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流傳著一本奇趣「地攤書」, 自20世紀30年代初版後歷經數次重印再版,仍一書難求。
然而,這本備受學霸們追捧的「暢銷書」卻鮮少現身主流平臺,劍橋校方更是對此諱莫如深。有人曾拿著此書的英文原版向當時劍橋大學的校長樂思哲·博裡塞維奇爵士索要籤名時被婉拒,但是,校長私下則稱讚「這是一本好書」。
時隔80年,這本被校方長期噤聲卻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的傳奇之書終於迎來了中文版的問世!
這本神秘小書的作者,是一幫近百年前同樣神秘的劍橋學霸。
他們趁著月黑風高,一群黑影在高樓間「飛簷走壁」,翻過圍欄,攀上尖頂,躲開校內保安的手電光束,飆升的腎上腺素不只帶來生活的樂趣,更讓他們找回面對艱難生活的勇氣。
他們不只把夜攀當作一場冒險遊戲,還將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做成這本劍橋攀爬指南——《劍橋夜攀者》!
圖/《劍橋夜攀者》書影
這些因愛好相聚的冒險家們沒有留下大名,而是藏身在「惠普爾斯奈斯」這個化名的背後,告訴大家如何在劍橋校內自由遊走攀登。
和「遊客打卡路線」不同,學霸們設計的遊覽線路,既要求技巧,更考驗膽識,難怪《泰晤士報》稱這本書為「一個近乎傳奇的嚮導」!
這群英國的做題家們獨闢蹊徑,用《劍橋夜攀者》給青春寫下另類的註腳。
圖/攀爬者正從老鷹門外牆凹槽爬至新庭院迴廊頂
「學霸」的素養:
夜攀經驗也能寫成教科書
在莊嚴肅穆的學術聖殿行離經叛道之事,學霸的人設眼看就要垮掉。
一開始,他們或許只是因為一時的玩心加入夜攀的隊伍,可是,一旦「上道」,夜間遊戲也能被他們整理出一本面面俱到的教科書。
20世紀30年代,分屬不同學院的學校精英們共同化名為惠普爾斯奈斯,結群潛入夜色,一個接一個地挑戰校內各幢建築,誓要把片刻的驚喜結集可被反覆實踐的經驗。
小團隊分工明確,有人示範攀爬、有人扛著相機、有人負責打閃光燈、有人則去把風,這群打破陳規的學霸們抱著做學問的態度記錄每一次夜攀活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圖/攀爬到藤蔓拱門上方,左邊是三一學院禮拜堂,前方是負責打閃光燈的人
即使是業餘玩樂,學霸們也要玩得明白,玩得通透!
鑑於這項運動的危險性,服飾和裝備首先就有講究。拿衣服來說,為保護自己同時要避免勾到粗糙的石頭表面,首選打高爾夫球的夾克,最好穿長褲以避免刮擦和劃傷,再搭配輕便不留痕的膠鞋,基本不會出大錯。
至於裝備,儘管夜攀者們通常以徒手攀爬為主,但遇到危險或困難的地方,還是需要藉助繩索的幫助,哪怕作為一種額外的安保措施隨身攜帶也是好的。
繩索的長度和質量都要有保證,最好準備至少100英尺的登山繩,起碼要保證繩索的長度能綁住兩位攀爬者,還要保證爬在上面領頭的那位手中有足夠長度的繩索,將其繫到最近的某個索栓上。
圖/攀爬市集廣場的噴泉
經過數次實踐,他們總結劍橋攀爬活動大致分為兩類——攀爬排水管和攀爬外牆凹槽。
偌大的校園裡,建築形態各異,排水管和外牆凹槽的分布更是差異明顯,如何著力借力則是技巧關鍵。
左圖/攀爬者要爬到禮拜堂的塔尖
右圖/攀爬者正在嘗試雙管攀爬。目標是爬到白色標牌位置,並在標牌上寫下「某某到此一遊」。
為了形成一套可供實操的方法體系,他們對校內建築做了一番詳盡的考察。
從老圖書館、三一學院到聖約翰學院、彭布羅克學院,他們幾乎攀上劍橋內每一座建築的屋頂,哪處外牆最好爬可以作為初學者入門挑戰,哪個學院磚牆老化容易掉落需要小心,對付不同寬窄的排水管應該用什麼攀爬姿勢更省力,甚至還有不同攀爬路線的對比,不一而足,統統整理成章以饕後人。
一幫不具名的學霸因愛好相聚深夜攀爬,在極限運動中徵服恐懼,積蓄勇氣和毅力,同時,也實踐著反抗權威、獨立自由的精神。
站在屋頂上俯瞰劍橋,他們得以暫時跳出嚴肅生活的條條框框,用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自我的潛力。
圖/三一學院圖書館外景,A :迴廊露臺,B :三一學院圖書館外牆凹槽,C :外邊的大門柱。門柱也是一處攀爬地點,這是門柱腳。
夜攀活動成就了每一位攀爬者各異的人生,儘管限於校園禁令他們沒有留下大名,但多方資料證實,其中很多人早已成為社會精英——有人成為極地探險家,有人成為大學教師或校長,還有人參加過1953年的珠峰探險。
神秘師生合力組稿而成的《劍橋夜攀者》證明,看似格格不入的夜攀探險反而成為學霸人設另一根支柱。
圖/閃光燈、燈泡、背包、照相機、繩索,以及負責攜帶這些攀爬工具的幾位攀爬者
白天是「斯文學霸」
夜裡是「叛逆青年」
大學裡的學霸通常自帶自信沉穩的濾鏡,面對學業疾苦處變不驚,反手就在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一篇高深論文。
但有時候,這些名校裡被視為「天之驕子」的學霸們也會戲稱自己為「小鎮做題家」——剛剛從考試中出走的少年們面對斑斕又複雜的社會生活,變得不知所措。
當解題不再成為唯一的人生指標,小鎮做題家們如何衝破青春的迷茫,解開人生這道難題?
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劍橋夜攀者們則給出了一個超綱的解題程式——趁著月黑風高去攀爬!
圖/攀爬者正在翻過圍欄,前往老圖書館
他們過著刺激的雙面人生:
白天裡,他們個個正襟危坐,儼然一個個成熟的成年人;
夜深後,他們撕開「學霸」的外套,也不過是一群叛逆的孩子。
每到學校規定的「宵禁」時間,平日循規蹈矩的乖寶寶們小心翼翼地避開值班保安,在校園各處攀爬遊蕩。
根據當時的規定,劍橋大學各個學院的大門晚上十點就會關閉,晚歸的學生們如果沒有假條,保安不會開門放行,可是,獲得校方晚歸批准的成功率極低。
於是,晚歸的學生們為跳過繁瑣的程序想方設法爬入學院內,由此踏出違反學校禁令的「罪惡」旅程的第一步。
他們首先要對付圍欄上的旋轉式防爬刺釘——在劍橋,類似攀爬圍欄而被刺釘刺傷這樣的小事故,每年都會發生多起。
圖/防爬刺釘:這三排都是旋轉式防爬刺釘
第二個攔路虎則是排水管——順著12英尺長的排水管爬下來容易,站在下面想要順著這根排水管往上爬8英尺可就不容易了。
圖/聖約翰學院的排水管外牆凹槽
除了要攻克技術上的難題,他們還要時刻警惕行蹤不定的校監——一旦被抓,校方就會勒令退學。
夜幕掩映下,他們終於可以隱去姓名和面貌,放下課堂上從容淡定的姿態,單純地享受夜攀冒險的驚險刺激。
圖/你是好人還是壞人?或者換個說法 :「下來,不然我就揍扁你,下來!」
身處世界一流學府,這群人人豔羨的「天之驕子」其實和任何時空裡的同齡人一樣,需要紓解階層改變帶來的心理落差,需要克服枯燥課業的重壓,需要摸索著適應習題冊之外的複雜生活。
夜攀,成為他們度過青春陣痛期的一味良藥。
學霸們用小小的叛逆短暫逃離「學霸」的軀殼,邁開長期囚在書桌前的雙腿,通過不盡的攀爬追回普通青年的好奇心。
小鎮做題家們最苦惱的無疑是人生失控——久滯題海,如何才能在未知中掌控自我?
近百年前,劍橋學霸們用一場場驚險的夜攀給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參考答案。
相關圖書
《劍橋夜攀者》
惠普爾斯奈思 著
夏楊 譯
新民說 出品
廣西師大出版社 出版
這是關於如何攀爬劍橋大學校內建築的一本趣味指南。作者是是親歷攀爬事件的諾埃爾·H.賽明頓和他的朋友們。本書由篇幅短小的十五個章節構成,選取了劍橋大學最具代表性的幾處攀爬地點,以第一人稱的敘事口吻,輔以前輩的攀爬日誌、攝影師的影像資料,記錄了20是30年代一群攀爬者的故事。他們因愛好相聚,冒著失去學位、自由和生命的危險,打破學術聖地的嚴肅法則,去攀爬劍橋校內極具挑戰性的各類建築。青春與極限運動碰撞出的不是失控,而是徵服恐懼的快樂,歷經磨鍊的性格,相互信任的友誼,以及度過迷茫歲月而收穫的心靈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