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溝通才能讓教育事半功倍,如何溝通,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
父母不僅僅是養育孩子,也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想讓孩子相信你,尊敬你,只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而父母和孩子真正的溝通基礎,就是相互尊重和相信。也只有做到如此才能良好的對話。現在很多父母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會無論如何,在加快的生活當中抽出時間,陪伴孩子。但是也有很多家長的處理方法,讓孩子無法接受。
曾經有個上初中的孩子說,她最害怕的就是放假,最不願意的就是回家。老師很奇怪,因為很多孩子對假期的期望就是時間再長一些。而這個孩子卻恰恰相反!在老師的再三追問下,終於說出了事實情。原來父母每天工作很忙,沒有人陪伴她。好不容易父母回來,卻只會問,作業寫得怎麼樣了?今天幹什麼啦?而其他的事情卻閉口不談,所以,她才恐懼放假。因為只有在學校才有一群小夥伴陪伴著她。
曾經一項家庭教育調查顯示:每天與孩子相處時間,有4個小時左右的媽媽只有60%。但也就是這4個小時。看電視時間就佔了35%,輔導作業,也只佔了25%。剩下10%的裡面,9成以上的時間,就是遊戲。真正的溝通,半個小時都沒有。就連著半個小時的溝通,也都是學業上的一些關心。孩子渴望父母,真正的關心,也希望父母,能在自己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這是孩子的需要!但得到的卻是,父母催促下得到的結果。也正是這樣,孩子才會產生了心靈上的落差。
有些家長認為,給孩子好吃的,穿好地,關心她的學習,這樣就可以了,孩子就會很幸福。可以說,如果孩子學習不好,那麼好吃的穿好的,就是不對的。但是讓孩子感到幸福,絕對不僅僅只是物質上的一些條件,往往和孩子心靈達成溝通,更有利於身心健康。尤其是父母雙方經常上班很晚,即便是回家很累了。也要擠出時間來陪伴孩子聊天,分享他一天的發生,和他的心情。雖然說時間很短,但孩子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才能夠穩定而健康的成長。
父母要改正的誤區!
1,父母總以為自己是長輩。以強硬的態度,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往往就變成了另類的說教。世界異常,孩子想到以往的溝通時,自然而然就不想說了。
2,很多家長不願意聆聽孩子溝通。特別是在孩子說話時,強硬打斷他的說話。不等孩子說完,迅速駁回,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失去交流的欲望。
3,很多父母往往會以成人的身份,去溝通。把聽到的大道理習慣性地說出,特別是有些父母,大道理講不通時。往往會伴隨暴力。這樣孩子對父母,會越發的恐懼。
其實,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請不要以成年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看齊。因為有了地位的差距,所以溝通才變得不是那麼簡單。
父母多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1,父母和孩子溝通時應多放下身位,聆聽孩子的心聲。特別是聆聽時,不要打斷孩子的訴說。應當在孩子訴說時,給於一定的肯定。根據孩子的內心想法,為孩子提供正確的引導。
2,正確引導孩子面對生活的挫折與失敗。因為孩子對認知的水平是有限的。所以在遇到挫折與失敗時,往往不能夠正確的認知。父母應當對孩子進行鼓勵與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告知孩子,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及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孩子與父母所處的環境不同,對於問題的角度看待也不一樣。父母應當多學會換位思考,多和孩子溝通。
4,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要找到合適的角度,學會尊重孩子。當孩子在成功做出一件事情時,應給予一定的肯定,但不要過分誇大。
親子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是孩子。只有和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才會讓家庭更加的和諧幸福。孩子也會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