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導
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不斷推進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資本加速支持長三角三省一市。
9月7日,《華夏時報》記者從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方面了解到,今年以來,國開行發揮開發性金融引領帶動作用,積極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為國內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的又一家大型金融機構。截至7月底,該行今年已通過貸款、投資、債券、租賃等方式向長三角地區提供融資總量3300億元,同比增長26%,主要支持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等重點區域建設,以及長三角產業體系、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發展。
而在此前,包括工行、中行、交行等國有大型銀行已經紛紛發布支持長三角一體化信貸戰略規劃。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在8月28日,交行發布的半年報中數據顯示,報告期末,交行長三角地區貸款餘額達到2.03萬億元,佔集團貸款總額的三分之一;8月18日,為積極落實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海農商銀行舉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發布會暨長三角金融總部揭牌儀式,並對外宣布了《上海農商銀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方案顯示,未來三年,上海農商銀行計劃為長三角地區客戶(不含上海)提供授信不少於1200億元;到2022年,為長三角地區重點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授信不少於500億元。
「目前,長三角的金融業發展已呈現出相對明顯的集聚趨勢,產業結構也有所優化和調整,長三角金融服務的提升,必將推動長三角邁向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長三角地區具有國際金融中心等明顯的金融資源優勢,以及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形成的金融市場需求,金融資源和實體經濟需求的有效結合,必將最大限度激髮長三角地區內在潛力,推動長三角金融資源配置的進一步優化。」對此,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吳大器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
金融資本進實體「樣本」
諸多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疫情過後,長三角地區成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最好樣本。
事實上,就在今年8月20日合肥舉行的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就明確提出,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而在習近平提出的七點具體要求中,第一條就是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省一市要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落實好黨中央出臺的各項政策,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上走在全國前列;要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引導金融資本重點支持製造業和中小微企業;要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加快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要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釋放有效投資需求。
本報記者也了解到,為進一步加大對長三角一體化的支持力度,國開行今年專門制定了《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指導意見》,提出立足長三角區域「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運用好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強化銀政合作、探索融資模式創新、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給予差異化政策等方式,助力長三角三省一市發揮比較優勢,促進高質量發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據了解,今年以來,國開行上海分行持續為新片區內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是中科院與上海市共同投資設立的科研企業,主要從事微小衛星及相關技術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試驗應用。針對衛星研製的特點,國開行上海分行為客戶制定個性化融資方案,支持其3.6萬平米總裝廠房建設,項目建成後可供同時承擔30—50顆噸級衛星研製和生產,並具備同時承擔100顆以上微納衛星的研製能力。在支持自貿區產業發展的同時,國開行上海分行還積極探索依託新片區金融創新優勢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先後向埃及央行和白俄羅斯財政部提供了境外人民幣貸款,為擴大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國家的使用發揮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在江蘇,國開行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與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助力長三角地區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建設方面走在前、帶好頭。國開行江蘇分行發揮開發性金融優勢,以市場化方式向浦口火車站片區整體改造提供83億元融資,支持工業企業搬遷、岸線碼頭及人居環境整治、長江岸線保護修復,並根據新時期江北新區核心區產業規劃,打造長江歷史文化園區和金融科技產業園區。
國開行蘇州分行則立足地方實際,創新模式支持吳江循環經濟產業園環保提升工程,為建設汙水處置、汙泥處理和廢布(絲)回收利用等配套設施提供資金支持。項目實施後,將有效降低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在浙江,國開行以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製造業產業鏈企業為支持重點,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開行浙江分行與杭州市政府緊密合作,創新風險共擔機制,探索構築了「政府 銀行 企業 擔保」的合作模式,對杭州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給予精準支持。自2019年6月開展試點以來,國開行浙江分行通過這種模式,已累計向3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支持。
在安徽,國開行以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為抓手,推動安徽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開行安徽分行通過復工復產專項貸款、中長期貸款等多種產品,累計向睿力集成提供92億元資金支持,助力企業克服疫情影響,加快項目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下一步,國開行將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市場化方式支持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助力各地發揮比較優勢、強化高效協同,推動長三角區域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國開行有關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
發力一體化示範區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作為長三角一體化「龍頭」,上海的金融機構已經開始發力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
就在此前的8月18日,上海農商銀行舉行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發布會暨長三角金融總部揭牌儀式。這也是繼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之後第三家成立長三角一體化金融總部的金融機構。
「長三角金融總部的成立,將聚焦新發展理念,緊扣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等政策,以轉型、專業、理性為導向,實現『科技+』與現代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主題的賦能和融合,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全面支持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在當日的論壇上,上海農商銀行董事長徐力對外表示。
記者也根據上海農商行發布的《上海農商銀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服務方案》中獲悉,未來三年上海農商銀行計劃為長三角地區客戶(不含上海)提供授信不少於1200億元;到2022年,為長三角地區重點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授信不少於500億元。通過深入落實「一個核心、一項機制、一支隊伍」三大重要舉措,推進以「客戶、產品、組織、保障」為核心的四大體系建設,立足上海,輻射周邊,結合區域實體經濟發展特色,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具有創新特色的金融發展新高地。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農商銀行也與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內的上海市青浦區、蘇州市吳江區、嘉興市嘉善縣政府籤訂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並與包括長三角投資(上海)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恆力集團有限公司在內的9家長三角區域戰略客戶代表籤訂合作協議。
而作為國有大行之一的交行,其半年報的數據則顯示,今年以來,交行重點強化長三角「同城化」、自貿區新片區、科技創新策源、資產全球化配置、上海城市現代化治理「五大服務功能」建設,由上海帶動長三角、由長三角推向全國、由國內輻射國際,著力促進金融要素在更大範圍內高效配置。其在總行成立長三角一體化管理總部、在朱家角設立經營機構,推動資源跨域整合、產融價值共創,報告期末,交行長三角地區貸款餘額達到2.03萬億元,佔集團貸款總額的三分之一。
記者也了解到,在8月26日舉行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開發者大會上,中國太保集團也深度參與到長三角生態綠色發展建設中。在當日,中國太保與青浦區、吳江區、嘉善縣人民政府共同籤署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綠色保險戰略合作協議》。
「作為當天籤署的一體化示範合作項目中唯一一個保險項目,此次中國太保與兩區一縣政府籤署的綠色保險戰略合作協議將著眼於四大領域合作:一是運用綠色保險共保服務機制推動生態環境區內通賠跨域治理;二是設立生態環保綠色基金加快綠色生態產融共建;三是開發金融保險創新聯動機制助推示範區綠色產業轉型;四是專設區域機構和創新實驗室打造制度創新試驗田。」9月8日,中國太保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也表示。
這位人士介紹,項目旨在通過示範區在生態綠色發展方面的協同示範優勢,共同打造綠色金融示範區、生態產融共建區、綜合金服創新區,進一步助力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在綠色保險發展方面,僅2020年上半年中國太保在長三角地區包括環境汙染責任險在內的保險保障金額已達57億元;在綠色金融創新方面,2019年中國太保參與投資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聚焦生物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投資註冊太平洋-上海城投環保金服股權投資計劃,致力於滿足長三角區域環境汙染治理需求;在加快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太保通過成本保險、產量保險、收入保險等產品幫助農民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等風險,提升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擴大農村大病保險覆蓋面。目前已在長三角地區開展基本醫療經辦、大病保險、長護保險、醫保補充等醫保業務共計73個項目,覆蓋5429萬參保人,年基金管理規模108億元,累計賠付金額33.9億元,賠付人數88.6萬人;農產品保障覆蓋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指數保險等多個領域, 提供總保額逾300億元的風險保障。」中國太保相關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