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5000萬年前的南極洲的化石被鑑定為一種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偽齒鳥因其特殊的「骨齒」而引人注目,它們的顎上有獨特的骨刺,就像是長了一嘴尖牙。此次發現的這一記錄是巨型飛鳥類的最早化石記錄。
10月26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對發現於南極洲西摩島的偽齒鳥化石的研究,該化石或為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目前,該化石保存於美國加州大學古生物博物館,為一長約12cm的破碎的下顎。下顎上保留的骨質「牙齒」在該偽齒鳥活著的時候或長達3cm,而這一破碎的下顎可能源自一長達60cm的頭骨。通過對這些「牙齒」的大小和間距的測量,以及與其他偽齒鳥化石的分析比較,該個體體型大於或近似於目前已知的最大偽齒鳥標本。研究人員結合島上另一個化石地點產出的跗蹠骨化石推測,以化石為代表的已滅絕物種的翼展在5到6米之間。
此次發現的化石點最先由南極探險隊發現,通過對原始的野外記錄研究發現,跗蹠骨化石產出於一處5000萬年前的化石點,而下顎化石卻來自於一處4000萬年前的化石點。論文作者、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博士彼得·克洛斯表示,今天鴕鳥是最大的非飛行鳥類,而翼展近3.5米(11.5英尺)的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是最大的飛鳥。然而,此次發現的偽齒鳥翼展在5到6米之間,這表明鳥類在恐龍滅絕後進化得非常迅速,而兩處化石點時隔1000萬年的漫長時間間隔,說明這一巨型的飛鳥對海洋的上空統治了上千萬年。」
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阿什利表示,這些滅絕的鳥類的巨大體型在海洋棲息地中是無與倫比的。僅有一與禿鷲親緣關係較近的鳥類——泰樂通鳥(teratornis)翼展能夠與之匹敵,然而,它們直到偽齒鳥滅絕4000萬年後才出現。論文共同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託馬斯表示,此次發現的偽齒鳥生存策略或許與同樣有著巨大翼展的信天翁接近。現在南極的水域被鯨魚和海豹所主宰,但那時,巨型偽齒鳥展翅翱翔在開闊的海域,尋找它的獵物——魷魚和魚類,而它那標誌性的鋒利的「假牙」讓它成為南極海域可怕的統治者。
五千萬年前的始新世,南極洲氣候比現在可要溫暖得多,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冰冷大陸。當時的南極大陸除了像是有袋類、樹懶和食蟻獸的遠親等哺乳動物之外,鳥類佔據南極大陸的海陸空,是鴨類、鴕鳥、海燕以及許多鳥類的滅絕親緣物種的樂園。而此次發現的巨型偽齒鳥是這一南極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在南極至少生活了1000多萬年之久。
圖1.偽齒鳥化石標本
圖2.偽齒鳥生態復原圖(Choo Brian 繪)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