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與「廢物」這兩個不搭的詞,卻在今年夏天意外相撞。隨著高考志願填報日期的到來,「985小鎮做題家」和「985廢物引進計劃」再一次火了起來,引來多方關注和討論。
「985」中出現了「廢物」?
最近,豆瓣上的一個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經過媒體報導後,引來了大量關注。
這是一個「985」「211」學校的「失敗學子」分享自己上大學,步入社會後屢屢遭遇失敗的小組。
小組裡面有8萬多人,他們有著相似想法和經歷,畢業或正就讀於名校,卻自視為失敗者,自嘲為「小鎮做題家」——出身小鎮或小城,「除了埋頭苦讀外啥都不會」,見識有限,身邊沒有長輩指點,導致「一步錯步步錯」。
組員們互稱「Five(廢物)」,分享的故事包括但不限於原生家庭矛盾、職場焦慮、經濟困境、學業壓力、社交問題、情感困惑……
但最常見的,還是講述他們初入大學校園時的自卑,和踏入社會後的無所適從。
家庭出身、言談舉止、身材樣貌、個人才藝、社交能力,甚至是他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都能讓他們感到自卑,感到自己即使拼盡全力,也追不上來自大城市的同學們。
在畢業後,他們也往往做著自己不甚喜歡,收入也不符合預期的工作,憂慮碌碌無為的未來。
「光環隕落」的小鎮做題家們
筆者也去這個組裡逛了逛,發現裡面大多數的人,都有一個「光環隕落」的故事。
比如一名畢業於「超級高考工廠」衡水中學的農村學子,在高中靠著軍事化管理方式、高壓學習環境,成績節節拔高,頂著「學神」「學霸」頭銜以某市「高考狀元」的身份進入大學校園。
但這樣的學霸進入大學後,光環往往就暗淡甚至消失了。
一位化名宋倩的組員講訴自己靠好成績進入名校後,卻屢屢掛科,她如高中時代一樣每日悶頭做高數題,在圖書館一邊做一邊哭,做五分鐘就做不下去,刷手機來緩解焦慮感。後來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掛了又掛。父母為她選專業時,並不知道經管專業要學高數,當時做決策的依據是不能浪費分數。
而畢業後,家裡沒有人脈、社交能力不強、只知道埋頭做題的「985小鎮做題家」則要面對更多的失落。
化名劉夢的組員自述,自己家鄉是內蒙古的一個小地方,去年她從北京一所頂尖高校經濟系畢業後,進入了一家銀行工作。每天八點半到單位,換工服,接一杯開水,對著電腦,列出資產50萬以上的客戶名單,請他們辦理貴賓卡,還會被拉去前臺推銷理財產品,絲毫沒有知識含量。這讓她不時深夜哭泣,因為覺得人生沒有希望。
可以自嘲但別自卑
不可否認,對於「985小鎮做題家」們而言,高考並不意味著勝利終結,僅僅代表著新一輪挑戰剛剛開始。
在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大學階段,農村大學生視野局限、興趣愛好不多的短板確實會被暴露得很徹底。
走出大學的第一步,即找工作上,他們也往往會面臨更多坎坷。中國社科院2014年《社會藍皮書》基於12所高校的調查數據顯示,家庭的城鄉背景對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有明顯影響,城市家庭出身的畢業生的就業率明顯高於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
但這都是大概率和大數據,這一輪輪挑戰的困難程度,可能並不亞於高考,可也確實沒必要因此而自喪。
一個來自農村的名校學生,只要能夠順利從211、985名校畢業,就意味著即將打敗老家絕大多數同齡人。
《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實證研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平均起薪9055元;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6946元,普通本科院校是5442元,高職高專只有3528元。
可以說,他們進入名校,本身就已經跨越過一次家庭背景的門檻,邁上了更高的臺階。
985裡自稱「廢物」的「小鎮做題家」們,自嘲可以有,自卑卻沒必要。學曆本身不是世俗成功的保證,出身也不是完全限制階層的結界。
「小鎮做題家」的經歷,不過是小鎮名校生們與更大世界接軌的磨合期,大城市的優秀學子們只是節約了這一段時間而已。但人生想要走上「巔峰」,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和路徑。看順義媽媽們的辛苦人生就知道,那些看似出身在羅馬的孩子,吃過的苦其實不比小鎮名校生們少。
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過去,那就改變自己的現在,做題也好,工作也好,埋頭向前奔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