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消息,央視體育主持人於嘉在社交媒體透露的CBA體測改革,其中此前備受爭議的臥推和深蹲被取消,但17次折返跑和兩分球強度投籃仍得以保留。 此外於嘉還透露CBA體測將增加新的項目——身體基礎測試,包括身高、體重、血壓、體脂和手掌寬度等等。
於嘉認為:「不僅人性化,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的球員設置不同的對待方式。」
CBA體測一直是聯賽的傳統,原本體測的內容分為四項:2分鐘強度投籃、負重深蹲、負重臥推、專項速度耐力(折返跑)四項。
其中折返跑被球員戲稱為「奪命十七折」,要求隊員在籃球場地兩邊線之間折返跑17次,跑4組,組間間歇2分鐘。達標標準:身高1.95m以下(不含1.95m)62秒達標、身高1.95m-2.05m(不含2.05m)64秒達標、身高2.05m以上66秒達標。
但折返跑再難也沒有球員傷病帶來的焦點更大。去年體測時,上海中鋒張兆旭在體測深蹲項目中重傷,腰部舊傷復發,槓鈴砸到了腰部導致二次受傷,結果缺席了大半個賽季。2016年的體測中,遼寧男籃球員李曉旭在折返跑環節不慎跟腱斷裂。
實際上,體測更像是一張「上崗證」,雖然伴隨著傷病的風險,但的確有著督促球員訓練、避免不自律等情況的作用。
但體測對於檢驗球員能力有多大價值?2018年夏天,王哲林首輪體測未能通過,參加補測後才拿到上崗證,接受了停賽處罰,但王哲林仍然在場均得分和籃板高居本土球員首位,並且順利拿到了常規賽MVP。
種種跡象表明,體測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仍然存在值得商榷之處,去年在傷病問題出現後,CBA公司宣布將就接下來的體測科學性、針對性做更加細緻的研究,以儘快推出新的體測方案。
說到底,體測背後的核心問題,仍是聯賽人才不足、整體水平不夠高所導致的。縱觀世界頂級聯賽,人才充沛的情況便是人人爭上,不斷淘汰那些邊緣以及競爭力不足的球員,雖然殘酷但保證了聯賽的強度和水平,根本不需要對球員本身的實力和狀態進行幹預。
因此,當下我們所處的體育發展階段,體測仍然將存在很長時間,但大眾應該對體測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像很多球員訓練而受傷一樣,體測伴隨著傷病是常事,對於運動員這種高危職業而言,只要上場就無法完全避免風險,不能因噎廢食。
據國內媒體報導,新賽季CBA體測將在9月12日進行。
(編輯:劉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