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古菱齒象是生活在距今1萬-20萬年的晚期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齒象體重可達10-14噸。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古菱齒象的臼齒適應咀嚼帶有少量纖維的多汁食物,它們主要是山地森林和平原林地的居住者。
古菱齒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汶河發現古菱齒象化石,說明幾萬年前當這種大型哺乳動物生活在腳下的這片土地上時,這裡的氣候溫暖、溼潤,有豐富的山地森林和平原林地,適合大象的生存。
古菱齒象
古菱齒象
二 嵌齒象,又名三稜齒象或四偏齒象,生活在二百至三百萬年前,是一屬已滅絕的長鼻目。體高約3米,體形近似長頸乳齒象。下頜伸長,上面有一對並列的象牙,上頜的象牙向下前方伸出。上門齒相當長大,向下並向外稍彎曲;下頜聯合部引長成喙嘴狀,嵌在二側上門齒中間,故名嵌齒象。嵌齒象最早出現於中新世的非洲,之後一度興盛,在上新世走向衰落,進入更新世後最終滅絕,其滅絕原因可能是因為新興真象科.(包括猛獁,劍齒象和今天的亞洲象,非洲象等)的競爭排擠。
嵌齒象
嵌齒象化石
三 猛獁象 ,又名毛象(長毛象),是一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其中草原猛獁體重可達12噸。
猛獁象 化石
猛獁象和亞洲象是在480萬年前,由相同的祖先分支下來的;而非洲象則是在大約730萬年前,更早地從這個族譜中分離出來的。猛獁中已知最大的種類,肩高4.5米以上,重達10-12噸,個別雄性的體重超過12噸,一頭成熟的猛獁,身長達6米,體高約4米,門齒長1.5米左右。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釐米。
猛獁象
最後一批猛獁象大約於公元前2000年滅絕,曾是石器時代人類重要的狩獵對象,在歐洲的許多洞穴遺址的洞壁上,可以看到早期人類繪製的它的圖像,這種動物一直存活到一萬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裡,不止一次發現冷凍的屍體。
猛獁象
四 恐象是象形長鼻目中已經絕種的一類,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雄性恐象一般肩高接近5m,估計體重超過15.6噸。上顎沒有獠牙,下顎有一對很大向下彎的獠牙。這是用來切割杆物的,而與這相對應的咬碎動作則是其它大多數更原始的長鼻目所共有的。
恐象
恐象如何使用它奇特的象牙一直都是討論的焦點。它有可能用來插入土壤中尋找植物的根部及塊莖,或是推倒樹枝來吃樹葉,又或是挖出樹皮來吃。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中新世它一開始出現便已相當特化,而且自此以後直至更新世期間它完全消失,形態上除體軀增高增大外,幾乎沒有變化。
恐象
恐象化石
五 劍齒象是古代哺乳動物的一屬,屬長鼻目。化石主要發現於亞洲和非洲上新世至更新世地層中。最早的劍齒象出現於中新世晚期,最晚可以生存到晚更新世。最大的劍齒象有9米多長、四五米高,體重好十幾噸,以草食為主,每天食量達1噸至2噸。
劍齒象化石
中國的劍齒象化石迄今為止已發現8種,其中以東方劍齒象多見。它們數十萬年至數萬年前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沼澤和河邊的溫暖地帶,以草食為主,是繼恐龍之後的"巨無霸"。劍齒象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一般說來,大象出沒的地方很可能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東方劍齒象是在大約1萬年前就已絕跡的珍稀動物。在中國甘肅發現的黃河劍齒象,俗稱"黃河象"或"黃河古象",它就屬於劍齒象的類型。
劍齒象
六 始祖象生活在四千七百萬年前,並不是象的祖先。體高近1米,以植物為食。大小與現在的未成年亞洲象差不多。它很可能部分時間在水中生活。像河馬一樣,眼睛和耳朵在頭上很高的地方,這樣在沼澤地裡打滾時,眼睛和耳朵仍能露出水面觀察四周情況。始祖象沒有長鼻子,但它有一些特徵與象開始進化時的特徵很相似,因此當初人們發現它時,認為它是象的祖先。所以起名叫始祖象。但現在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在非洲發現的另一類古象才是象的真正祖先,始祖象不過是長鼻目進化史上的一個旁支。由於生活習性與長鼻目主流進化相差太遠,它甚至不能代表原始長鼻目,而在亞洲發現的炭丘獸和明鎮獸可能是比始祖象更古老的長鼻目動物。
始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