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神童存在。他們在小時候表現出超人的天賦,別的小學生6年學習的內容,他們可能一兩年甚至是更短的時間就掌握了。初高中知識,在他們看來也非常簡單。
但是可悲的是,這些神童由於過早地進入大學,大多數隕落了,最終的結局並不好,就如同傷仲永一般。但是我們今天所提到的這個13歲被北大破格錄取的女孩田曉菲,在比同齡人小5歲的情況下進入北京大學讀書,但是後來發展也非常不錯。
田曉菲,1971年出生於哈爾濱,其父是大學教授,她在天津長大成人。田曉菲不但學習成績好,人長得也貌美,性格活潑,多才多藝,尤其擅長寫詩,據說四歲時寫出的詩歌就非常像模像樣了。
田曉菲13歲那年,從天津13中學直接破格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或許是書香家庭的良好影響和田曉菲對詩歌的熱愛,她小時候經常在《天津日報》發表詩歌,後來結集出版成5本詩集,正是因為她的詩歌的發表,她才被北大破格錄取。
當時田曉菲在北大校園裡見到了心中的偶像海子。海子說非常欣賞她的詩作,鼓勵她說:
「如果你能堅持,你將是位偉大的詩人。」
1989年,田曉菲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系,同年,海子臥軌自殺,此事對田曉菲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16歲時,時逢北大建校90周年,已是北大大三學子的田曉菲寫出了自己少年時期的代表作《十三歲的際遇》,歌頌北大,被收錄在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中。
1989年,18歲的田曉菲赴美留學,兩年時間獲得了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英國文學碩士。隨後田曉菲進入哈佛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
可是博士畢業之後,田曉菲選擇留在了美國。中國給予了培育她的沃土,長大成人之後,她選擇了在他國效力,開花結果,遭到了網友的討伐。
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哈佛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哈佛大學一個學院的院長,中文名字叫宇文所安的這個老男人,在田曉菲拿到博士畢業證時,向她吐露心扉,進行了表白。
面對大自己25歲的導師,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東亞系的教授,非常痴迷中國古典文化且研究頗深的這個男人,田曉菲淪陷了。「一個生活在地上的人,我喜歡他這一點。」田曉菲用一句詩歌表達了自己對宇文所安的崇拜。
1998年,田曉菲畢業前夕,宇文所安邀請田曉菲去爬山,期間向田曉菲表白。
田曉菲說,
「我們都覺得自己找到了知音。我們都很喜歡詩,唯一不同的是,他喜歡唐朝,我喜歡南朝。」
田曉菲的戀情,遭到了家人的激烈的反對。她的父母用盡各種方式來拆散這對忘年戀,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田嘵菲常年在導師身邊,在美國生活,她的父母也是鞭長莫及。最後只得無奈接受了田曉菲的選擇。
1999年,28歲的田曉菲嫁給了53歲的宇文所安。田曉菲也加入了美國國籍,作為哈佛大學年齡最小的博士生的田曉菲,早已經成了哈佛大學的教授。因為,有人覺得,當時田曉菲嫁給宇文所安的動機並不純粹。
有人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但是,走自己的路的時候,更應不忘初心。
宇文所安,這位美國名字叫史蒂芬的老男人,非常熟悉中國文化,漢語說得也非常流利,也非常喜歡詩歌,與田曉菲二人可謂是精神上的伴侶。也因為如此,田曉菲才與之跨越了年齡的鴻溝,跨越了國界,衝破了重重阻撓,勇敢地結合在了一起。
對此,我只能是唏噓不已。國人培養出來的神童,卻沒有為國家做貢獻。我們應該不應該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判他人?
外面的世界很美好,自己的家園更需要建設。相比老一輩科學家錢學森錢老,田曉菲缺少的正是錢老身上的難能可貴的品質。錢老毅然放棄海外優厚的待遇,衝破美國重重的阻撓,堅決回國參加國家的建設,書寫了一個大寫的中國人的姿態,綻放的是自己一顆報國心,愛國志。人各有志,但是愛國的初心不能忘。
如今21年過去了,田曉菲和丈夫宇文所安翻譯了不少中國的古詩詞。現在也不過49歲的田曉菲看起來比同齡人要老很多,頭髮花白,面容也比較憔悴,而且也沒有孩子,感覺挺讓人心疼的。
自己選擇的路,自己還要走下去。鞋子是否合適,只有腳知道。不知道田曉菲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是不是後悔?祝願她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