維持3分鐘,建議您以後要多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溝通時既要學會表揚,講事實、不誇張、具體化,又要學會批評,委婉表達、就事論事,遵循不擴大化、不貼標籤、及時反饋的原則。例如「這孩子就是不聽話,上次也是上課講話」,就不如說「這孩子今天下午第一節課一直在講話,打擾了老師上課」。
還要注意保護家長的隱私,溝通儘量在家長接待室、心理輔導室等相對私密的空間,而不是教師辦公室、學校走廊等人多的地方,讓家長感到被尊重。溝通頻率要適宜,日常的微信溝通可以每周兩次及以上,集體的家長會可以每學期2—3次,個別約談或家訪每學期1次或以上。
新媒體時代,教師尤其需要掌握微信溝通的技巧,既利用好微信溝通時效快捷、高效方便、直觀多元的長處,也要學會應對信息繁雜、保密性差、管理困難等挑戰。
為了不讓開放自由的微信群淪為點讚群、炫耀群、批鬥群、馬屁群,變為家師矛盾的「重災區」,建群時就應該約定好溝通的內容、時間、方式、群管理規定和群處理辦法等內容。有家長破壞微信群規定時,一定要及時反應,注重過程,兼顧結果,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將家長踢出微信群。
尤其要注意鑑別信息的真假,識別家長信息背後隱藏的情緒信息,並且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簡練、精確、客觀的語言合理表達,措辭要積極、少批評、不發洩情緒。還要注意區分公共空間和個人空間,涉及個人的信息時應「點對點」發布,保護他人隱私。
發生校園意外或傷害事件後,尤其要注意溝通策略,要遵循尊重優先、正面面對、溝通協商的原則,進行及時、準確、有計劃的應急溝通,控制事態蔓延,降低影響力和破壞性。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8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