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驢,沒有搞錯吧?是的沒有搞錯,它們曾經和斑馬一起馳騁在非洲遼闊的草原上。斑驢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
斑驢的四蹄健碩,奔走速度很快,每小時可達70千米,有「草原騎士」之稱。斑驢最初是由南非的霍屯督人發現的。他們對這個類似於斑馬的奇異動物充滿好感,覺得斑驢生性機敏,對一切入侵者—一無論是人是獸都懷有強烈的敵意,比狗還警覺,因而便把斑驢馴做家馬的夜間守護者。他們還模仿斑驢的嘶鳴之聲而稱其為「誇嘎」(Quagga)。斑驢不但能守護家園,而且在經過馴服後還能替主人拉車。
在1830年英格蘭一度興起用斑驢拉車的風氣。斑驢由於肉鮮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獵食的對象,但原始的狩獵方法並沒有給斑驢群體以致命打擊。直到19世紀,歐洲移民大量湧入非洲,他們採用套索、火器等裝備進行瘋狂的獵捕,還大肆劫掠、貯藏、盜運斑驢的皮張。當時歐洲人看到如此美麗的動物都倍感興趣,一時間斑驢標本價格昂貴,這更促使了這些貪婪的歐洲人對斑驢大開殺戒。到了19世紀中期,非洲南部已經很少再能見到斑驢了。
作為一種野生動物,斑驢的個性十分倔強,早年人們不得不用「桀驁不馴」和「寧死不屈」形容它的性格。1860年,一頭飼養在倫敦動物園的斑驢,因不能忍受長期的禁錮,奮然撞牆而死,舉世震驚。世界上最後一頭斑驢是飼養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動物園的一頭雌驢,她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便無可挽回的走向了滅絕。從此,地球上再也沒有斑驢的蹤跡了。
在自然界中。斑驢常和牛羚、鴕鳥混群吃草,並一同作戰,共同抵禦共同的敵人——獅子。在寬闊的草原上對付捕食者的偷襲何談容易,幾種動物組合之後,憑藉鴕鳥的視力、牛羚的嗅覺、斑驢的聽力,取長補短,所以能夠有效的禦敵。正因為如此,斑驢才很少被天敵捕食。
就在人類還未搞清楚斑驢是獨立的種還是斑馬的亞種之時,在人類的獵食、收集皮革、家養馴化之下,斑驢已走向了滅絕。
研究者對現有斑馬與相關滅絕物種的遺傳基因、毛色和習性進行了比較。通過對13個博物館的標本(包括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提供的唯一骨骼樣品)的線粒體DNA生物標誌作出的分析顯示,在12萬到29萬年前的冰河時代,斑驢開始脫離平原斑馬種群。這些分析結果表明,斑驢脫離草原斑馬群體成為一個獨立的,截然不同的物種,其外形和毛色開始迅速進化。