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有體積龐大且寓意吉祥的米龜,是泉州人正月裡會去祈福的地方。
雪白、圓潤的元宵圓,藏有「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之意。
上元時節去看梨園戲,也是閩南傳統的過節方式。(張九強 攝)
除了觀賞花燈,猜燈謎也是一項有趣的元宵民俗活動。 (陳曉東 攝)
閩南傳統元宵圓仍是手工滾制,以此保持「古早味」。 (張九強 攝)
正月十五鬧元宵,在泉州地區,城中處處張燈結彩,大街小巷熱鬧非凡。
為一睹元宵之夜的璀璨美景,生活在刺桐城中的人們,會與親朋結伴出遊,參加各類民俗活動,除欣賞花燈外,許多人也會去寺廟祈福納祥,或賞燈猜燈謎、聆聽南音、看場大戲。在遊玩之餘,再去嘗一碗熱騰騰的「古早味」元宵圓,為新一年許下美好的祝願。
摸「龜」祈福討彩頭
在民間,元宵節還有一個別稱叫做「上元節」。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通常會迎來農曆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為此,民間不僅把這一天視為闔家團圓的重要日子,同時,許多人家還會承襲傳統,在這天備上供品前去拜神祭祖,祈福納祥、趨吉避兇。
談及元宵節的傳統祈福活動,對於在泉州市區土地後居住了三十多年的思捷而言,每年都要在元宵節這一天,和家人一同去離家不遠的天后宮中,摸一摸「大米龜」,為新年討個好彩頭。思捷說,年少時並不知摸「大米龜」有何寓意,僅是覺得這一做法很有趣。後來聽家裡的長輩解釋,才知這「大米龜」與閩南地區的「乞壽龜」習俗有關。因為舊時為了祈福求願,人們常會在正月裡趕到當地的一些寺廟去拜神,通過乞得擺放於神明面前的「壽龜」供品,求願家人平安健康或是事業興旺發達。用來供奉神明的「壽龜」供品,大多是以米、面作為原料,並被打造成龜的形狀,藉此賦予吉祥之意。
據泉州天后宮工作人員傅先生介紹,一如往年,今年讓大家前來祈福求願的「大米龜」早已在正月前就提前打造完成,此次所用的大米重達五萬三千八百斤。如今,不僅許多本地人會前來摸龜求福,不少趁著假期來泉過元宵的外地人,也會慕名而來,藉由摸「大米龜」來沾沾喜氣。說到如何摸「大米龜」祈福,思捷還介紹了一個富有趣味的說法,若繞著「大米龜」轉一圈,摸摸「大米龜」的不同位置,能獲得不同祝福,而這一說法還衍生出了一個傳統口訣:「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腳,吃不幹;摸龜身,大翻身。」在「摸米龜」之餘,人們還會去看看置於大米龜兩旁的由菠蘿、香蕉、胡蘿蔔、蒜組成的吉祥「水果龍」,並會踏上位於「大米龜」旁的名為「平安橋」的小廊橋,求得平安祝福。
聽戲猜謎「鬧元宵」
賞梨園戲、高甲戲,看提線木偶表演,聽南音……這些從古流傳至今的過元宵方式,如今依舊是現代人喜歡的傳統活動。
與傳統相伴而生的,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戲曲。作為一名資深戲迷,遠力雖已在國外定居多年,但每年回泉過年的時候,只要時間允許,他通常會把返程的時間定在元宵節之後,這當中有一個原因,便是他想去聽一場梨園戲。他尤為喜歡《陳三五娘》,因為這一戲曲所取材的傳說故事恰好發生在正月十五,兩位男女主人公因睇燈時的一次邂逅而結緣。遠力笑說,元宵節在過去被視為「情人節」,通過傳統戲曲的演繹,的確讓他感受到元宵的浪漫色彩。
中國民間自古便有「月半大如年」的說法,恰處正月月半的元宵節,其熱鬧程度更勝春節。尤其在泉州,人們常會把元宵節形容為「上元小年兜」,並把過元宵稱之為「鬧元宵」。如何「鬧」?花樣是多種多樣的,既可在元宵之夜去觀賞精妙絕倫的花燈展會,也可結伴去廟會、燈會及市集猜一猜有趣的燈謎,又或是看看匯集了火鼎公婆、拍胸舞等傳統表演的踩街活動。除此之外,一些在中秋節常見的傳統活動,同樣會在元宵節這天進行,例如「聽香」,依循舊時的傳統,城中的年輕人尤其是女子會前往城中的寺廟,為自己需要問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禱告,並持香走到人群喧譁之處,聆聽第一句入耳的話,將此話作為佔卜的依據,而若在元宵之夜的「聽香」未能了卻心事,還可等到中秋之時,再去一「聽」。
「滾」元宵圓寓團圓
自古以來,民間便有「元宵節吃元宵」的傳統習俗。關於元宵,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叫法,「湯圓」「湯糰」「圓子」「糰子」皆是元宵的別稱,且不少從商的人還會將其稱為「元寶」。而在泉州地區,元宵通常被稱為元宵圓、元宵丸、上元丸。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相傳興起於宋代,這在南宋詩人宋必大所著的《平園續稿》中可尋得記述:「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該食俗代代沿承之中,也逐漸被人們賦予了一個個美好寓意。它們不僅是正月裡人們闔家團圓時會品嘗的甜蜜小食,同時這一顆顆雪白、圓潤的丸子,還藏有「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之意,人們通過寓意於食來懷念離別的親人,也寄託美好的願望。
傳統的元宵圓是用白糖、炒花生、芝麻、冬瓜糖、香蕉油還有豬油做餡,用手捏,製作成型。身為傳統元宵圓老鋪第四代傳承人的林永松,早已對元宵圓的做法瞭然於心。他介紹說,沿用祖輩們傳承下來的製作方式,想要製作出香甜、嫩滑、爽口的「古早味」元宵圓,在選料、制餡時都要講究,元宵圓的內餡主要選用過油的蔥頭拌到花生芝麻中,同時還要淋上豬油,這樣的餡才會更香、更黏、更結實。另外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放入白糖,有時還可將冬瓜糖或是橘皮切丁,混入餡料中,由此製作而成的內餡吃起來又甜又香,口感層次也更豐富。
在備好原料後,便可開始製作元宵圓,拿捏好火候炒花生和芝麻,並將幹蔥頭切片油炸,之後,將炒好的花生和芝麻碾碎成細細的顆粒,加入白糖手工攪拌,接著放入榨好的蔥頭油進行二次攪拌。待攪拌好餡料,將其舀入金屬模具,用鐵錘使勁敲,壓實後退出,一顆顆大小一致的花生芝麻餡便出落在你眼前。
於不少泉州人而言,若要道出元宵圓的別致之處,那應該是包餡時所採用的做法——滾。為何用「滾」的方式來製作元宵圓?在城中老街售賣元宵圓多年的蘇師傅解釋,相較於用麵團直接包裹,通過滾的方式將麵粉一層層覆於內餡之上,由此製作出的元宵圓表皮質地比手工包的更均勻。在滾元宵時,首先是要在一個盆裡放入適量的糯米粉,然後將做好的花生芝麻餡倒入粉中,用手搖動盆,讓糯米粉均勻地粘在餡上。這個滾元宵的過程並非一次就能完成,需要連續重複幾次「一遍粉,一遍水」的動作。即滾一次粉後,將元宵從盆裡放入水中過一下,然後將粘著水的元宵再放入盆中,讓元宵再粘上一層粉,如此反覆,直到元宵大小適中為止。
此外,烹煮元宵圓也不可馬虎,蘇師傅介紹說,要記得「滾水下,文火煮」的要領,在烹煮元宵圓時,用湯勺徐徐「推」著元宵圓在鍋中不斷翻轉,由此便不會粘鍋破碎。待水沸時要記得及時添加涼水,讓湯水保持似滾狀態,由此再辨別元宵是否熟透,看其表面光滑,浮於水面,手拿筷子按下時,裡面鬆軟一致,有一定彈性,即可關火盛碗,上桌食用。(記者陳士奇文/圖 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