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服務長三角一體化 成為支持實體經濟最好樣本

2021-01-08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導

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不斷推進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資本加速支持長三角三省一市。

9月7日,《華夏時報》記者從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方面了解到,今年以來,國開行發揮開發性金融引領帶動作用,積極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為國內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的又一家大型金融機構。截至7月底,該行今年已通過貸款、投資、債券、租賃等方式向長三角地區提供融資總量3300億元,同比增長26%,主要支持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等重點區域建設,以及長三角產業體系、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發展。

而在此前,包括工行、中行、交行等國有大型銀行已經紛紛發布支持長三角一體化信貸戰略規劃。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在8月28日,交行發布的半年報中數據顯示,報告期末,交行長三角地區貸款餘額達到2.03萬億元,佔集團貸款總額的三分之一;8月18日,為積極落實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海農商銀行舉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發布會暨長三角金融總部揭牌儀式,並對外宣布了《上海農商銀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方案顯示,未來三年,上海農商銀行計劃為長三角地區客戶(不含上海)提供授信不少於1200億元;到2022年,為長三角地區重點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授信不少於500億元。

「目前,長三角的金融業發展已呈現出相對明顯的集聚趨勢,產業結構也有所優化和調整,長三角金融服務的提升,必將推動長三角邁向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長三角地區具有國際金融中心等明顯的金融資源優勢,以及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形成的金融市場需求,金融資源和實體經濟需求的有效結合,必將最大限度激髮長三角地區內在潛力,推動長三角金融資源配置的進一步優化。」對此,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吳大器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

金融資本進實體「樣本」

諸多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疫情過後,長三角地區成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最好樣本。

事實上,就在今年8月20日合肥舉行的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就明確提出,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而在習近平提出的七點具體要求中,第一條就是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省一市要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落實好黨中央出臺的各項政策,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上走在全國前列;要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引導金融資本重點支持製造業和中小微企業;要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加快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要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釋放有效投資需求。

本報記者也了解到,為進一步加大對長三角一體化的支持力度,國開行今年專門制定了《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指導意見》,提出立足長三角區域「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運用好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強化銀政合作、探索融資模式創新、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給予差異化政策等方式,助力長三角三省一市發揮比較優勢,促進高質量發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據了解,今年以來,國開行上海分行持續為新片區內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是中科院與上海市共同投資設立的科研企業,主要從事微小衛星及相關技術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試驗應用。針對衛星研製的特點,國開行上海分行為客戶制定個性化融資方案,支持其3.6萬平米總裝廠房建設,項目建成後可供同時承擔30—50顆噸級衛星研製和生產,並具備同時承擔100顆以上微納衛星的研製能力。在支持自貿區產業發展的同時,國開行上海分行還積極探索依託新片區金融創新優勢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先後向埃及央行和白俄羅斯財政部提供了境外人民幣貸款,為擴大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國家的使用發揮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在江蘇,國開行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與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助力長三角地區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建設方面走在前、帶好頭。國開行江蘇分行發揮開發性金融優勢,以市場化方式向浦口火車站片區整體改造提供83億元融資,支持工業企業搬遷、岸線碼頭及人居環境整治、長江岸線保護修復,並根據新時期江北新區核心區產業規劃,打造長江歷史文化園區和金融科技產業園區。

國開行蘇州分行則立足地方實際,創新模式支持吳江循環經濟產業園環保提升工程,為建設汙水處置、汙泥處理和廢布(絲)回收利用等配套設施提供資金支持。項目實施後,將有效降低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在浙江,國開行以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製造業產業鏈企業為支持重點,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開行浙江分行與杭州市政府緊密合作,創新風險共擔機制,探索構築了「政府 銀行 企業 擔保」的合作模式,對杭州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給予精準支持。自2019年6月開展試點以來,國開行浙江分行通過這種模式,已累計向3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支持。

在安徽,國開行以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為抓手,推動安徽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開行安徽分行通過復工復產專項貸款、中長期貸款等多種產品,累計向睿力集成提供92億元資金支持,助力企業克服疫情影響,加快項目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下一步,國開行將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市場化方式支持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助力各地發揮比較優勢、強化高效協同,推動長三角區域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國開行有關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

發力一體化示範區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作為長三角一體化「龍頭」,上海的金融機構已經開始發力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

就在此前的8月18日,上海農商銀行舉行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發布會暨長三角金融總部揭牌儀式。這也是繼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之後第三家成立長三角一體化金融總部的金融機構。

「長三角金融總部的成立,將聚焦新發展理念,緊扣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等政策,以轉型、專業、理性為導向,實現『科技+』與現代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主題的賦能和融合,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全面支持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在當日的論壇上,上海農商銀行董事長徐力對外表示。

記者也根據上海農商行發布的《上海農商銀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中獲悉,未來三年上海農商銀行計劃為長三角地區客戶(不含上海)提供授信不少於1200億元;到2022年,為長三角地區重點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授信不少於500億元。通過深入落實「一個核心、一項機制、一支隊伍」三大重要舉措,推進以「客戶、產品、組織、保障」為核心的四大體系建設,立足上海,輻射周邊,結合區域實體經濟發展特色,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具有創新特色的金融發展新高地。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農商銀行也與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內的上海市青浦區、蘇州市吳江區、嘉興市嘉善縣政府籤訂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並與包括長三角投資(上海)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恆力集團有限公司在內的9家長三角區域戰略客戶代表籤訂合作協議。

而作為國有大行之一的交行,其半年報的數據則顯示,今年以來,交行重點強化長三角「同城化」、自貿區新片區、科技創新策源、資產全球化配置、上海城市現代化治理「五大服務功能」建設,由上海帶動長三角、由長三角推向全國、由國內輻射國際,著力促進金融要素在更大範圍內高效配置。其在總行成立長三角一體化管理總部、在朱家角設立經營機構,推動資源跨域整合、產融價值共創,報告期末,交行長三角地區貸款餘額達到2.03萬億元,佔集團貸款總額的三分之一。

記者也了解到,在8月26日舉行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開發者大會上,中國太保集團也深度參與到長三角生態綠色發展建設中。在當日,中國太保與青浦區、吳江區、嘉善縣人民政府共同籤署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綠色保險戰略合作協議》。

「作為當天籤署的一體化示範合作項目中唯一一個保險項目,此次中國太保與兩區一縣政府籤署的綠色保險戰略合作協議將著眼於四大領域合作:一是運用綠色保險共保服務機制推動生態環境區內通賠跨域治理;二是設立生態環保綠色基金加快綠色生態產融共建;三是開發金融保險創新聯動機制助推示範區綠色產業轉型;四是專設區域機構和創新實驗室打造制度創新試驗田。」9月8日,中國太保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也表示。

這位人士介紹,項目旨在通過示範區在生態綠色發展方面的協同示範優勢,共同打造綠色金融示範區、生態產融共建區、綜合金服創新區,進一步助力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在綠色保險發展方面,僅2020年上半年中國太保在長三角地區包括環境汙染責任險在內的保險保障金額已達57億元;在綠色金融創新方面,2019年中國太保參與投資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聚焦生物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投資註冊太平洋-上海城投環保金服股權投資計劃,致力於滿足長三角區域環境汙染治理需求;在加快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太保通過成本保險、產量保險、收入保險等產品幫助農民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等風險,提升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擴大農村大病保險覆蓋面。目前已在長三角地區開展基本醫療經辦、大病保險、長護保險、醫保補充等醫保業務共計73個項目,覆蓋5429萬參保人,年基金管理規模108億元,累計賠付金額33.9億元,賠付人數88.6萬人;農產品保障覆蓋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指數保險等多個領域, 提供總保額逾300億元的風險保障。」中國太保相關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相關焦點

  • 「金融活水」要澆灌「實體經濟」才真正有作用
    中央領導曾指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廣西金融業貫徹落實習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十三五」期間,金融活水潤八桂,讓實體經濟發展動力十足。
  • 南京金魚嘴基金街區揭牌,建鄴區邁向泛長三角區域金融中心
    一棟基金大廈裡,集聚的各類金融機構之多令人驚嘆,其中各類股權投資機構達300多家,註冊基金規模超千億,初步形成了集基金評級、基金孵化、基金服務於一體的生態體系,因此這一區域也被稱為南京版的「陸家嘴」、「曼哈頓」,讓建鄴區成為冉冉升起的泛長三角區域金融中心。7月26日下午,被定位為南京現代化國際性城市中心的建鄴區,召開區委十一屆八次全會。
  • 引入金融活水 澎湃發展動力
    資本撬動 產融協同跑出  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浙江金控按照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發揮政府產業基金的引導、帶動和放大作用,構建金控特色的基金體系,引導社會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牽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生根,擴大投資、盤活存量,帶動生產端持續發力,助推企業復工復產,跑出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 金融活水澆灌「花卉豫軍」
    「七夕節」鮮切花成交量同比上漲12.4%,70%以上訂單來自網絡預定……作為「東花西走,南花北運」中樞,陳砦雙橋基地在今年疫情復市後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由一線商戶組成的「花卉豫軍」行業力量蔚然成型,他們的故事,成為全國花卉業回暖的一抹剪影。此次活動中,政企銀媒聯手用金融活水澆灌「花卉豫軍」,助力其百花齊放。
  • 央行2021年工作會議:構建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體制機制
    堅持總量政策適度、降低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三大政策取向,搞好跨周期設計。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提供1.75萬億元長期流動性。累計推出9萬多億元的貨幣政策支持措施。前瞻性引導利率下降,推動實現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目標。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我國成為全球率先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也是少數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 回歸科技本源 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科技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浪潮之中,經歷了改革的風雨洗禮,走過了萌芽、起步、成長、洗牌、轉型的金融科技,外部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內生動力正由需求推動型轉向供給推動型。《金融時報》記者梳理發現,擁有不同金融基因、電商基因、產業基因的平臺走在了發展路徑分化的十字路口,或成為數字科技突出的賦能者,或成為專注普惠金融的服務者,或成為新市場新業態的開拓者。
  • 張嘉鑫:以跨江融合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中產業園區發展
    張嘉鑫:以跨江融合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中產業園區發展
  • 金融「活水」,激蕩企業動能!
    在金融「活水」的澆灌之下,在東勝,更多像「賀福記」一樣的企業,血脈暢通了,筋骨壯實了。 東勝區認真貫徹上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研究分析宏觀金融形勢、積極實施財政政策,全力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基層、服務社會,通過多項有效舉措,科學應對,精準發力,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推動東勝區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強勁動力。
  • 中航信託總經理周祺:服務實體經濟 信託公司需知常明變
    在信託分論壇上,中航信託總經理周祺發表了題為「服務實體經濟 信託公司應該知常明變」的主題演講。「信託行業需要更好地踐行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周祺表示,信託行業要以創新為動力,通過數位化轉型促進資本的有機結合,為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新的動能。  周祺認為,信託行業要以受託人為本位,擔當起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回歸市場本源,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
  • 《金融人民說》:金融開放蹄疾步穩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水
    原標題:《金融人民說》:金融開放蹄疾步穩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水  開放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是一個高頻詞。近年來,一系列開放舉措加快推出,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也為行業自身轉型升級提供助力。  一系列資本市場的開放,能夠進一步地吸引外資來服務我們的實體經濟,首先在宏觀上有好多好處。第二,為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包括補充資本金、豐富產品、多渠道籌措資金和進行投放,這有利於金融機構分散風險,匹配風險和投資之間的關係。第三,對於微觀主體當中的企業和居民來講,他們有更多的渠道來進行融資、籌資,接受相應的理財服務,從金融產品的豐富上,從投資渠道的豐富上得到好處。
  • 中國銀行:成為雄安這片試驗田上的「金融主力軍」
    發力金融科技   雄安新區承擔著培育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引擎的重大歷史使命。金融是疏通國民經濟的血脈,更是支撐民生的重要手段。事實上,作為最早一批進入雄安新區的金融機構之一,中行雄安分行從雄安建設的「第一籤」開始,就已經啟動了對新區建設的金融支持。
  • 2020寶安金融創新「雙十佳」榮耀揭曉
    這一年我們見過金融活水澆灌下市民喜悅的笑顏;這一年我們見過金融精準扶持下小企業主舒展的眉頭;這一年我們還見過金融細緻服務下老百姓豎起的大拇指……站在年末,我們有必要重新回放寶安金融行業奮進的所有瞬間,總結推動寶安金融行業前行的人物、企業、品牌。
  • 東莞出臺「金融80條」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在不久前,創興銀行東莞支行落戶東莞,成為東莞第10家外資銀行,至此,東莞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省首個實現港澳臺三地外資銀行齊集的地級市。「創興銀行將視東莞支行為其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重要戰略支點之一,同時作為其境內外金融服務對接東莞市場的重要經營機構,將其打造成有跨境特色的綜合性商業銀行,致力服務東莞廣大客戶,積極助力東莞實體經濟發展。」
  • 東莞金融活水「貸」動機器人產業
    企業在疫情中逆勢增長,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據陳影輝介紹,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下遊客戶中國郵政、順豐物流等訂單需求大幅增加。在得悉相關需求後,東莞中行主動為公司追加授信,提供了2000萬元總額的貸款支持,充分滿足公司經營需要,公司整體營收實現了快速增長。智慧機器人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金鑰匙」,東莞是智慧機器人產業的主要聚集區之一。
  • 金融助力活水來
    本報記者 李婷 丁美佳今年以來,吉林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務能力,特別是6月被財政部確定為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以來,以深化金融服務改革為抓手,積極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裡」,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創造良好營商環境。
  • 長三角年度關鍵詞:融!一體化步入新境界
    2020,長三角一體化迎來「高光」時刻。一年來公布32項制度創新成果,一體化示範區攜手打造「黃金三角」;從「隔江相望」到「跨江融合」,都市圈加強協作,江蘇省域一體化全面推進;從單打獨鬥到握指成拳,長三角三省一市從「四家人」變「一家親」。「長三角」版,是管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窗口。
  • 金融活水賦能高質量發展
    歷經3年發展,小鎮已入駐投資機構263家、基金管理規模1747億元,入駐機構累計對外投資項目385個、投資金額173億元,成為我省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平臺。因勢謀變,著力打造重點產業2017年,湖南湘江新區積極響應省市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戰略部署,啟動建設湘江基金小鎮,為新區產業發展基金引進的投資機構提供物理空間,推動產城共興。
  • 金融活水咋澆灌小微,這場活動...
    >▲房廣明鄭州市市場發展中心副主任房廣明在致辭中表示,實體經濟如肌體,金融似血脈,二者共生共榮。「希望此次活動通過為市場主體紓困解渴,力爭實現精準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的效果,這將是積極探索服務市場新模式,激發鄭州市場活力的又一次有益嘗試。「房廣明說。
  • 攜手打造「黃金三角」 長三角一體化步入新境界
    2020,長三角一體化迎來「高光」時刻。  一年來公布32項制度創新成果,一體化示範區攜手打造「黃金三角」;從「隔江相望」到「跨江融合」,都市圈加強協作,江蘇省域一體化全面推進;從單打獨鬥到握指成拳,長三角三省一市從「四家人」變「一家親」。  「長三角」版,是管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窗口。
  • 長三角一體化經濟發展論壇·南京峰會6月2日在南京板橋新城舉行
    6月2日,南京市雨花臺區板橋新城召開「遠見世界的南京——長三角一體化經濟發展論壇南京峰會」。此次論壇特邀經濟學家樊綱解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南京在新時代的發展機遇,為南京乃至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信心和活力。峰會現場,樊綱就當前國際城市化與城市群發展,解讀中國「城鎮化」戰略的轉型,如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話題。樊綱對中國未來大型城市的發展及城市群的形成做出展望,認為人口遷移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未來人口會進一步向東南沿海城市聚集;同時在2050年,長三角與珠三角都將發展為1.5億級的大型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