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日本推理作家仁木悅子的《貓知道》曾風靡一時,小說大意講的是一隻黑貓在破案時起的重要作用。因為貓的緣故,最終案件真相大白。看到李大姐的故事,不知怎地想起了這部小說。
毫無疑問,李大姐十年如一日地餵養那些出沒於街頭巷尾的流浪貓,這本身就是一種基於保護動物基礎之上的愛的體現,在平常人看來,這或許是一種痴迷,但透過痴迷與執著的表象,我們看到的卻是充滿愛心的李大姐踽踽獨行的寂寞身影。
李大姐的奉獻自然是無須任何回報的,但顯然李大姐的愛心僅有貓知道是不夠的。畢竟,以李大姐的一己之力,要想每天都把那麼多隻貓照顧好,是有一定難度的,於經濟實力,於個人精力而言,都有不逮之處。
因是之故,需要有人對李大姐施以援手,因為對李大姐的幫助,實際上就是對流浪貓的幫助,就是對這群無助的「城市流浪者」奉獻一份愛心,越來越多的愛心聚集在一起,則讓我們整個城市都凸顯出建立在保護動物為目的的愛的溫情。不僅對自己周遭的人奉獻愛心,還對周遭的小動物奉獻愛心,這顯然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愛。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這道理誰都明白,但往往越是淺顯的道理卻越是知易行難。看過報導,我們都知道李大姐的奉獻是不要求任何回報的,但奉獻也是需要經濟基礎的,如果有更多的動物愛好者能與李大姐攜手同行,那麼李大姐的身影將不再孤單。
在瀋陽市光榮街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插間房裡,住著50多歲的李大姐和顏色不一、帶著不同傷疤的30多隻小貓咪。貓咪們是不同時間段來到李大姐家的,但它們都是李大姐眼中的可貴小生命。
給流浪貓餵食堅持10年
推開李大姐家門,一群小貓怯生生地走了過來,坐在屋裡的李大姐正忙著給一隻剛剛做過節育手術的小貓上藥。
記者數了數,小屋裡大概有20多隻小貓,沙發下、床上床下到處都是。「應該有30多隻,我都記不住了,它們不知道都藏在屋裡哪個角落。」李大姐說,被她撿回家的貓都是當時受傷的貓。
說著,她抱起來一隻後背上血淋淋、傷口尚未癒合的白貓。「它是我在青年大街上撿到的。那是個三九天,它被裝在麻袋裡,背上被無情地剝了皮,奄奄一息。」提到這隻大白貓,李大姐的眼裡帶著淚花:「太可憐了!人類可以不養它,但也不能虐待它們呀!」
李大姐說,她領養這些流浪貓已經10年了。「最開始我發現小區裡有幾隻流浪貓,就為它們準備了一個空紙殼箱,定期放食物。後來,幾隻小貓就跟著我回家了!」
每天出去餵貓到後半夜
現在已退休在家的李大姐每天都在為貓而忙碌。早上起來,她會去熟悉的幾家飯店給貓撿一些碎魚碎肉,到家後第一件事就是餵貓。然後帶不同的貓去寵物醫院治病,每周還得給貓咪們集體洗個澡。不過,李大姐最忙的還是每天晚上6點以後,因為這個時段她得騎上自行車挨個路段去餵流浪貓。
「常去的地方是青年大街、五愛加油站、十二線等地。」李大姐說,在這些地方,小貓們會準時地等她出現,她在這些地方都放好了一個紙殼箱,準時把貓糧放在紙殼裡,看見它們吃飽了再離去。
李大姐說,每天她餵養的貓不止100隻,每天至少得消費5斤到10斤的貓糧。「她可太善良了,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地餵流浪貓。」李大姐的鄰居曲女士告訴記者,周圍鄰居都知道李大姐的故事,也有一些人來幫助她。曲女士有時會陪李大姐一同去給流浪貓餵食。
盼好心人一同收養貓
採訪中,李大姐的手機響了起來。電話這端,李大姐一直在為貓說好話。「它平時在家特別聽話,可能是不習慣吧!你再等等……」說了一番好話後,李大姐掛斷電話卻滿臉沮喪:「哎,好不容易有好心人把貓領回家,可是又不打算要了!」
為了這群流浪貓,李大姐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她放棄了工作,每個月的退休金都花在了貓身上,家裡人都不理解她,也有人嘲笑她。但李大姐說:「我不能停下來的原因只有一個:畢竟這些小貓也是一條條的小生命呀!」李大姐說著眼淚再也忍不住了。
「現在,收養的貓都被一一治好了病。它們很可愛。因為數量越來越多,我希望喜歡貓、有愛心的人能收養一隻。」這是李大姐的願望。(本文應採訪對象要求,將名字化名為李大姐。)
來源:瀋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